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1 19: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4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
六年级的上册第八单元的训练点就是学写一个场面。写场面,这对学生而言并不生疏,但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学生写场面的难点。因此,我们想到∶如何充分利用范文《开国大典》,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描写组织学生阅读感悟,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可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按照“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教学顺序,先让学生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典进行的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可通过读文、画句、议感受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一读一想一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从而有效地展开了与课文的对话。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兴趣阅读
1.教师板书: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并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
3.学生畅谈课前搜集的资料。
4.教师补充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5.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开课时利用三个词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借助资料的引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
(1)出示文中带有音节的词语,认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擎着 诞生 电钮 瞻仰 聂荣臻
学生朗读词语,在学生读得不准确的时候出现加点字的读音。注意“擎”应读qínɡ,不要读成jínɡ;“钮”和“聂”的声母都是n。
(2)强调会写字字音、字形等。
注意加点字读音:政府 外宾 爆发 坦克 一盏
比一比:爆——暴 距——拒 帜——制
书写:“隆”右半部中间的短横不要丢。
“射”左边的最后一笔不出头。
2.积累词语。
迎风招展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1)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任务,高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是为了夯实字词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对关键字词的检查仍是重要的。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检测,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知识。
(三)、理解题目,理清脉络
1.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说说题目的含义。重点理解“典”和“大典”。
“典”字共五种解释,分别是: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②典故;③典礼;④旧指主持,主管;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本文中的意思是第③种,“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图片 引导学生在自己不懂的词、句、段旁批注,并提出相关疑问。
3.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1)每个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补充说明。
(2)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释疑。
设计意图:在按自学要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顺了课文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1.师生共同总结读后感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体会中国人民因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指导积累
1.抄写文中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如:中央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等。
设计意图: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七、说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
八、说教学反思
在开篇时,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板书了三个特殊的词语: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先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特殊在哪里,然后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最后让学生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其实这样就在无形中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而盛大的典礼。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开国大典这一特殊事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地点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领袖的风采。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在教学中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学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将场面描写写具体写详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为新*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本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并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根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以“导”为主,“教”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完成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七、说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八、说教学反思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2.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写批注;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形式多样化的读,不仅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体会出文中的情,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