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为单选题,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
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鼎从最初的烹饪器具发展到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到成为礼器,这体现了鼎的内涵的不断丰富,C项正确;
君主专制制度出现是在秦朝,A项错误;
鼎的内涵变化无法说明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吸收其他文明成就的内容,不能体现包容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理解鼎的政治含义即可,结合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B.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C.推动文明间交流融合 D.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唐时期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有利于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意义,A项是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错误;
BD两项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世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2高二下·滁州月考)12世纪初,欧洲市民文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兴起的背景是( )
A.商品经济复兴繁荣 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为了适应市民的文化需求,出现了市民文学,A项正确;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排除B项;
当时仍然是基督教会统治,排除C项;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城市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促进了市民文学的产生。
4.(2022高二下·宣城期中)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答案】D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然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但却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所以D正确;
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根据材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可知,B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所以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督教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
5.(2022高二下·潮南期中)“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人口迁徙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有利于欧亚大陆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得出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B正确排除;
题干的主旨说明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交融,并不是说明他们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A排除;
文明发展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因素,而非人口迁徙,C排除;
“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显然过于夸大了古印欧人对文明的影响,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人类的迁徙,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6.(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可知,反映了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这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B项正确;
材料只是郭嵩焘的建议,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A项错误;
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不能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的主旨,结合晚清时期外交的变化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答案】D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美国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及现代美国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8.(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科技重实用的特点;依据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可知,反映了明代后期科技轻视理论的特点,A项正确;
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B项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C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中国的科技特点,没有涉及西方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C
【知识点】相对论与量子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梵蒂冈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颠覆了世人的时空观念,代表着当时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意味着世界天主教中心的转移,郎之万将其与爱因斯坦移居美国作比,说明其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对纳粹德国的谴责,A项错误;
B项无法从材料得出,错误;
郎之万评价的是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并不是“科学家全球流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科学家爱因斯坦”““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结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正如著名古典学家沃尔班克在《希腊化世界》中所描述的一样:“以普及的世界性方式使用的希腊语被称为柯因奈语,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是( )
A.加快了欧亚非政治一体化进程 B.导致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有利于希腊语在亚洲广泛传播 D.加强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
【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可知,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语的传播,无法体现欧亚非政治一体化,A项错误;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希腊语的传播不是文艺复兴的原因,B项错误;
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语在被征服地区传播,并非只在亚洲广泛传播,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182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赞扬吧!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普希金肯定了拿破仑( )
A.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 B.恢复封建君主的统治
C.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D.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赞扬吧,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痛苦的流放中给世界留下永恒的自由”可知,普希金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给予积极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早期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革命成果,传播了启蒙思想,激发了被奴役地区人民的觉醒,C项正确;
材料与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说法无关,AD两项错误;
拿破仑并未恢复封建君主统治,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赞扬吧,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痛苦的流放中给世界留下永恒的自由”,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A项错误;
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B项错误;
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一战的影响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ABD题干材料中无法在体现,是错误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
14.(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
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
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这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
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而非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
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B项错误;
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红山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新兴城市不仅突破了西周礼制规定的“王城方九里”的限制,成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而且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该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铁犁牛耕技术日益推广 B.各国极力推行重商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 D.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城市规模扩大,而且成了商品集散地,这说明当时诸侯国的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
铁犁牛耕技术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城市兴起,A项错误;
当时大多数诸侯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
工商业经济发展不等于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而且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是在明清时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陡军的存在( )
A.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
B.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C.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
D.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灵渠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在灵渠设置陡门是为了防止边疆地区进攻中原,因此陡军的存在有助于中原王朝控制边疆,D项正确;
陡门的作用是控制交通,不会加重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A项错误;
材料中陡门的政治和军事作用较强,不是经济作用,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本题掌握灵渠修建的目的和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史记》记载“(汉文帝)治霸……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使得人们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近年对“江村大墓”考古时发现,大墓布局呈现只能有皇室使用的“亞”字形,并出土了车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机构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经一系列考古发掘确认,“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
②汉初尊奉黄老思想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中司空、车府等官职都隶属于皇帝掌控的中朝
④考古发现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汉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体现出汉初尊奉黄老思想,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江村大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解决了人们对霸陵具体位置的争议,说明考古发现能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汉文帝墓葬中出土了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这印证当时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
汉文帝墓中出土的车府、中司空等中央机构印章,说明中司空、车府等官职的存在,但不能证明其隶属于汉武帝时期才形成的中朝,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结合汉文帝的治国理念和中华文化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可知,“淮、沔”“长江”这种天然障碍构成了相对的均势,以致造成晋人所说的“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这说明山国鼎立的出现具有客观的地理条件,D项正确;
“长期的动荡”表述错误,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对中原经济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对吴蜀两国的实力,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结合三国鼎立的条件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因此这些措施根本上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
材料中的这些措施主要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强化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A项错误;
材料主要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B项错误;
D项的说法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历代边疆政策的意义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设置大量“不缘曹司,恃奉制敕”、可直接“入奏天阙”的使职。这些做法意在( )
A.提高中枢效率 B.牵制三省长官
C.加强君主权威 D.架空宰相权力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一方面可以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又设置了大量职位可直接和皇权对接,结合所学可知,这两方面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对政治的实际掌握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威以巩固封建统治,C项正确;
官职设立数量多不会提高中枢效率,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设置职官的具体权力,只表明其可以向皇帝上报,不涉及牵制三省长官,B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架空宰相权力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后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 )
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
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
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官虽有官号和丰厚的待遇,但只有官衔,只能在中央居住,地方实权由文官掌握,其意是防止地方武官作乱,旨在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
“践行重文轻武理念”只是该做法的表象,不是目的,A项错误;
“提高官员福利待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君主专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从宋到元( )
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
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知府行使权力受到长吏、通判牵制;元代地方行省权力相对较大,这表明从宋到元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D项正确;
元代相对于宋代,地方权力有所扩大,相对自由,A项错误;
元代仍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权力扩大并不能抗衡中央,B项错误;
材料强调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不是强调“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地方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元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2022高三上·永州开学考)北宋初期,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下列对北宋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促进矿冶业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刺激了矿冶发展
D.私营冶铸业超越官营冶铸技术水平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因此推动了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
重心南移主要是农业手工业,排除A项;
放弃错误,排除C项;
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结合题干“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及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5.(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分别是指( )
A.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
C.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
D.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有权就有一切”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权力至上,是指皇帝制度;依据材料“家长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家长制是指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是指宗法制;依据材料“官僚政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中央任免调动,是指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材料“推行蒙昧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蒙昧主义是指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使人民永远停留在愚昧无知的状态,这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这与儒家纲常伦理有关。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皇帝制度、宗法制、官僚政治以及儒家思想的特点或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设河州卫,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洮州叛乱后认为“洮州,西番门户,遂置洮州卫”。明初这些做法旨在( )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边疆经济活力
C.维护国家政权稳定 D.削弱土司统治权威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河州卫、西宁卫和洮州卫,中央授官,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防范西北地区的叛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A项错误;
明初对西北地区设立卫所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与经济的活力是否增强关联度不大,也非明政府的主要意图,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削弱土司的统治权威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边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初边疆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7.(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清朝疆域在1760年达到极盛,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辖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据此可知( )
A.清代对地方的控制权逐步弱化 B.清代中期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清建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因俗而治”稳定了边疆秩序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有助于边疆的稳定,D项正确;
对边疆的管理是在加强而非减弱,A项错误;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清朝面临危机,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边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清朝边疆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茹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名播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 )
A.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 B.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
C.山东是成都水稻主产区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万历年间山东的膏腴之地多种植水稻,而且地方政府将稻谷列为本地五谷之首,这说明当时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范围较广,即说明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开始”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没有将山东和其它地区水稻种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山东是水稻主产区,C项错误;
材料没有将各种粮食作物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9.(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于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指怀柔、笼络的意思)”。这一做法( )
A.使天朝上国的迷梦走向破灭 B.适应了世界新形势发展需要
C.延缓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从根本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遮掩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欺欺人的做法,延缓了中国人认识时局、学习西方的进程,C项正确;
道光帝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A项错误;
这种观念落后于世界形势,B项错误;
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未能顺时而变,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天朝上国”的含义和影响以及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0.(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
A.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
D.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以看出国人的主权意识在逐渐的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危害减弱,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主权意识,不是民族意识,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国人主权意识增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的主旨,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31.(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美国学者裴士锋在著作中说,中国和美国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市场,同时陷入内战,英国如若不干预其中之一,将会面临着同时失去两大市场的风险。最终,英国选择在美国内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作者认为英国这一决策是因为( )
A.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更重要 B.清政府已经成为英国的傀儡
C.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 D.太平天国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立足其全球殖民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同时期的中美内战做出的不同政策,最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殖民利益,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中美两国哪个市场更重要,A项错误;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傀儡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B项错误;
D项解释过于片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紧扣英国的阶级立场和国家利益,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据表可知三次思想论战( )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论战简况
论战名称 论战内容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以忠信为甲宵,礼义为干檐(盾牌)”抵御外侮
维新派与顽固 势力论战 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 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基本上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A.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B.实现了论战双方共赢
C.客观上推动近代化进程 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促进了西学的传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这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论战,体现了双方在本质上的对立,A项错误;
“双方共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加速了清王朝灭亡,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三次思想论战的内容,结合其意义从近代化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国内外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材料所述表明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正确。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排除A项;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4.(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费正清曾说:“(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下列史实中体现了后一时代特征的是( )
A.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B.“中日民四条约”被迫签订
C.张勋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列强侵略,但先进的中国人没有放弃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的探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体现了“创新精神”,D项正确;
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称帝做准备,不能体现“创新精神”,A项错误;
“中日民四条约”被迫签订是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不能体现“创新精神”,B项错误;
张勋复辟帝制是历史的倒退,不能体现“创新精神”,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征和新文化运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
35.(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如图是中国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基本状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代 布机(台) 煤炭(吨) 生铁(吨) 纱锭(枚)
1915年 2254 12879770 267513 700014
1922年 12456 21318825 429548 2221000
A.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表可知,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一战期间,其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清政府在1912年就已经灭亡,B项错误;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其中第36题18分;第37题12分。)
36.(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自古以来,饮茶风俗也从中国逐渐传遍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之大经。
——(明)谈修《滴露漫录》
材料三: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其《大观荼论》中有:“茶之为物,擅川秀
气,钟山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山水有义,至茶有情。”
材料四: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述:“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高僧千利休举起“茶道”这面旗帜,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材料五张意恂(韩国,公元1786-1866年)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即劝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的生活准则。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
材料六: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的原料产地
茶叶 亚洲:中国和印度
蔗糖 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牙买加等岛国)及南美 北美:美国南部种植园。19世纪的主要蔗糖产地 亚洲:印度
劳动力 亚洲:当地居民 美洲:主要来自非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古人饮茶的功效。
(2)材料三中隐含着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日韩三国茶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
(4)材料六所示信息与哪些社会历史现象有关?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茶习俗传播的认识。
【答案】(1)药用价值,保健功能,精神追求等。
(2)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3)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后传入朝鲜、日本;三国茶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一个中华文化圈。
(4)文化交流:英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并根据自身风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原料主要来自美洲和亚洲。英国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人口迁徙: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非洲。新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口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深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也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5)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饮茶习俗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外商路贸易的反映。饮茶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传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对外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国在接受饮茶习俗时,有的吸纳了中国文化内涵,有的则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功效:根据材料一“茶叶的药理功能”可知,药用价值;根据材料二“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可知,保健功能;根据材料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可知,精神追求等。
(2)内涵:根据材料三“茶之为物,擅川秀气……山水有义,至茶有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3)联系:根据材料四“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结合材料五中“ 张意恂(韩国,公元1786-1866年)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后传入朝鲜、日本;三国茶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一个中华文化圈。
(4)现象:根据材料六中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的原料产地中“茶叶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可知,反映出英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并根据自身风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根据材料六中“蔗糖的产地为美洲的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牙买加等岛国)、南美、美国南部种植园及亚洲的印度”,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原料主要来自美洲和亚洲,英国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根据“亚洲居民和来自非洲的美洲”为英国下午茶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非洲,即新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口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深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也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5)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综合以上六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饮茶习俗传播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即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饮茶习俗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外商路贸易的反映,饮茶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传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对外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国在接受饮茶习俗时,有的吸纳了中国文化内涵,有的则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等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传播。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茶的作用分析归纳;第二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四、五,结合中华文明的传播分及其影响分析;第四问,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从文化和交流角度分析;第五问,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饮茶习俗传播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7.(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儒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阐述:儒家学派出现,其思想开始流行: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基本主张,但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等主张;汉代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神学化;宋明时期,儒家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理学思想,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主张儒家伦理纲常是“天理”,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实现了儒学思想的哲学化,完成了儒家信仰体系的重构。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萌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儒学思想能够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知识点】程朱理学;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是儒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然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宋明时期以及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儒学思想能够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为单选题,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
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B.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C.推动文明间交流融合 D.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3.(2022高二下·滁州月考)12世纪初,欧洲市民文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市民文学兴起的背景是( )
A.商品经济复兴繁荣 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2022高二下·宣城期中)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5.(2022高二下·潮南期中)“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6.(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7.(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8.(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9.(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10.(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正如著名古典学家沃尔班克在《希腊化世界》中所描述的一样:“以普及的世界性方式使用的希腊语被称为柯因奈语,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是( )
A.加快了欧亚非政治一体化进程 B.导致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有利于希腊语在亚洲广泛传播 D.加强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
11.(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182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赞扬吧!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普希金肯定了拿破仑( )
A.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 B.恢复封建君主的统治
C.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D.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1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4.(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下图为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龙。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此后,龙的形象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件文物可以说明( )
A.旧石器时代手工业技艺精巧细致
B.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崇拜出现
C.龙的形象标志父系氏族社会确立
D.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
15.(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新兴城市不仅突破了西周礼制规定的“王城方九里”的限制,成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而且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该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铁犁牛耕技术日益推广 B.各国极力推行重商政策
C.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 D.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16.(2022高三上·林口月考)公元前214年,人工运河灵渠凿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连接。随后,为保证四季通航,灵渠上建造了36座陡门——被誉为现代船闸之父。因其需要人工升降,遂诞生了守陡人群体——陡军(明代后有其确存记载,且他们主要负责官船通行)。陡军的存在( )
A.加重了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
B.使长途贸易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C.凸显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商贸繁盛
D.提升了中原王朝稳边控边的能力
17.(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史记》记载“(汉文帝)治霸……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这使得人们对霸陵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近年对“江村大墓”考古时发现,大墓布局呈现只能有皇室使用的“亞”字形,并出土了车府、中司空印等中央机构的印章以及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经一系列考古发掘确认,“江村大墓”即是汉文帝霸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
②汉初尊奉黄老思想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中司空、车府等官职都隶属于皇帝掌控的中朝
④考古发现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晋史学家习凿齿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这表明三国鼎立的出现( )
A.造成政局长期的动荡 B.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
C.削弱了吴蜀两国实力 D.具备客观的地理条件
19.(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0.(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设置大量“不缘曹司,恃奉制敕”、可直接“入奏天阙”的使职。这些做法意在( )
A.提高中枢效率 B.牵制三省长官
C.加强君主权威 D.架空宰相权力
21.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 )
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
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2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 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 D.巩固君主专制
23.(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宋代时,“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元代时,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从宋到元( )
A.中央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B.地方权力扩大抗衡中央
C.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D.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
24.(2022高三上·永州开学考)北宋初期,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下列对北宋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促进矿冶业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刺激了矿冶发展
D.私营冶铸业超越官营冶铸技术水平
25.(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分别是指( )
A.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
C.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
D.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6.(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设河州卫,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洮州叛乱后认为“洮州,西番门户,遂置洮州卫”。明初这些做法旨在( )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边疆经济活力
C.维护国家政权稳定 D.削弱土司统治权威
27.(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清朝疆域在1760年达到极盛,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等负责管辖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据此可知( )
A.清代对地方的控制权逐步弱化 B.清代中期边疆危机空前严重
C.清建立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因俗而治”稳定了边疆秩序
28.(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茹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名播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 )
A.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 B.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
C.山东是成都水稻主产区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29.(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道光帝接受《南京条约》全部条款,不再言战。签订条约之后,道光要做的是如何让战败投降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于夷人、获罪的伊里布被再次启用主持“羁縻(指怀柔、笼络的意思)”。这一做法( )
A.使天朝上国的迷梦走向破灭 B.适应了世界新形势发展需要
C.延缓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进程 D.从根本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30.(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 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
A.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
D.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31.(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美国学者裴士锋在著作中说,中国和美国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市场,同时陷入内战,英国如若不干预其中之一,将会面临着同时失去两大市场的风险。最终,英国选择在美国内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作者认为英国这一决策是因为( )
A.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更重要 B.清政府已经成为英国的傀儡
C.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 D.太平天国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32.(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据表可知三次思想论战( )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论战简况
论战名称 论战内容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以忠信为甲宵,礼义为干檐(盾牌)”抵御外侮
维新派与顽固 势力论战 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 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 基本上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A.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B.实现了论战双方共赢
C.客观上推动近代化进程 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33.(2022高三上·杞县月考)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34.(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费正清曾说:“(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下列史实中体现了后一时代特征的是( )
A.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B.“中日民四条约”被迫签订
C.张勋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35.(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如图是中国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基本状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代 布机(台) 煤炭(吨) 生铁(吨) 纱锭(枚)
1915年 2254 12879770 267513 700014
1922年 12456 21318825 429548 2221000
A.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其中第36题18分;第37题12分。)
36.(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自古以来,饮茶风俗也从中国逐渐传遍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之大经。
——(明)谈修《滴露漫录》
材料三: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其《大观荼论》中有:“茶之为物,擅川秀
气,钟山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山水有义,至茶有情。”
材料四: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述:“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高僧千利休举起“茶道”这面旗帜,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材料五张意恂(韩国,公元1786-1866年)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即劝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的生活准则。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农业考古》(1997年第2期)
材料六: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的原料产地
茶叶 亚洲:中国和印度
蔗糖 美洲: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牙买加等岛国)及南美 北美:美国南部种植园。19世纪的主要蔗糖产地 亚洲:印度
劳动力 亚洲:当地居民 美洲:主要来自非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古人饮茶的功效。
(2)材料三中隐含着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日韩三国茶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
(4)材料六所示信息与哪些社会历史现象有关?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饮茶习俗传播的认识。
37.(2022高三上·莒南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鼎从最初的烹饪器具发展到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到成为礼器,这体现了鼎的内涵的不断丰富,C项正确;
君主专制制度出现是在秦朝,A项错误;
鼎的内涵变化无法说明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吸收其他文明成就的内容,不能体现包容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理解鼎的政治含义即可,结合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唐时期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有利于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意义,A项是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错误;
BD两项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世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为了适应市民的文化需求,出现了市民文学,A项正确;
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排除B项;
当时仍然是基督教会统治,排除C项;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城市的兴起,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欧洲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促进了市民文学的产生。
4.【答案】D
【知识点】基督教会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然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但却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所以D正确;
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根据材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可知,B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所以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督教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
5.【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依据“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人口迁徙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有利于欧亚大陆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得出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B正确排除;
题干的主旨说明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交融,并不是说明他们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A排除;
文明发展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因素,而非人口迁徙,C排除;
“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显然过于夸大了古印欧人对文明的影响,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人类的迁徙,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可知,反映了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这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B项正确;
材料只是郭嵩焘的建议,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A项错误;
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不能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的主旨,结合晚清时期外交的变化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美国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及现代美国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8.【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科技重实用的特点;依据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可知,反映了明代后期科技轻视理论的特点,A项正确;
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B项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C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中国的科技特点,没有涉及西方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相对论与量子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梵蒂冈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爱因斯坦以其相对论颠覆了世人的时空观念,代表着当时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意味着世界天主教中心的转移,郎之万将其与爱因斯坦移居美国作比,说明其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对纳粹德国的谴责,A项错误;
B项无法从材料得出,错误;
郎之万评价的是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并不是“科学家全球流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科学家爱因斯坦”““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结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可知,体现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认同,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语的传播,无法体现欧亚非政治一体化,A项错误;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希腊语的传播不是文艺复兴的原因,B项错误;
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语在被征服地区传播,并非只在亚洲广泛传播,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希腊语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广泛地传播开来”“这种‘共同语’是亚历山大征服地的广大地区的特征”,结合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赞扬吧,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痛苦的流放中给世界留下永恒的自由”可知,普希金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给予积极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的早期对外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革命成果,传播了启蒙思想,激发了被奴役地区人民的觉醒,C项正确;
材料与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说法无关,AD两项错误;
拿破仑并未恢复封建君主统治,B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赞扬吧,他给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痛苦的流放中给世界留下永恒的自由”,结合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非洲士兵,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A项错误;
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瓦解,B项错误;
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一战的影响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ABD题干材料中无法在体现,是错误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对多种动物形象神化的红山文化玉龙,“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这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龙文化雏形,D项正确;
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而非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
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并非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B项错误;
龙的形象只是多种动物的神化,不足以作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的标志,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红山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城市规模扩大,而且成了商品集散地,这说明当时诸侯国的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
铁犁牛耕技术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城市兴起,A项错误;
当时大多数诸侯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
工商业经济发展不等于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而且长途贩运贸易高度繁荣是在明清时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灵渠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在灵渠设置陡门是为了防止边疆地区进攻中原,因此陡军的存在有助于中原王朝控制边疆,D项正确;
陡门的作用是控制交通,不会加重灵渠沿岸百姓的经济负担,A项错误;
材料中陡门的政治和军事作用较强,不是经济作用,BC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本题掌握灵渠修建的目的和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汉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体现出汉初尊奉黄老思想,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对“江村大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解决了人们对霸陵具体位置的争议,说明考古发现能为解决历史争议提供有力证据,汉文帝墓葬中出土了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金银器,这印证当时中华民族历史出现了由多元向一体的发展趋势,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
汉文帝墓中出土的车府、中司空等中央机构印章,说明中司空、车府等官职的存在,但不能证明其隶属于汉武帝时期才形成的中朝,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文帝)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结合汉文帝的治国理念和中华文化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可知,“淮、沔”“长江”这种天然障碍构成了相对的均势,以致造成晋人所说的“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这说明山国鼎立的出现具有客观的地理条件,D项正确;
“长期的动荡”表述错误,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对中原经济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对吴蜀两国的实力,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吴人不能越淮、沔(汉水)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结合三国鼎立的条件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因此这些措施根本上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项正确;
材料中的这些措施主要是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强化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A项错误;
材料主要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不是加强君主专制,B项错误;
D项的说法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历代边疆政策的意义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一方面可以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又设置了大量职位可直接和皇权对接,结合所学可知,这两方面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对政治的实际掌握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威以巩固封建统治,C项正确;
官职设立数量多不会提高中枢效率,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设置职官的具体权力,只表明其可以向皇帝上报,不涉及牵制三省长官,B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架空宰相权力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后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
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官虽有官号和丰厚的待遇,但只有官衔,只能在中央居住,地方实权由文官掌握,其意是防止地方武官作乱,旨在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
“践行重文轻武理念”只是该做法的表象,不是目的,A项错误;
“提高官员福利待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君主专制,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知府行使权力受到长吏、通判牵制;元代地方行省权力相对较大,这表明从宋到元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D项正确;
元代相对于宋代,地方权力有所扩大,相对自由,A项错误;
元代仍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权力扩大并不能抗衡中央,B项错误;
材料强调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不是强调“政府通过分权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地方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元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因此推动了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
重心南移主要是农业手工业,排除A项;
放弃错误,排除C项;
D项是在明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结合题干“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及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有权就有一切”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权力至上,是指皇帝制度;依据材料“家长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家长制是指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是指宗法制;依据材料“官僚政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中央任免调动,是指中央集权制度;依据材料“推行蒙昧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蒙昧主义是指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使人民永远停留在愚昧无知的状态,这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这与儒家纲常伦理有关。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皇帝制度、宗法制、官僚政治以及儒家思想的特点或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6.【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河州卫、西宁卫和洮州卫,中央授官,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防范西北地区的叛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A项错误;
明初对西北地区设立卫所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与经济的活力是否增强关联度不大,也非明政府的主要意图,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削弱土司的统治权威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边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初边疆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7.【答案】D
【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有助于边疆的稳定,D项正确;
对边疆的管理是在加强而非减弱,A项错误;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清朝面临危机,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的边疆政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清朝边疆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万历年间山东的膏腴之地多种植水稻,而且地方政府将稻谷列为本地五谷之首,这说明当时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范围较广,即说明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开始”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没有将山东和其它地区水稻种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山东是水稻主产区,C项错误;
材料没有将各种粮食作物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9.【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道光“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处理战后事宜,这种遮掩中国落后于西方、自欺欺人的做法,延缓了中国人认识时局、学习西方的进程,C项正确;
道光帝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A项错误;
这种观念落后于世界形势,B项错误;
这种做法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未能顺时而变,最终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天朝上国”的含义和影响以及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0.【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以看出国人的主权意识在逐渐的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不能得出危害减弱,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主权意识,不是民族意识,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国人主权意识增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的主旨,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31.【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立足其全球殖民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同时期的中美内战做出的不同政策,最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殖民利益,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中美两国哪个市场更重要,A项错误;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傀儡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B项错误;
D项解释过于片面,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紧扣英国的阶级立场和国家利益,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促进了西学的传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这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论战,体现了双方在本质上的对立,A项错误;
“双方共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加速了清王朝灭亡,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三次思想论战的内容,结合其意义从近代化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国内外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材料所述表明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正确。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排除A项;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4.【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列强侵略,但先进的中国人没有放弃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的探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体现了“创新精神”,D项正确;
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是为称帝做准备,不能体现“创新精神”,A项错误;
“中日民四条约”被迫签订是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不能体现“创新精神”,B项错误;
张勋复辟帝制是历史的倒退,不能体现“创新精神”,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洋)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征和新文化运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
35.【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表可知,1915-1922年间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一战期间,其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清政府在1912年就已经灭亡,B项错误;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6.【答案】(1)药用价值,保健功能,精神追求等。
(2)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3)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后传入朝鲜、日本;三国茶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一个中华文化圈。
(4)文化交流:英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并根据自身风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原料主要来自美洲和亚洲。英国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人口迁徙: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非洲。新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口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深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也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5)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饮茶习俗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外商路贸易的反映。饮茶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传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对外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国在接受饮茶习俗时,有的吸纳了中国文化内涵,有的则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两汉的史学与文学;两汉的科技成就;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功效:根据材料一“茶叶的药理功能”可知,药用价值;根据材料二“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可知,保健功能;根据材料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可知,精神追求等。
(2)内涵:根据材料三“茶之为物,擅川秀气……山水有义,至茶有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3)联系:根据材料四“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结合材料五中“ 张意恂(韩国,公元1786-1866年)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后传入朝鲜、日本;三国茶文化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一个中华文化圈。
(4)现象:根据材料六中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的原料产地中“茶叶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可知,反映出英国受中国茶文化影响,并根据自身风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根据材料六中“蔗糖的产地为美洲的拉丁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牙买加等岛国)、南美、美国南部种植园及亚洲的印度”,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形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19世纪英国人下午茶原料主要来自美洲和亚洲,英国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推动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根据“亚洲居民和来自非洲的美洲”为英国下午茶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劳动力主要来自非洲,即新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口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深刻改变非洲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也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5)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综合以上六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饮茶习俗传播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即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商品,饮茶习俗的传播本身就是中外商路贸易的反映,饮茶习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传播是文化传播、交流的表现,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对外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国在接受饮茶习俗时,有的吸纳了中国文化内涵,有的则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等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传播。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茶的作用分析归纳;第二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四、五,结合中华文明的传播分及其影响分析;第四问,依据材料六,结合所学从文化和交流角度分析;第五问,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饮茶习俗传播的原因、影响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7.【答案】论题:儒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阐述:儒家学派出现,其思想开始流行: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基本主张,但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等主张;汉代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神学化;宋明时期,儒家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理学思想,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主张儒家伦理纲常是“天理”,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实现了儒学思想的哲学化,完成了儒家信仰体系的重构。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人萌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儒学思想能够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知识点】程朱理学;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是儒学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然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宋明时期以及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儒学思想能够在传承中不断结合其他思想,进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