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1 14:2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1947午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上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到了土地。得到土地的农民纷纷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领导地位
B.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政府和军队的腐败
C. 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
D. 土地改革使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3.下图资料有助于研究( )
A.解放区的百姓生活
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展
D.三大战役区域的土地情况
4. 1947年夏,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伸,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一战略部署是( )
A. 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陈粟大军出击鲁西南
5. 1948年辽沈战役中,某国民党军官在锦州被解放军俘获后,感叹说:“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可知,解放军攻克锦州( )
A. 截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B. 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6.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 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民众的大力支援
B. 解放军作战勇敢
C. 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 党中央指挥正确
7. 下列城市中采取和平方式获得解放的是( )
A. 天津  B. 沈阳 C. 北平  D. 徐州
8. 为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重要战役是( )
A. 孟良崮战役 B. 渡江战役
C. 三大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9.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翻身农民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这里的“战争”是指(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人民解放战争
10. “塔斯社莫斯科三十日电: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点,就是中国内战战线上情势已根本改观。”材料中开始实现“根本改观”的军事行动是( )
A. 淮海战役 B. 转战陕北
C. 挺进大别山 D. 平津战役
11.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张学良  B. 傅作义 C. 李宗仁  D. 张自忠
12.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符合其意义的是(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3.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与此相关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4. 纪念章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下列纪念章见证了( )
A. 北伐铁军的胜利进军
B.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C.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5.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重要文件中规定:“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以下对这一文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推动了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6.小明在探究某历史问题时,搜集了以下资料,他探究的问题是( )
A.封建土地制度的终结
B.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解放区人民政权建设
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7.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8.中央军委于1948年9月7日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应当注意,确立攻占锦州、临榆、唐山一线,歼灭援敌的决心,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与此指示相对应的大决战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9“战略进攻谋计精,痛歼南线众蒋兵。从斯奠定全胜局,继渡长江把敌平。”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右图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21.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B.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
22.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结构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23.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道:“(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二、非选择题
24、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十五大报告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战役?“穷寇”指什么?该战役有何重要影响?
(3)材料三报告中提到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2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1)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土地占有情况?
(2)面对材料中的问题,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这一措施确定了怎样的政策和总路线?这一措施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未雨绸缪 决战背景】
材料一 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 《中国共产党大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略决战的背景。
【一决胜负 三大战役】
材料二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战况 攻占锦州,切断敌人的主要后路。长春起义,攻占沈阳
战果 解放东北全境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战况 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
战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战况 分割包围,攻占张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
战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材料二中三个表格分别与哪一场战役相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一场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我思我悟 学史明智】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答案
1-5BCABA 6-10ACBDC 11-15BDDCA 16-20BAABC 21-23BCA
24、(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渡江战役。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3)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前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目标。
25、(1)土地占有不均,地主、富农占有绝大多数的土地。
(2)实行土地改革
(3)政策: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6、(1)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精锐200多万人,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人民解放军一定要一鼓作气,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势力。
(4)战争的性质: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民心向背: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指挥决策: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军队士气: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