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1 14:4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选择题
1.1948年12月,海伦县姚家屯隋海山一家获得政府分给的土地37.1亩。这主要得益于(  )
A.《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双十协定”的签署
D.《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2.如图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幕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是(  )
A.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B.主张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
C.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D.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4.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运动(  )
A.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B.彻底废除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C.巩固了抗日战争以来的民族统一战线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能够普遍实行的因素不包括(  )
A.《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要求
B.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全国性的大反攻
C.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D.各民主党派支持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6.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温家宝总理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割占
C.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香港
7. 下图是一幅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它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 (  )
A.1936年 B.1945年 C.1947年 D.1949年
8. 2010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06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八年级(2)班的同学们准备组织一次主题班会,需要搜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活动,下列哪一项最适合(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南昌起义
9.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 2009年5月20日央视一套开始热播红色主旋律巨片《保卫延安》。下图的老照片是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这一历史事实发生在(  )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11.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12.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史实是(  )
A. 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 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 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 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13.解放后,小明的爷爷自豪的说:“他参加过两次人民解放战争”那么他属于下列哪支队伍 ( )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14.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16.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B.日本无条件投降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8.毛泽东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20.毛泽东在《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1.如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二、非选择题
22、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家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3)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土地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有何共同之处?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 1 )根据材料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产生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战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时间内共歼敌1.4万余人。
( 2 )材料二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采用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材料三 解放战争中双方作战实力不成比例,但是三年内,共产党迅速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最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党的独裁违背历史规律,贪污腐败导致人心涣散,而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摘编自《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
(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4、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 1 )图1中的场景反映出北平获得解放的方式是什么 你能说出它的好处吗
( 2 )图2中的场景标志着什么
( 3 )这两座历史名城都曾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政治风云的变幻。除图片所示的历史事件外,请你分别写出一件发生在这两座名城的重大历史事件。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材料二:
(1)材料一表格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图1和图2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5DDADD 6-10ACCBC 11-15CAACC 16-21BDAAAC
22、(1)太平天国运动;平均分配。
(2)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3)耕者有其田;解放战争。
(4)目的都是使农民拥有土地。
23、(1)变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作用: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运动战。
(3)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前线;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政策;国民党独裁腐败,失去民心等。
24、(1)方式:和平解放。好处:和平解放北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古迹;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率部倒戈转向人民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表现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趋势等。
(2)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北京:火烧圆明园、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等。( 任答一点即可 )南京: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华民国的成立、南京大屠杀等。( 任答一点即可 )
25、(1)国民党实力远比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或敌强我弱)。
(2)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分不开。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增加了军队的数量;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前线,使解放军能够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