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3.2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12月15日,北京发布当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
A.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地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于( )
A.a B.b C.c D.d
【答案】1.B 2.B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读图可知图中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由第1题的解析可知,b表示地面辐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点睛】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是地面。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500m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
读“旗云”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旗云”多在( )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4.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答案】3.C 4.D
【解析】3.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 凝华)成的水滴、冰晶等或者它们聚集在微尘周围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物。在天气晴朗时,受太阳的照射,坡面升温较快,气流沿碎石坡面上升,在快到达峰顶时,水汽凝结成云。云沿着山顶在风的吹送下飘向一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山顶时受到高空西风的影响,形成旗云。图中显示在岩石裸露带处的气流上升,而上升气流形成的前提是近地面空气受热,只有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出来之后碎石才会受到太阳辐射升温,夜晚、阴雨天和日出前后或没有太阳照射,或温度低,没有气流上升,也都不能形成旗云。所以C选项正确。
4.从图中可以看出,旗云飘动的方向是向下倾斜的,由于山顶上有强劲西风的影响,旗云不可能登山, D选项正确。旗云往上掀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对流运动强而高空风力小,A选项错误;旗云往下倾的条件是对流运动弱而高空风力强,B选项错误;旗云飘动的位置跟高空中的风力、风向有关,与太阳辐射无关,C选项错误。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6.“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7.“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5.B 6.B 7.D
【解析】5.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地面接受热量后,向外辐射被大气吸收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B对。
6.晴朗且大风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易形成霜。B对。
7.增加“烟气”就相当于增加了云层厚度,云层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D对。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卫视超人气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上演大漠公主争夺战。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8.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强
C.②强、④强 D.④强、③弱
9.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③的减弱 D.①的增强
【答案】8.D 9.C
【分析】本题以甘肃月牙泉为背景,以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8.据图判断,图中各箭头的含义: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是因为当地为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导致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即大气逆辐射(③)弱,由此判断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9.深秋容易出现霜冻,说明地面气温低,是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导致,即大气逆辐射弱,图中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霜冻出现在夜里,因此与①关系不大,排除A、D。③的增强,即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地面温度较高,不会出现霜冻,排除B。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2年,在卡塔尔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近200个国家同意将《京都议定书》延长至2020年。
据此并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气温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11.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增多,不仅带来多科疾病,而且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减少,地球正在“变暗”。图中与此现象有关的过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D 11.A
【分析】读图,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表示太阳短波辐射,③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10.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是由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④增强。故选D。
11.大气层中的浮尘和微粒增加,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球变暗。故选A。
(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12.C 13.B
【解析】12.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2600<甲<2700,2600<乙<2700,1900<丙<2000,由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由乙地向丙地在减少,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故选择C。
13.物体释放辐射能力与其温度呈正相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故选择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1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14.D 15.C
【解析】14.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D。
15.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如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
A. B. C. D.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__。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答案】(1)D。
(2)A。
(3)由北向南(北风)。流入区:气温高、气压低;流出区:气温低、气压高。
(4)C。
【分析】本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详解】(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昼夜均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故选D。
(2)白天石质地面比林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林地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夜晚石质地面比林地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林地;故穿堂风的形成最符合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A正确。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穿堂风”无关,B错误;热岛效应是指市区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与“穿堂风无关”,C错误;而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穿堂风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3)图示显示为白昼,石质地面比林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林地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结合指向标判断,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北风),石质地面为流入区,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山地则为流出区,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4)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房屋前后温差,石质地面升温快、降温也快。故选C。
【点睛】在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中,在判断地面冷热状况时,主要考虑下垫面的热力性质,即物理上的比热容相对大小。
17.(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作用过程是A_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2)下列自然现象是图中什么作用的结果:
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_________。(填字母)
②夜间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_________。(填字母)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填字母)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反射 大气吸收
(2)D C C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A是经过了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射向地面的是大气逆辐射;D是大气反射;E是大气的吸收作用。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作用强,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时,大气的逆辐射C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近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则通过大气逆辐射C,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详解】(1)A是经过了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B是地面射向大气的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射向地面的是大气逆辐射;D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即大气反射;E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即大气吸收。
(2)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作用强,气温比晴天低;
夜间多云时,大气的逆辐射C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比晴天高;
近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则通过大气逆辐射C,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18.(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F ,I 。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 。
(4)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大或小)。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4)D
(5)小
【分析】本题难度较小,但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考查的是相当透彻,学生只要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就不难作答。
【详解】(1)由图可知,根据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方向来判断:图中字母A代表太阳辐射,F代表地面辐射,I代表大气逆辐射。
(2)从数量上看,A>D,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辐射都到达了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共有三种方式: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表现在平流层的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反射作用表现在较大颗粒的尘埃,还有云层对太阳光的反射,没有选择性。散射作用主要是大气分子,还有微小的尘埃 对波长较短的可见光,例如蓝光紫光四面八方的散射,还有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还有小水滴 对各种波长散射。图中I为大气逆辐射,其主要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多云的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4)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D正确。
(5)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小,云层本身就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云层愈厚,反射愈强;散射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 保温作用,又称为“温室效应”。
(3)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和城市等因素也影响气温。
19.(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答案】(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増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一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
【详解】(1)深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
(2)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而逐渐升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中的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而升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会将一部分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就是所说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睛】第3题在解答本题时把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逐个解释一下即可。
20.(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_____,这一原因主要与图中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2)山东烟台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增强 ____________(请在图中①、②、③、④中选择一个填入其中)。
(3)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②强,④弱 D.①强,③弱
(4)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较同纬度地区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 ③ ① B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太阳辐射等相关知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详解】(1)根据材料中“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可以表明是冬季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现象,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大,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下降快,故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霜。故与③大气逆辐射有关。
(2)烟台地区在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以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以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3)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②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而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没有③大气逆辐射,气温低,故选B。
(4)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较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
(5)正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故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却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3.2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6年12月15日,北京发布当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a、b、c分别代表( )
A.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地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于( )
A.a B.b C.c D.d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500m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
读“旗云”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旗云”多在( )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4.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6.“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7.“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卫视超人气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上演大漠公主争夺战。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8.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强
C.②强、④强 D.④强、③弱
9.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
C.③的减弱 D.①的增强
(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12年,在卡塔尔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近200个国家同意将《京都议定书》延长至2020年。
据此并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气温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11.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增多,不仅带来多科疾病,而且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减少,地球正在“变暗”。图中与此现象有关的过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2.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1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
二、综合题
16.(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如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
A. B. C. D.
(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______。
A.热力环流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大气受热过程
(3)图中“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__,试比较流入区和流出区气温、气压差异。
(4)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17.(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作用过程是A_________, 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2)下列自然现象是图中什么作用的结果:
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_________。(填字母)
②夜间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_________。(填字母)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填字母)
18.(2019·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F ,I 。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图中I的作用是 。
(3)阴天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 。
(4)深秋,我国北方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以防止寒潮造成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工制造烟雾防御冻害所起到的作用将变 (大或小)。
19.(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0.(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齐民要术》有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_____,这一原因主要与图中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2)山东烟台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增强 ____________(请在图中①、②、③、④中选择一个填入其中)。
(3)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②强,④弱 D.①强,③弱
(4)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较同纬度地区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