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1章测量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1章测量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1 12:07:56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1章测量专题
一、单选题
1.在用量筒和细线测量一块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则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V2-V1 B.小于V2-V1 C.大于V2-V1 D.无法判断
2.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 cm、2.13 cm、2.13 cm、2.24 cm,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2 cm B.2.127 cm C.2.13 cm D.2.15 cm
3.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前后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4.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垂直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将尺子的最左端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
5.两支经过消毒后没有把水银甩下去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 ℃,直接用来分别测量体温是36.8 ℃和39.5 ℃的两个人的体温,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6.8 ℃、39.5 ℃ B.39.5 ℃、39.5 ℃
C.38 ℃、39.5 ℃ D.38 ℃、38 ℃
6.(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 ℃;在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 ℃。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 ℃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 ℃,60 ℃ B.21 ℃,40 ℃
C.35 ℃,56 ℃ D.35 ℃,36 ℃
7.(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0 ℃的冰和0 ℃的水相比较(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0 ℃的水比0 ℃的冰冷
C.0 ℃的水与0 ℃的冰冷热程度相同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最小刻度为0.01 ℃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
9.(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我国北方的河流在冬天会结一层厚厚的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至-40 ℃,假如在-40 ℃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  )
A.为0 ℃ B.为-40 ℃
C.略低于0 ℃ D.略高于-40 ℃
10.(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 第3课时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以下对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的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不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真实体积要大
1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一量筒中原有50 mL水,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 mL,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
A.6 cm3 B.18 cm3 C.12 cm3 D.24 cm3
二、填空题
12.科学中常用各种工具进行有关测量。使用图中两种工具时测量的结果是:
(1)硬币直径为   ;温度为   。
(2)若要减小硬币直径的测量误差,下列可行的是 。
A.将这枚硬币转动几下,测出不同位置的直径,然后求平均值
B.换用不同的毫米刻度尺测量
C.将同样的多枚硬币并排摆放,测出几枚的总直径,然后求出每枚的直径
D.换用不同的人来测量
13.
(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左右。
(2)小明好像发烧了,他在家里找到两支温度计(如图所示),但不知道用哪支,你认为小明应该选用   (填“甲”或“乙”),它的最小刻度是   。
14.小王拿了一支读数为36 ℃的体温计,用手握住玻璃泡测体温,结果读数不变,他以为体温计坏了,就把它插到一杯热水中,一会儿“嘭”的一声炸了。请指出小王的错误操作:
①   ;②   。
15.体积的测量方法
(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   ,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   和   ,再把量筒放在   ;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   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   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   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   减去   ,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6.(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   称为温度。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定为0 ℃,   的温度定为100 ℃。在0~100 ℃之间分为   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   。
(3)如图所示,甲、乙两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和   。
17.(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 第3课时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   (填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复习小结)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的量筒、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3)(多选)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
A.5 mL B.50 mL C.80 mL D.95 mL
19.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以后,小明想要在家里自制一支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沸点。
(1)他自制的温度计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这个温度计先后放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了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他又将自制的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边,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3)小明还完成如下实验:小瓶中装满带颜色的煤油,给小瓶配的橡皮塞上插进一根内径为2 mm的玻璃管,使橡皮塞密封瓶口如图所示。分别把瓶子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沸水中,液面稳定时记下两个标记。小明在把A、B两点间分成100等份的过程中,发现刻度线太密不容易标定温度值,若要把相邻刻度线的间距变大,需替换所用玻璃管,替换后的玻璃管的特点是   。
四、解答题
20.(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用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偏高0.5 ℃,当该物体的温度降低10 ℃后,再用此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却偏低0.5 ℃。问:
(1)将该物体的温度继续降低10 ℃,再用该温度计测量,测量值将偏低多少摄氏度
(2)用该温度计分别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两者示数相差多少摄氏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示数偏大,即水的实际体积小于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大于V2。根据V=V2-V1可知,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大于V2-V1。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虽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2.24cm的准确值部分与其它三个不同,则它为错误数据,那么正确的测量结果为:。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长度结果=分析;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皮尺拉得太紧后,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即长度标准增大,根据“长度结果=”课程,此时测出的跳远成绩偏小,故A错误;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出的是头发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即实际值偏大,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此时测出的头发直径偏大,故B正确;
沸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室温,因此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后,示数会迅速下降,故C错误;
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俯视读数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A正确;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相平,故B错误;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该将尺子的一个整刻度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这也是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由此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水银柱高度肯定增大,此时读数准确;当温度不变或降低时,水银柱不能下降,因此读数不够准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36.8℃<38℃,所以水银柱不会下降,即示数仍然显示为38℃。因为39.5℃>38℃,所以水银柱会上升,即显示为39.5℃。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测量温度为t,实际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当温度计的示数t=41℃时得到:;
解得:t'=35℃;
即实际温度为35℃。
(2)当实际温度t'=60℃时得到:;
解得:t=56℃;
即温度计的示数为56℃。
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即温度相同,则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A.其最小刻度为0.1 ℃,故A错误;
B.它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故B错误;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故C正确;
D.在每次测量前,都要用力向下甩动几次,从而保证液柱流回液泡,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分析判断。
【解答】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即0℃以上肯定是液态的水,0℃以下肯定是固态的冰,则水和冰能够同时存在的温度只能是0℃,因此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为0℃。
故选A。
10.【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2)(3)测量值=;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热胀冷缩现象,因此夏天时直尺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会变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值=”可知,夏天时测量值比冬天时的要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根据“测量值=”可知,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不紧密,那么测出的总长度会变大,根据“测量值=”可知,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真实体积要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找到量筒内水的体积和木块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分析可知,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木块吸收的水的体积+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量筒中后来水的体积,
即50mL-=56mL;
解得:V=24mL=24cm3。
故选D。
12.【答案】(1)2.50 cm;-13 ℃
(2)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注意长度测量结果要有估读值)。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
根据右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13℃。
(2)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可以多测几次,然后求出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故A、C符合题意,而B、C不合题意。
故选AC。
13.【答案】(1)热胀冷缩;37
(2)乙;0.1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对温度的认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
(2)测量体温应该用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更小,测量会更加准确,它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根据图片可知,小明应该选用乙,它的最小刻度为0.1℃。
14.【答案】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①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应该将体温计夹在腋下而不是拿在手中,则错误操作为: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
②沸水的温度为100℃,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因此错误操作为: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15.【答案】(1)长、宽、高
(2)测量范围;最小刻度;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低处
(3)排水法;适量;浸没;总体积;水的体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解答;
(2)根据量筒测体积的过程解答;
(3)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长、宽、高,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再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排水法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6.【答案】(1)冷热程度
(2)冰水混合物;水沸腾时;100;1 ℃
(3)17 ℃;-8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的定义解答;
(2)根据摄氏温标的规定解答;
(3)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高度确定温度计的示数。
【解答】(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100 ℃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
(3)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甲的示数为17℃。乙中液面在0℃的下面,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8℃。
17.【答案】①③;5 cm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②中量筒的示数=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④中量筒的示数=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石蜡的体积。比较可知,②和④的示数之差就是石蜡的体积,因此图中①③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为:V=59mL-54mL=5mL=5cm3。
18.【答案】(1)物体恰好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滴管加水)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石块形状不规则,不能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再计算体积,所以借助量筒和水,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石块必须全部浸没在水中,同时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解答】(1)量筒内最低液面能够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时的水量。
(3)A、小石块的体积为15cm3=15mL,5mL+15mL=20mL<100mL,A符合题意;
B、50mL+15mL=65mL<100mL,B符合题意;
C、80mL+15mL=95mL<100mL,C符合题意;
D、95mL+15mL=110mL>100mL,D不符合题意。
19.【答案】(1)25 ℃
(2)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横截面积较小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温度为t,液柱所对的刻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2)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则如果温度计都是准确的,那么示数应该是相同的。如果示数不同,那么可以说明温度计的测量有偏差。
(3)根据V=Sh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液柱所对的刻度为6cm,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25℃。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根据V=Sh可知,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增大的体积相同,液柱的横截面积越小,则液柱上升的高度越大,因此替换后玻璃管的特点是:横截面积较小。
20.【答案】(1)解:由题意知,实际温度变化10 ℃,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比原来偏多0.5 ℃+0.5 ℃=1 ℃,即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为11 ℃;
所以温度再降低10 ℃,温度计的变化仍为11 ℃,比原来多变化1 ℃,所以测量值比原来偏低0.5 ℃+1 ℃=1.5 ℃。
(2)解: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差为100 ℃,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之差为11 ℃×10=110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将实际温度和温度计的示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每降低10℃时温度计示数的偏移量,据此再推算温度再降低10℃时测量值的偏移量。
(2)根据前面的计算可知,温度计上示数变化11℃相当于实际温度变化10℃,则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差是10℃的多少倍,那么温度计上对应的温度差就是11℃的多少倍,据此分析计算。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1章测量专题
一、单选题
1.在用量筒和细线测量一块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则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V2-V1 B.小于V2-V1 C.大于V2-V1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示数偏大,即水的实际体积小于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大于V2。根据V=V2-V1可知,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大于V2-V1。
故选C。
2.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 cm、2.13 cm、2.13 cm、2.24 cm,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2 cm B.2.127 cm C.2.13 cm D.2.15 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虽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2.24cm的准确值部分与其它三个不同,则它为错误数据,那么正确的测量结果为:。
故选C。
3.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前后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长度结果=分析;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皮尺拉得太紧后,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即长度标准增大,根据“长度结果=”课程,此时测出的跳远成绩偏小,故A错误;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出的是头发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即实际值偏大,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此时测出的头发直径偏大,故B正确;
沸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室温,因此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后,示数会迅速下降,故C错误;
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俯视读数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垂直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将尺子的最左端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A正确;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相平,故B错误;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该将尺子的一个整刻度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故D错误。
故选A。
5.两支经过消毒后没有把水银甩下去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 ℃,直接用来分别测量体温是36.8 ℃和39.5 ℃的两个人的体温,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6.8 ℃、39.5 ℃ B.39.5 ℃、39.5 ℃
C.38 ℃、39.5 ℃ D.38 ℃、38 ℃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这也是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由此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水银柱高度肯定增大,此时读数准确;当温度不变或降低时,水银柱不能下降,因此读数不够准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36.8℃<38℃,所以水银柱不会下降,即示数仍然显示为38℃。因为39.5℃>38℃,所以水银柱会上升,即显示为39.5℃。
故选C。
6.(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 ℃;在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 ℃。下列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 ℃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41 ℃,60 ℃ B.21 ℃,40 ℃
C.35 ℃,56 ℃ D.35 ℃,36 ℃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测量温度为t,实际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当温度计的示数t=41℃时得到:;
解得:t'=35℃;
即实际温度为35℃。
(2)当实际温度t'=60℃时得到:;
解得:t=56℃;
即温度计的示数为56℃。
故选C。
7.(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0 ℃的冰和0 ℃的水相比较(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0 ℃的水比0 ℃的冰冷
C.0 ℃的水与0 ℃的冰冷热程度相同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的定义判断。
【解答】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即温度相同,则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对于水银体温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最小刻度为0.01 ℃
B.它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D.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连续测量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A.其最小刻度为0.1 ℃,故A错误;
B.它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故B错误;
C.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故C正确;
D.在每次测量前,都要用力向下甩动几次,从而保证液柱流回液泡,故D错误。
故选C。
9.(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我国北方的河流在冬天会结一层厚厚的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至-40 ℃,假如在-40 ℃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  )
A.为0 ℃ B.为-40 ℃
C.略低于0 ℃ D.略高于-40 ℃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分析判断。
【解答】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即0℃以上肯定是液态的水,0℃以下肯定是固态的冰,则水和冰能够同时存在的温度只能是0℃,因此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为0℃。
故选A。
10.(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 第3课时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以下对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的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不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真实体积要大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2)(3)测量值=;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A.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热胀冷缩现象,因此夏天时直尺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会变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值=”可知,夏天时测量值比冬天时的要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根据“测量值=”可知,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不紧密,那么测出的总长度会变大,根据“测量值=”可知,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真实体积要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一量筒中原有50 mL水,现在往里面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 mL,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
A.6 cm3 B.18 cm3 C.12 cm3 D.24 cm3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找到量筒内水的体积和木块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分析可知,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木块吸收的水的体积+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量筒中后来水的体积,
即50mL-=56mL;
解得:V=24mL=24cm3。
故选D。
二、填空题
12.科学中常用各种工具进行有关测量。使用图中两种工具时测量的结果是:
(1)硬币直径为   ;温度为   。
(2)若要减小硬币直径的测量误差,下列可行的是 。
A.将这枚硬币转动几下,测出不同位置的直径,然后求平均值
B.换用不同的毫米刻度尺测量
C.将同样的多枚硬币并排摆放,测出几枚的总直径,然后求出每枚的直径
D.换用不同的人来测量
【答案】(1)2.50 cm;-13 ℃
(2)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注意长度测量结果要有估读值)。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
根据右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13℃。
(2)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可以多测几次,然后求出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故A、C符合题意,而B、C不合题意。
故选AC。
13.
(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左右。
(2)小明好像发烧了,他在家里找到两支温度计(如图所示),但不知道用哪支,你认为小明应该选用   (填“甲”或“乙”),它的最小刻度是   。
【答案】(1)热胀冷缩;37
(2)乙;0.1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对温度的认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
(2)测量体温应该用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更小,测量会更加准确,它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根据图片可知,小明应该选用乙,它的最小刻度为0.1℃。
14.小王拿了一支读数为36 ℃的体温计,用手握住玻璃泡测体温,结果读数不变,他以为体温计坏了,就把它插到一杯热水中,一会儿“嘭”的一声炸了。请指出小王的错误操作:
①   ;②   。
【答案】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①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应该将体温计夹在腋下而不是拿在手中,则错误操作为: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
②沸水的温度为100℃,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因此错误操作为: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15.体积的测量方法
(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   ,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   和   ,再把量筒放在   ;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   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   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   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   减去   ,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答案】(1)长、宽、高
(2)测量范围;最小刻度;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低处
(3)排水法;适量;浸没;总体积;水的体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解答;
(2)根据量筒测体积的过程解答;
(3)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长、宽、高,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再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排水法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6.(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   称为温度。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定为0 ℃,   的温度定为100 ℃。在0~100 ℃之间分为   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   。
(3)如图所示,甲、乙两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和   。
【答案】(1)冷热程度
(2)冰水混合物;水沸腾时;100;1 ℃
(3)17 ℃;-8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的定义解答;
(2)根据摄氏温标的规定解答;
(3)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柱的高度确定温度计的示数。
【解答】(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100 ℃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
(3)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甲的示数为17℃。乙中液面在0℃的下面,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8℃。
17.(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 第3课时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第   (填序号)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是   。
【答案】①③;5 cm3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②中量筒的示数=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④中量筒的示数=水的体积+铁块的体积+石蜡的体积。比较可知,②和④的示数之差就是石蜡的体积,因此图中①③次测量是没有必要的。石蜡的体积为:V=59mL-54mL=5mL=5cm3。
三、实验探究题
1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复习小结)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的量筒、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3)(多选)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
A.5 mL B.50 mL C.80 mL D.95 mL
【答案】(1)物体恰好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滴管加水)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石块形状不规则,不能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再计算体积,所以借助量筒和水,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石块必须全部浸没在水中,同时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解答】(1)量筒内最低液面能够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时的水量。
(3)A、小石块的体积为15cm3=15mL,5mL+15mL=20mL<100mL,A符合题意;
B、50mL+15mL=65mL<100mL,B符合题意;
C、80mL+15mL=95mL<100mL,C符合题意;
D、95mL+15mL=110mL>100mL,D不符合题意。
19.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以后,小明想要在家里自制一支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沸点。
(1)他自制的温度计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这个温度计先后放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了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他又将自制的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边,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3)小明还完成如下实验:小瓶中装满带颜色的煤油,给小瓶配的橡皮塞上插进一根内径为2 mm的玻璃管,使橡皮塞密封瓶口如图所示。分别把瓶子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沸水中,液面稳定时记下两个标记。小明在把A、B两点间分成100等份的过程中,发现刻度线太密不容易标定温度值,若要把相邻刻度线的间距变大,需替换所用玻璃管,替换后的玻璃管的特点是   。
【答案】(1)25 ℃
(2)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横截面积较小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温度为t,液柱所对的刻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2)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则如果温度计都是准确的,那么示数应该是相同的。如果示数不同,那么可以说明温度计的测量有偏差。
(3)根据V=Sh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液柱所对的刻度为6cm,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25℃。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根据V=Sh可知,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增大的体积相同,液柱的横截面积越小,则液柱上升的高度越大,因此替换后玻璃管的特点是:横截面积较小。
四、解答题
20.(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第4节第4课时 温度的测量)用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测量值偏高0.5 ℃,当该物体的温度降低10 ℃后,再用此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时却偏低0.5 ℃。问:
(1)将该物体的温度继续降低10 ℃,再用该温度计测量,测量值将偏低多少摄氏度
(2)用该温度计分别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两者示数相差多少摄氏度
【答案】(1)解:由题意知,实际温度变化10 ℃,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比原来偏多0.5 ℃+0.5 ℃=1 ℃,即温度计的示数变化为11 ℃;
所以温度再降低10 ℃,温度计的变化仍为11 ℃,比原来多变化1 ℃,所以测量值比原来偏低0.5 ℃+1 ℃=1.5 ℃。
(2)解: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差为100 ℃,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之差为11 ℃×10=110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将实际温度和温度计的示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每降低10℃时温度计示数的偏移量,据此再推算温度再降低10℃时测量值的偏移量。
(2)根据前面的计算可知,温度计上示数变化11℃相当于实际温度变化10℃,则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之差是10℃的多少倍,那么温度计上对应的温度差就是11℃的多少倍,据此分析计算。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