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
选择题
1.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为此解放区颁布了(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如图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战役示意图,对该阶段战略态势归纳正确的是( )
A.转战陕北、指挥若定 B.千里挺进、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渡江、摧枯拉朽
3.解放军战将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首,其中一句是“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平津战役
4.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像一把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脏,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该事件是( )
A.发动辽沈战役
B.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
6.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 之后(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7.在辽沈战役中,哪一地点对该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A.沈阳 B.锦州 C.长春 D.辽阳
8.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9.“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中“打到外线去”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 )
A.东北解放军 B.刘邓大军 C.中原野战军 D.华北解放军
11、《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进行的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2.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 )
A.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C.巩固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民族统一战线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3.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这直接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
A.提高了人民地位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加速了民族独立 D.建成了社会主义
15.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B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发布的重要文件,其实施的意义在于( )
①指导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②使解放区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③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④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17.小明在“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词里面有“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据此可知,他所讲的是( )
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大军合力战淮海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8.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北平守军的最高指挥官接触。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在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下,最终接受改编的守军的最高指挥官是( )
A.张自忠 B.傅作义 C.李宗仁 D.杨虎城
19.如图是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万众欢呼中进入前门大街的情景,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北平和平解放 B.南京解放 C.上海解放 D.西藏解放
20.小明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看到如图的物品,左边木牌上写着“总统办公室”,右边日历上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他可以佐证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大陆基本解放
C.解放战争的结束
D.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21.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反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苈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2.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
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促进了土地改革的成功
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23.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粉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攻的原因有( )
①人民解放军在群众基础和士气上占优势
②中共正确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方针
③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
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大战役示意图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 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 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材料三 1949年4月20日晚,中路大军的突击队首先发动渡江作战。一声令下,在水面待命的解放军部队千船竞发。第27军某团5班的渡船冲在最前面,他们不怕牺牲,迎着敌人的火力冲锋,第一个在繁昌县保定乡夏家湖登上长江南岸,成为“渡江第一船”。
(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是 。
②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③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是 。
(2)结合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3)请你根据材料三归纳出“渡江第一船”精神的内容有哪些
25、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克复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
问:作者是如何分析1947年内战发生转折的原因的?你认为1947年内战转折点是哪一历史事件?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三年(1927—1930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如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等。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
材料二:为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1947年7月至9月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土地分配的共同原则。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土地政策的实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影响。
(3)综上所述,根据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特点,谈谈你对政策制定的认识。
答案
1-5DBACC 6-10CBCDB 11-15ADBCC 16-20CBBAD 21-23DDD
24、(1)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影响战局或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3)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只要答到“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或与之相近的表述即可)
25、原因:由于占领地盘扩大,国民政府实际作战部队减少;共产党军队规模扩大,发起全面进攻并取得一些胜利。
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平均分配。
(2)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和解放区;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3)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