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综合考试(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2分*24)
1.(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
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颂扬祖德,感念王恩”“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承,故A正确;
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故B错误;
西周时宗法礼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而不是渐趋崩解,故C错误;
材料未体现青铜工艺水平提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2.(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先秦古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
C.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 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B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不是强调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而且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排除C;
“消亡”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并采取车同轮的措施,并注重交通的建设,如直道和驰道的建立。
3.(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威衰落,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巡视河阳”,这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D正确;
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据材料“……《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春秋》仍然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这说明周天子未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错误;
据材料没有体现晋文公履行分封制的义务,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4.(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在西周诸侯青铜器铭文中,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如“蔡侯”、应公”等。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B.青铜铭文传承了政治文化
C.“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D.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从材料“在西周”“诸侯……有两套称呼:一是……族内等级称呼……二是……受命于天子的爵号”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在一起,这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故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的作用,故A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状况,故B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到贵族统治,故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家国一体,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家国一体又称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5.(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战国中期,有的诸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故这一时期既出现了万石厚禄的高官,也出现了斗食的小吏。这说明该时期(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
C.中央对国家财政严加管控 D.各级官员按照俸禄划分等级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可知国君通过俸禄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说明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故答案为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统一以后,故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的俸禄问题,不是对国家财政的管控,故排除C;
官员是按照官位高低确定俸禄多少,而不是按俸禄多少划分等级,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D正确;
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A排除;
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B排除;
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孔子的主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的把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以伦理道德倡导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7.(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
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
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进行分析即可。
8.(2020高二上·静宁月考)“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 )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故选B。
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
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
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材料中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进行分析即可。
9.(2019·湛江模拟)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可知当时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民众建议对统治者决策的影响,并不能体现统治者要重视社会舆论导向、会使国家决策发生变化,AB选项排除。
周朝的政治体制属于君主制,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周朝的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可知当时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10.(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 2001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的测试数据,将我国已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4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据此可知( )
A.历史研究没有一个确定标准
B.跨学科研究开始运用于史学领域
C.文献记载较考古挖掘更可信
D.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可知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利用了传统史学研究,就是根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鉴定,然后利用“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确切年代往前推移,说明在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是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拓展,故答案为D;
历史研究有确定标准,A明显是个错误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研究,B错误;
考古发现是第一手材料,比文献记载更可信,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 “二重证据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1.(2019·江南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
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
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
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
12.(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交通状况的记述
记述 出处
“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诗经·秦风》
赵国阳文君赵豹认为“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战国策》
秦人畤祠最早使用“木禺车马”。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干里而袭人” 《史记》
(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书》
据此可知,秦国( )
A.民众依赖车马出行 B.社会变革意识强烈
C.军队以骑兵作战为主 D.地理交通优于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表现出秦人对车马出行的专好;依据材料中“秦以牛田”可以得出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依据材料中“水通粮”可以得出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依据材料中“不可与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变法增强了国家实力,其他诸侯国不敢与之作战;材料中“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反映的是秦穆公时秦国的军队可以长距离远征;依据材料中“(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描述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综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交通的不断改善得益于秦国锐意改革创新,故答案为B;
A,材料主要记载的是交通发展服务于国家统一,排除;
C,骑兵作战不是秦国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排除;
D,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地理交通条件不及六国,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13.(2020高一上·松原月考)“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系,故C项正确;
题干未强调等级制度的固化,排除A项;
监察体制包含在政治管理体系内,排除B项;
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设立,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官僚体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确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取代了原有的血缘政治体制。
14.(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汉朝时大都市近郊多有大面积菜圃,经营菜圃者的经济收益也较高。据《史记》记载:“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畦姜韭,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据此可知汉朝( )
A.农业中出现了专门化的生产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受到冲击
C.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形成 D.等级观念因经济发展而淡化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朝大都市近郊有大面积菜圃,“千畦姜韭”,这说明汉朝出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故答案为A;
汉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5.(2020高二上·运城期中)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
A.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学者们从历史视角、现实形势和个人因素角度对汉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结论,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视角的差异影响着结论,D正确;
A错误,刘邦深受宗法观念影响并不是基于汉初巩固政权的需要;
B错误,材料无关汉初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对比分析,探讨的是汉初恢复分封的原因;
C错误,材料观点是基于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不能得出哪个更全面,更科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汉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得出不同结论,由此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16.(2019·荆州模拟)《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 B.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
C.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D.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体现了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威信不足,王敦、王导等士族拥戴司马睿,维护了东晋政权。体现了东晋政权得到士族支持,故C选项正确。
ABD表述不符合题文表达主旨,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主旨,根据题干中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威信不足,王敦、王导等士族拥戴。进行分析即可。
17.(2020高二下·都昌期中)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要去公文中除去“公”“王”“邦”等字眼,代之以“郡”“县”,有利于郡县制的强化,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正确;
A错误,秦朝的主要文字是小篆;
B错误,材料无关儒家思想;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郡县制的推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官方文书的标准化表述有利于强化大一统思想,保障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中央集权。
18.(2019高二下·牡丹江期中)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礼制是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因此贾谊的这一主张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答案为C项。
贾谊只是看到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而不是重建西周制度,排除A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项;
这一主张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贾谊的主张正是看中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的因素,从而改造利用,维护西汉政权的统治。
19.(2020·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 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
A.印刷术的普及 B.市民文化的兴起
C.道教的正统化 D.书法艺术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促进了草书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印刷术出现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市民文学出现在宋朝以后;
C错误,儒学是官方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盛行和抄写经文的需要,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20.(2019高二下·大庆期末)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说法绝对,B项错误;
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C项;
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央集权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是“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其主要 目的是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
21.(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正确;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
B说法错误,西汉和西晋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2.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故选D项;
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
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项;
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进行分析即可。
23.(2017高二下·遂宁期末)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
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可知,宋朝保护盐、茶商人利益,这有利于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该政策和认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保护商人利益,体现了经济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加开放,故C项错误。
24.(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代的行省拥有很大的权力;而“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说明了行省的权力虽大,但权力又实行集体执掌行使的方式,无法实现专权,故答案为C;
A,材料描述的是元代地方管理,不是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
B,政体缺乏制约机制的表述与材料中“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相矛盾,排除;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的表述与材料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相矛盾,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非选择题(52分)
25.(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以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依据“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以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依据“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可以得出重心逐渐南移;依据“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以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依据“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以得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依据材料“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并结合所学从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2)背景:依据材料“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可知,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依据“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依据材料“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并结合所学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等方面分析。
【点评】第一问考查丝绸之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第二问考查世界市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26.(2020·泸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神话故事概况
上古时期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毫迈的精神。
夏商周时期 掌权者以“天子”自居。商朝将历代商王编入神话世系表;西周时,随着《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氏;东周更近一步,增补了夏朝的神话世系谱,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
秦汉时期 推崇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又倡导不谈“怪力乱神”,扬仁孝抑神鬼,先秦神话典籍逐渐散佚,神话传说只能以宗教和民间的方式传承。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百姓将精神寄托于鬼神之道,道教、佛教等宗教借此开始兴盛,华夏上古众神被边缘化,但没有消散,大部分融入宗教和民间神话体系。
唐宋以后 民间神话成为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其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像是人间君王在神话故事中的映射,而天庭就像人间朝廷。一般认为神仙智慧高、品行好。普通的历史人物也被纳入神仙行列,关公、葛洪、尉迟敬德等等都可成为神仙。
——摘编自林响溪《古代中国神话考》和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掌权者以“天子”自居……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等信息可概括出论题主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阐述时结合夏商周时期、汉代、唐宋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最后小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 古代神话故事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 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27.(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郑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答案】(1)内容: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抵制盐禁;创建官学;颁布医书。特点:切中时弊,重点突破;注重民生。
(2)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仝同变法积累了经验。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内容“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可以总结出“整顿吏制”;“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可以总结出“兴修水利”;“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可以总结出“抵制盐禁”;“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可以总结出“创建官学,颁布医书”。第二小问:由材料内容可知王安石注意到,虽然鄞县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于是采取种种措施改变现状,表明其施政举措“切中时弊,重点突破”。王安石在担任知县期间采取种种举举措为民谋利,表明其注重民生。
(2)作用根据材料作答即可,注意到材料来源“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因而要和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在鄞县的从政经历为其后来实行变法提供了经验。
【点评】第一问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第二问考查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是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仝同变法积累了经验。
1 / 1四川省德阳市第三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第一次综合考试(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2分*24)
1.(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
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2.(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先秦古姓即为同祖,但到秦汉时,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甚至普遍存在“武帝子据,立为太子,以母卫氏,遂称卫太子”之类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
A.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
C.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 D.尊卑等级制度的消亡
3.(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 )
A.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 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4.(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在西周诸侯青铜器铭文中,诸侯作为一国之君往往有两套称呼:一是“伯”、“子”等族内等级称呼,如“芮伯”“秦子”等;二是“公”“侯”等受命于天子的爵号,如“蔡侯”、应公”等。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B.青铜铭文传承了政治文化
C.“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D.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秩序
5.(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战国中期,有的诸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故这一时期既出现了万石厚禄的高官,也出现了斗食的小吏。这说明该时期(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
C.中央对国家财政严加管控 D.各级官员按照俸禄划分等级
6.(2021高二下·天津期中)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7.(2020高二下·合肥开学考)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8.(2020高二上·静宁月考)“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 )
A.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思想内容较庞杂
C.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在先秦并未出现
9.(2019·湛江模拟)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映出该时期( )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10.(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 2001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的测试数据,将我国已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4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据此可知( )
A.历史研究没有一个确定标准
B.跨学科研究开始运用于史学领域
C.文献记载较考古挖掘更可信
D.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11.(2019·江南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12.(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交通状况的记述
记述 出处
“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诗经·秦风》
赵国阳文君赵豹认为“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战国策》
秦人畤祠最早使用“木禺车马”。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干里而袭人” 《史记》
(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汉书》
据此可知,秦国( )
A.民众依赖车马出行 B.社会变革意识强烈
C.军队以骑兵作战为主 D.地理交通优于六国
13.(2020高一上·松原月考)“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14.(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汉朝时大都市近郊多有大面积菜圃,经营菜圃者的经济收益也较高。据《史记》记载:“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畦姜韭,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据此可知汉朝( )
A.农业中出现了专门化的生产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受到冲击
C.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形成 D.等级观念因经济发展而淡化
15.(2020高二上·运城期中)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
A.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16.(2019·荆州模拟)《晋书》卷九八《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门 B.北方统治集团达成共识
C.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 D.东晋偏安政治局面建立
17.(2020高二下·都昌期中)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18.(2019高二下·牡丹江期中)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
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成为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
19.(2020·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 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
A.印刷术的普及 B.市民文化的兴起
C.道教的正统化 D.书法艺术的发展
20.(2019高二下·大庆期末)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21.(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22.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23.(2017高二下·遂宁期末)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
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24.(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二、非选择题(52分)
25.(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26.(2020·泸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神话故事概况
上古时期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毫迈的精神。
夏商周时期 掌权者以“天子”自居。商朝将历代商王编入神话世系表;西周时,随着《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氏;东周更近一步,增补了夏朝的神话世系谱,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
秦汉时期 推崇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又倡导不谈“怪力乱神”,扬仁孝抑神鬼,先秦神话典籍逐渐散佚,神话传说只能以宗教和民间的方式传承。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百姓将精神寄托于鬼神之道,道教、佛教等宗教借此开始兴盛,华夏上古众神被边缘化,但没有消散,大部分融入宗教和民间神话体系。
唐宋以后 民间神话成为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其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像是人间君王在神话故事中的映射,而天庭就像人间朝廷。一般认为神仙智慧高、品行好。普通的历史人物也被纳入神仙行列,关公、葛洪、尉迟敬德等等都可成为神仙。
——摘编自林响溪《古代中国神话考》和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7.(2022高三上·德阳开学考)【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郑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颂扬祖德,感念王恩”“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承,故A正确;
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故B错误;
西周时宗法礼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而不是渐趋崩解,故C错误;
材料未体现青铜工艺水平提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同姓并不一定同祖,同祖更不一定同姓”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B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宗法血缘关系的弱化,不是强调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而且同源共祖观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外戚政治势力的膨胀,排除C;
“消亡”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并采取车同轮的措施,并注重交通的建设,如直道和驰道的建立。
3.【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材料反映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说明周天子权威衰落,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巡视河阳”,这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D正确;
A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据材料“……《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可知,《春秋》仍然维护礼乐秩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这说明周天子未丧失天下共主地位,B错误;
据材料没有体现晋文公履行分封制的义务,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瓦解,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从材料“在西周”“诸侯……有两套称呼:一是……族内等级称呼……二是……受命于天子的爵号”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在一起,这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故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的作用,故A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状况,故B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到贵族统治,故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家国一体,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家国一体又称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5.【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可知国君通过俸禄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说明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故答案为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统一以后,故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的俸禄问题,不是对国家财政的管控,故排除C;
官员是按照官位高低确定俸禄多少,而不是按俸禄多少划分等级,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D正确;
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A排除;
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B排除;
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孔子的主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的把握,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以伦理道德倡导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7.【答案】C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分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正确;
材料信息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错误;
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错误;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B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故选B。
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
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
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 材料中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可知当时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民众建议对统治者决策的影响,并不能体现统治者要重视社会舆论导向、会使国家决策发生变化,AB选项排除。
周朝的政治体制属于君主制,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周朝的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 ”可知当时民众的建议对统治者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10.【答案】D
【知识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可知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利用了传统史学研究,就是根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鉴定,然后利用“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确切年代往前推移,说明在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是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拓展,故答案为D;
历史研究有确定标准,A明显是个错误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研究,B错误;
考古发现是第一手材料,比文献记载更可信,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 “二重证据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1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
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
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
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
1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表现出秦人对车马出行的专好;依据材料中“秦以牛田”可以得出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依据材料中“水通粮”可以得出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依据材料中“不可与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变法增强了国家实力,其他诸侯国不敢与之作战;材料中“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反映的是秦穆公时秦国的军队可以长距离远征;依据材料中“(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描述的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综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交通的不断改善得益于秦国锐意改革创新,故答案为B;
A,材料主要记载的是交通发展服务于国家统一,排除;
C,骑兵作战不是秦国军队作战的主要形式,排除;
D,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地理交通条件不及六国,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13.【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统一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及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系,故C项正确;
题干未强调等级制度的固化,排除A项;
监察体制包含在政治管理体系内,排除B项;
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设立,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官僚体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确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取代了原有的血缘政治体制。
1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汉朝大都市近郊有大面积菜圃,“千畦姜韭”,这说明汉朝出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故答案为A;
汉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汉初曾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5.【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学者们从历史视角、现实形势和个人因素角度对汉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结论,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视角的差异影响着结论,D正确;
A错误,刘邦深受宗法观念影响并不是基于汉初巩固政权的需要;
B错误,材料无关汉初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对比分析,探讨的是汉初恢复分封的原因;
C错误,材料观点是基于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不能得出哪个更全面,更科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汉初恢复分封制的原因,得出不同结论,由此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16.【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山东琅琊人)与从弟导等同心翼德,以隆中兴”体现了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威信不足,王敦、王导等士族拥戴司马睿,维护了东晋政权。体现了东晋政权得到士族支持,故C选项正确。
ABD表述不符合题文表达主旨,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主旨,根据题干中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威信不足,王敦、王导等士族拥戴。进行分析即可。
17.【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要去公文中除去“公”“王”“邦”等字眼,代之以“郡”“县”,有利于郡县制的强化,加强中央集权,因此D正确;
A错误,秦朝的主要文字是小篆;
B错误,材料无关儒家思想;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郡县制的推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官方文书的标准化表述有利于强化大一统思想,保障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中央集权。
18.【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礼制是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因此贾谊的这一主张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答案为C项。
贾谊只是看到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而不是重建西周制度,排除A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项;
这一主张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贾谊的主张正是看中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的因素,从而改造利用,维护西汉政权的统治。
19.【答案】D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促进了草书的发展,因此D正确;
A错误,印刷术出现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B错误,市民文学出现在宋朝以后;
C错误,儒学是官方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盛行和抄写经文的需要,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20.【答案】A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说法绝对,B项错误;
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C项;
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中央集权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是“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其主要 目的是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
21.【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正确;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
B说法错误,西汉和西晋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2.【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故选D项;
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
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项;
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进行分析即可。
2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可知,宋朝保护盐、茶商人利益,这有利于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该政策和认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保护商人利益,体现了经济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加开放,故C项错误。
24.【答案】C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元代的行省拥有很大的权力;而“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说明了行省的权力虽大,但权力又实行集体执掌行使的方式,无法实现专权,故答案为C;
A,材料描述的是元代地方管理,不是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
B,政体缺乏制约机制的表述与材料中“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相矛盾,排除;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的表述与材料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相矛盾,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25.【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
(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以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依据“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以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依据“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可以得出重心逐渐南移;依据“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以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依据“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以得出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作用:依据材料“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并结合所学从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2)背景:依据材料“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可知,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依据“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丝绸纺织技艺高超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好奇。影响:依据材料“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并结合所学从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等方面分析。
【点评】第一问考查丝绸之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第二问考查世界市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它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形成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势力从欧洲扩张到全世界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
26.【答案】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掌权者以“天子”自居……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等信息可概括出论题主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阐述时结合夏商周时期、汉代、唐宋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最后小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 古代神话故事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 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27.【答案】(1)内容: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抵制盐禁;创建官学;颁布医书。特点:切中时弊,重点突破;注重民生。
(2)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仝同变法积累了经验。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内容“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可以总结出“整顿吏制”;“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可以总结出“兴修水利”;“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可以总结出“抵制盐禁”;“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可以总结出“创建官学,颁布医书”。第二小问:由材料内容可知王安石注意到,虽然鄞县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于是采取种种措施改变现状,表明其施政举措“切中时弊,重点突破”。王安石在担任知县期间采取种种举举措为民谋利,表明其注重民生。
(2)作用根据材料作答即可,注意到材料来源“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因而要和王安石变法联系起来,在鄞县的从政经历为其后来实行变法提供了经验。
【点评】第一问考查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第二问考查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是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仝同变法积累了经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