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容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进行了动态调整(如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与下列人口数据变化关系密切的是( )
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②劳动人口比重降低 ③人口死亡率升高 ④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 )
①平均初婚年龄降低 ②生活富裕程度提高 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④育龄妇女比重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下列各题。
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4.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5.下列地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小的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人口健康系统由于受到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诸多因素影响,存在较高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其脆弱性与人口承载力呈负相关关系。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健康系统低度脆弱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健康系统高度脆弱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健康系统低度脆弱区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人口数量较少 C.经济水平较高 D.自然环境优越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健康系统脆弱性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环境 B.消费 C.资源 D.科技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完成下列小题。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8.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五个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读某市综合承载力测度表,完成下列小题。
区域承载力 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 5 489 090
水资源承载力 3 273 765
能源承载力 6 434 491
大气环境容量 4 528 653
水环境容量 3 083 635
10.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 )
A.水资源承载力 B.能源承载力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
11.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提高,最可能是因为该市(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减少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B.P'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
13.本图反映了 (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C.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与生活质量提高呈正相关
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继续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读日本1872—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4.影响日本194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家庭 C.文化 D.战争
15.若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则日本总人口达到最大值的年份约在( )
A.1947年 B.1975年 C.2010年 D.2018年
16.读某地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是_________;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填序号)
人口增长最快的是______;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是_________。
17.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含预计)。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上海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比甘肃_____,原因是( )。
(2)推测我国“人口零增长”可能引发的主要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是( ),可采取的措施有( )。
(3)与山东相比,分析西藏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