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大变革的时代
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学习目标
战国七雄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大国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吴越宋鲁被吞并;
韩赵魏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兼并战争
分封制进一步破坏;权力下移,新地主阶级崛起兴
田氏代齐
赵魏韩三家分晋
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难点解析
这些变化反映
出战国怎样的
权力特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权力下移
赵
魏
韩
晋
新兴地主
阶级崛起
七国形成
齐、楚、秦、燕、赵、魏、韩
既属于春秋霸主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有:
齐、楚、秦
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郢
睢阳
临淄
咸阳
蓟
鲁
越
卫
邯郸
郑
大梁
中山
洛邑
晋
宋
河
水
渭
水
汉
水
淮
水
江
水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1
2
3
4
齐
5
6
7
东南西北到中央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周
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战役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战 国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力量变化: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庞涓
孙膑
围魏救赵
赵
魏
齐
桂陵
魏
齐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
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马陵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率军包围了韩国都城郑, 齐国率军攻魏救韩。魏派庞涓率10万大军回防迎战,齐大将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只够5万人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交战国家:
典故:
结果:
魏韩齐
减灶记
魏国再次受创,齐国强大起来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
我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
赵括
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幕一开,胜败立定;战场也受限于狭小且平坦的作战地区;而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凭借的只是500辆战车。
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间从数月延长到数年,战线延长绵亘。而战国末期,一次大战就要动员和布阵几万辆战车。
——杨德权《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
想一想: 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有哪些?
时间长,规模大,区域广,参战兵力多
商鞅变法
1、背景:
(1)经济上:铁质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
(3)军事上: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胜利
【新部编版】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名师课件1
【新部编版】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名师课件1
铁犁牛耕的出现
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大量开垦荒田
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成
奴隶主
奴隶
地主
农民
李悝变法(魏)
吴起变法(楚)
商鞅变法(秦)
( 根本原因)
( 直接原因)
立木为信
商鞅为了建立秦人对变法的信心,故意在南城门放了一条三丈高的木头,发通告说:“把这木头抬到北城门可得五十两金子。”有人真的把木头抬到北门,商鞅真的把五十两金子赏給他。
主要内容:
方面 具体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最触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0189秋季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2张PPT)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成功了,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国强兵,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商鞅之死
秦国变法舌战图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
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在旧方法(即古法)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就不应该死守了,必须创新。
郢
睢阳
临淄
咸阳
蓟
秦
楚
鲁
越
卫
韩
赵
魏
邯郸
郑
大梁
周
中山
洛邑
晋
燕
齐
宋
河
水
渭
水
汉
水
淮
水
江
水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秦
楚
韩
赵
魏
燕
齐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七 雄 与 战 国 时 期 的战 国 变 法
公元前256
1.时间:________年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
李冰
岷江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都江堰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
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 《史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大变革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战争之变)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
(制度之变)
兴修水利——都江堰
(生产之变)
课堂小结
1、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夏商时期
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位农民想要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是( )
A.当兵立军工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D.合法经商致富
A
C
3、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者是( )
A.李冰 B.商鞅 C.秦始皇 D.李春
A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