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1 11:25:4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表所示为春秋时期《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晋国(  )
《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
《左传·哀公二年》 公元前493年,晋国赵简子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参政),人臣隶圉免。”
A.郡县的主要功能是守边防 B.县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
C.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 D.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
2.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3.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4.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南北治学各有侧重。贞观初,唐太宗诏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又诏颜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五经义疏》,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唐太宗此举意在(  )
A.确定科举考试内容 B.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
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
5.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并宜准时价变粟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便充随近军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这一规定(  )
A.体现中央对财政的统筹调配 B.旨在抑制豪强势力发展
C.推动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 D.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6.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
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7.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8.(2022·安徽模拟)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也有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的涌现(  )
A.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 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
9.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0.嘉庆十八年九月,天理教起义愈演愈烈,史书记载:“数十逆贼,哄然直进,官兵空手遮拦,皆由经年累月不修军器”;震惊之余,嘉庆帝下诏罪己,将本朝与发生“梃击案”的明朝相提并论,亲自撰写《因循疲玩论》。据材料可推知嘉庆(  )
A.试图引导群臣摆脱天朝上邦的意识形态束缚
B.试图对专制体制内孕育的民主色彩加以扼杀
C.意在挽救积重难返的清代吏治困局
D.意在重构兴利除弊的中央行政中枢
11.(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材料中所涉及的战争(  )
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2. 1861年,法国驻沪代理领事爱棠称,“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因此“地皮价格抬得很高,最初每亩地卖200两,已经被认为很贵了,现在即使卖1200两,买方还争先恐后”,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1864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上海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D.洋务运动的有力刺激
13. 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14.(2022·安徽模拟)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15.(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看似是因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实际上正如后来史家所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见,《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 B.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
16.(2022·南开模拟)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该材料主要反映出作者认为(  )
A.列强要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B.西方工业国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C.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D.五四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四则材料题,共52分。
17.(2019高二下·江阴期中)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18.(2021高一上·期中)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社会秩序的“失范”,就是指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失范”行为呈现多样化和普遍化的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行为型”“部门利益型”和“规范冲突型”三种类型。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
——据赵金山、田翠琴《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金融家注意到开放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
1860年,英法双方签订条约,承诺取消或大幅削减进口关税,“此时的英国实际上已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
——摘编自何平《全球化1.0时期英国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持续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关税与经济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和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县赏赐给有功的臣子作为采邑,可见,春秋时期晋国的县仍然是分封制度的产物,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B项正确;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郡县的功能以守边防为主,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晋国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时期郡县制是由分封制衍化而来的,而不是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2.【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上计制度涉及的基本都和农业相关,这说明其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的特点,A项正确;
“杜绝了”的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结合上计制度的职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增加赋税收入,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但是由于专营经济本身的局限性,百姓反而需要承受更多的负担,除了要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税、承担徭役和兵役外,还需要承担炼铜铁、俦铁器等强制性劳动,出现了“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的现象,从而致使流民人数增加,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的失灵,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官营政策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无法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加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汉初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但也出现了地方诸侯和豪强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
4.【答案】B
【知识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解析】【分析】唐朝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由官方统一解释儒家思想并作为统一课本发行,其目的是通过儒家思想来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B项正确;
A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由官方统一解释儒家思想并作为统一课本发行,与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可知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统筹调配,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抑制豪强势力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唐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采取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重破坏,C项正确;
损害权贵的利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项;
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7.【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使巴蜀故地的汉中西北地区的文化氛围明显了,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
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因果颠倒,排除;
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行省制度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8.【答案】C
【知识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随之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C项正确;
程朱理学与材料中市民会社组织的出现无关,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而非士人,B项错误;
“瓦解了”的说法绝对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可知,在内阁制度下,皇帝利用司礼监太监制衡内阁,宦官权力扩张,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A项正确;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
材料反映内阁的权力受到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制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0.【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嘉庆帝下诏罪己,反思自身原因,主要是为了挽救积重难返的清代吏治困局,C项正确;
引导群臣摆脱天朝上邦的意识形态束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天朝上国”观念在有清一代根深蒂固,排除A项;
扼杀民主色彩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重构兴利除弊的中央行政中枢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晚期的统治危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清朝晚期,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盛世下潜伏者危机。
11.【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考查鸦片战争。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中美、法、俄等国没有直接卷入中英之间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
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B项;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故排除C项;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61-1864年间,上海“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攻打上海,许多人到租界避难所致,C项正确;
《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后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材料信息为涉及洋务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统治和外来侵略势力。
13.【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根据“应就各省形势……”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
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AC项;
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说明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
“彻底”的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B项错误;
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中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即陈独秀希望借此弥补此前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不足,进而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大力宣传民主、科学,以解放思想,救中国于水火,故D项正确。
“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只是体现陈独秀对青年寄予厚望,陈独秀的“新”意最突出的是启蒙青年以救亡图存,故排除A项;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排除B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分析可知:瞿秋白认为新文化运动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五四运动倡导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此C正确;
AB错误,材料无关列强以及列强的发展阶段;
D错误,作者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五四运动倡导社会主义符合实际情况,不是强调五四运动性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意在说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中国国情不相符。
17.【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科举制积极作用的掌握。
18.【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知识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归纳出粮食产量增长;根据材料“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归纳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归纳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根据材料“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归纳出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第一小问国内因素,据材料二“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得出明政府开放海禁;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归纳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根据材料“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归纳出商人资本雄厚;根据材料“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归纳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根据材料“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归纳出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第一小问说明,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可得: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故答案为:(1) 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 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 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相关知识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示例1论题:面对外来侵略,晚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一系列“自救”运动。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的步步侵略,中国主权不断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面对外来侵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由于奉行“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到来,以及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进程。
示例2论题:面对新中国初建时的“一穷二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奋起抗美援朝、推进“三反”“五反”运动的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篇章,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外来侵略,晚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一系列“自救”运动。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中国主权沦丧、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内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20.【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企业家要求扩大市场、降低成本;金融家希望开放市场,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政府的积极推动;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影响:推动了英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使英国逐步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推动了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危害:丧失关税自主权;对外贸易蒙受巨大损失;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国内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知识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又的呼声越来越高”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根据“当时,英国生产的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根据“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企业家要求扩大场、降低成本;根据“金融家注意到开拓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可以得出金融家希望开放市场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根据“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可以得出政府的积极推动;根据“19世把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影响: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可以得出推动了英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逐步确立英国“世界工厂“的位、推动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等方面分析。
(2)危害: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长期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并结合所学可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对外贸易蒙受巨大损失;根据“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カ”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状况恶化;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角度进行补充。
【点评】第一问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第二问考查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是丧失关税自主权;对外贸易蒙受巨大损失;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国内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表所示为春秋时期《左传》中的相关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春秋时期晋国(  )
《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
《左传·哀公二年》 公元前493年,晋国赵简子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参政),人臣隶圉免。”
A.郡县的主要功能是守边防 B.县制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
C.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 D.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县赏赐给有功的臣子作为采邑,可见,春秋时期晋国的县仍然是分封制度的产物,具有分封食邑的特征,B项正确;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郡县的功能以守边防为主,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晋国国君的权威进一步被削弱,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时期郡县制是由分封制衍化而来的,而不是分封制受到郡县制的冲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2.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上计制度涉及的基本都和农业相关,这说明其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的特点,A项正确;
“杜绝了”的表述绝对化,B项错误;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结合上计制度的职能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 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
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增加赋税收入,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但是由于专营经济本身的局限性,百姓反而需要承受更多的负担,除了要向国家缴纳人头税和田税、承担徭役和兵役外,还需要承担炼铜铁、俦铁器等强制性劳动,出现了“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的现象,从而致使流民人数增加,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社会救济的失灵,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官营政策导致流民大量增加,无法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加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汉初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但也出现了地方诸侯和豪强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
4.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南北治学各有侧重。贞观初,唐太宗诏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又诏颜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五经义疏》,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唐太宗此举意在(  )
A.确定科举考试内容 B.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
C.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
【答案】B
【知识点】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解析】【分析】唐朝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由官方统一解释儒家思想并作为统一课本发行,其目的是通过儒家思想来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B项正确;
AC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由官方统一解释儒家思想并作为统一课本发行,与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代的政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考订五经文字歧义,始成《五经正本》,作为官方统一课本正式发行,对五经的内容及思想作出标准统一的解释,”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5.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并宜准时价变粟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便充随近军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这一规定(  )
A.体现中央对财政的统筹调配 B.旨在抑制豪强势力发展
C.推动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 D.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答案】A
【知识点】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其河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可知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统筹调配,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抑制豪强势力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唐朝加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  )
A.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C.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采取的国家专卖制度使得民间出现了强买强卖的现象,官府垄断下的商业贸易比大商人“较固取利”给市场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均输法操控供求关系、规定市场价格,无法应对新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民间商品货币经济被严重破坏,C项正确;
损害权贵的利益,不是该学者强调的本意,排除A项;
这种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宋朝的统治,指导思想并没有背离统治需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
7.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人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使巴蜀故地的汉中西北地区的文化氛围明显了,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
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文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因果颠倒,排除;
材料反映行政区划对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行省制度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8.(2022·安徽模拟)宋代,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工商业者有“行会”,知识分子有“诗社”“文会”,文艺演出人员也有如绯绿社(杂剧)、清音社(清乐)、遏云社(唱赚)、雄辩社(小说)、绘革社(影戏)等团体组织。宋代会社的涌现(  )
A.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反映出城市经济的繁荣 D.瓦解了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C
【知识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随之形式多样的市民会社组织大量涌现,C项正确;
程朱理学与材料中市民会社组织的出现无关,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而非士人,B项错误;
“瓦解了”的说法绝对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据记载,明代15朝内阁阁臣平均人数最多时7.67人,最少时3.73人。明中叶以后内阁出现了首辅,首辅之争导致内阁相互倾轧严重,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这说明明朝(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六部权力不亚于内阁
C.内阁权势的伸缩性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必须仰仗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支持才能获得实际权力”可知,在内阁制度下,皇帝利用司礼监太监制衡内阁,宦官权力扩张,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A项正确;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部,排除B项;
材料反映内阁的权力受到皇帝和司礼监太监的制约,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通过废除宰相、设置内阁,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10.嘉庆十八年九月,天理教起义愈演愈烈,史书记载:“数十逆贼,哄然直进,官兵空手遮拦,皆由经年累月不修军器”;震惊之余,嘉庆帝下诏罪己,将本朝与发生“梃击案”的明朝相提并论,亲自撰写《因循疲玩论》。据材料可推知嘉庆(  )
A.试图引导群臣摆脱天朝上邦的意识形态束缚
B.试图对专制体制内孕育的民主色彩加以扼杀
C.意在挽救积重难返的清代吏治困局
D.意在重构兴利除弊的中央行政中枢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嘉庆帝下诏罪己,反思自身原因,主要是为了挽救积重难返的清代吏治困局,C项正确;
引导群臣摆脱天朝上邦的意识形态束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天朝上国”观念在有清一代根深蒂固,排除A项;
扼杀民主色彩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重构兴利除弊的中央行政中枢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晚期的统治危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清朝晚期,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盛世下潜伏者危机。
11.(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材料中所涉及的战争(  )
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A
【知识点】两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考查鸦片战争。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中美、法、俄等国没有直接卷入中英之间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
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B项;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故排除C项;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 1861年,法国驻沪代理领事爱棠称,“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因此“地皮价格抬得很高,最初每亩地卖200两,已经被认为很贵了,现在即使卖1200两,买方还争先恐后”,这种势头一直保持到1864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上海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D.洋务运动的有力刺激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61-1864年间,上海“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攻打上海,许多人到租界避难所致,C项正确;
《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后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材料信息为涉及洋务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统治和外来侵略势力。
13. 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分析】根据“应就各省形势……”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
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AC项;
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2022·安徽模拟)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新。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说明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
“彻底”的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B项错误;
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这看似是因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的刊物在名称上有雷同、混淆之嫌,要求其改名,其实际上正如后来史家所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可见,《新青年》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 B.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中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即陈独秀希望借此弥补此前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不足,进而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救国,大力宣传民主、科学,以解放思想,救中国于水火,故D项正确。
“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只是体现陈独秀对青年寄予厚望,陈独秀的“新”意最突出的是启蒙青年以救亡图存,故排除A项;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排除B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2022·南开模拟)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该材料主要反映出作者认为(  )
A.列强要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B.西方工业国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C.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D.五四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分析可知:瞿秋白认为新文化运动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五四运动倡导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此C正确;
AB错误,材料无关列强以及列强的发展阶段;
D错误,作者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五四运动倡导社会主义符合实际情况,不是强调五四运动性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意在说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中国国情不相符。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四则材料题,共52分。
17.(2019高二下·江阴期中)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理解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科举制积极作用的掌握。
18.(2021高一上·期中)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知识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归纳出粮食产量增长;根据材料“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归纳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归纳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根据材料“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归纳出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第一小问国内因素,据材料二“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得出明政府开放海禁;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归纳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根据材料“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归纳出商人资本雄厚;根据材料“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归纳出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根据材料“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归纳出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第一小问说明,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可得: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故答案为:(1) 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 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 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相关知识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社会秩序的“失范”,就是指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在社会转型时期,“失范”行为呈现多样化和普遍化的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行为型”“部门利益型”和“规范冲突型”三种类型。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
——据赵金山、田翠琴《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面对外来侵略,晚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一系列“自救”运动。阐述:鸦片战争后,伴随列强的步步侵略,中国主权不断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面对外来侵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由于奉行“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到来,以及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进程。
示例2论题:面对新中国初建时的“一穷二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极端落后的工农业生产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围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奋起抗美援朝、推进“三反”“五反”运动的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篇章,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化时期,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约束,从而出现社会行为无序、混乱的状态”“重建社会秩序,必须在‘强化组织创新,改革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控制机制的创新与构建’,以及‘以人为本,重在预防’等方面有所突破”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外来侵略,晚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一系列“自救”运动。结合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中国主权沦丧、地主阶级开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内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金融家注意到开放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
1860年,英法双方签订条约,承诺取消或大幅削减进口关税,“此时的英国实际上已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
——摘编自何平《全球化1.0时期英国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持续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关税与经济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和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企业家要求扩大市场、降低成本;金融家希望开放市场,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政府的积极推动;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影响:推动了英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使英国逐步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推动了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危害:丧失关税自主权;对外贸易蒙受巨大损失;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国内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知识点】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又的呼声越来越高”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盛行;根据“当时,英国生产的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根据“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企业家要求扩大场、降低成本;根据“金融家注意到开拓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可以得出金融家希望开放市场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根据“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可以得出政府的积极推动;根据“19世把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国家的积极参与。影响: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可以得出推动了英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逐步确立英国“世界工厂“的位、推动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等方面分析。
(2)危害: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长期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并结合所学可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对外贸易蒙受巨大损失;根据“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カ”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状况恶化;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结合所学从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角度进行补充。
【点评】第一问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对经济、交通、社会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第二问考查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是丧失关税自主权;对外贸易蒙受巨大损失;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国内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