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口分布 提升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人口分布 提升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1 16: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提升题(有解析)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某位学者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难度好败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读下面部分世界人类大陆图,完成下列小题。
(

) (

) (

) (

)
3.下列关于乙处人类大陆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城市发展水平高 D.工业发展较早
4.丁处只形成人口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是( )
A.地处沿海,气候湿热,人烟稀少
B.环境条件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C.水稻种植业发达,形成人口孤岛
D.自然条件优越,形成人口孤岛
5.下列关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B.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越明显
C.现代社会,自然因素已不再影响人口分布
D.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不产生影响
读某大洲沿 30 °纬线人口密度图,完成下列小题。
6.①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是( )
A. 工业发展早 B. 经济高度发达 C. 灌溉农业发展早 D. 矿产资源丰富
7.②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
A. 针叶林广布 B. 未开发的雨林地区 C. 干旱的沙漠地区 D. 地势高峻的高原
读我国某地人口密度图,完成下列小题。
8.从图中可归纳出该区域人口分布特点( )
A.沿海地区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B.平原地区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C.低纬度地区人口稠密,高纬度地区人口稀少
D.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9.甲地区人口稠密,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势平坦,气候湿润 ②农牧过度带,商业活动频繁
③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④历史悠久,经济发达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世界人口聚居地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关于人口分布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气候干旱而分布稀疏的是③④⑤⑥ B.因气候湿热而分布稀疏的是①
C.因海拔和纬度因素而分布密集的是⑤⑥⑦ D.因农业基础好而分布密集的是c、d、e
11.有关人口分布稀疏甚至成为无人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⑥处气候严寒,热量不足 B.①处资源贫乏,缺少生产资料
C.③处地表崎岖不平,不利于开垦土地 D.④处为孤岛,不便于对外联系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人口约552万(2018年)。首都赫尔辛基是芬兰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口约为140万。下图示意芬兰城镇分布及90%人口分布北界。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芬兰城镇的分布特点是( )
A.东部多西部少 B.丘陵多平原少 C.多沿交通线分布 D.64°N一线南北差别大
13.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气温 D.水源
“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该线揭示了中国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的差异。下表为1982~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年份 常住总人口 (亿人) 常住总人口 份额(%) 人口密度 (人/km2)
东南 半壁 西北 半壁 东南 半壁 西北 半壁 东南 半壁 西北 半壁
1982年 9.45 0.58 94.23 5.77 230.25 10.82
1990年 10.64 0.66 94.13 5.87 259.00 12.40
2000年 11.67 0.76 93.89 6.11 283.98 14.18
2010年 12.49 0.84 93.68 6.32 303.92 15.72
14.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
B.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超过了东南半壁
C.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高于西北半壁
D.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西北半壁增加
15.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分布特征基本稳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环境条件 B.社会历史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 D.政府的政策
二、综合题:
16.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___、___,以及___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2)图中A、B、C、D四地人口稀少其中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是指___ (填字母)、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是指___、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是指___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___.
17.读下面图 1.图2,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两图,与 1990 年相比,2000年我国西部地带人口增长状况是怎样的?中部和东部地带人口增长状况如何?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是随历史发展一成不变?为什么?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提升题 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亚马孙流域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易生活、生存。所以选择B项。
2.D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从自然条件分析,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宜人;地形是沿海平坦地区。所以选择D项。
3.B根据轮廓和位置可判断,甲处位于欧洲,乙处位于南亚,丙处位于东亚和东南亚,丁处位于亚洲内部。南亚形成人类大陆与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4.B根据轮廓和位置可判断,甲处位于欧洲,乙处位于南亚,丙处位于东亚和东南亚,丁处位于亚洲内部。丁处形成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疏,该处深居亚欧大陆内部,环境条件较差,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5.B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
6.C 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①是印度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历史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因此现在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C正确。印度工业发展较晚,以农业为主,相对来说,不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A、B错误。人口较密集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无关。故选C。
7.D ②地区是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较恶劣,高寒地区氧气稀薄不适合人口居住,同时交通不便,工农业都比较落后,正确答案选D。
8.B从图中可知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从图中人口密度可知,平原地区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9.D甲位于我国的成都平原,其人口稠密主要是自然条件优越,加之历史悠久,但并非黑土广布,也不是农牧过渡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10.B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⑤海拔高,⑥纬度高,气候寒冷,因而人口分布稀疏,A错误;①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疏,B正确;⑤⑥⑦因海拔高或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稀疏,C错误;c、d因工业发达而人口分布密集,D错误。
11.A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⑥处纬度高,气候严寒,热量不足,人口稀疏,A正确;①处资源丰富,但因气候湿热而人口稀少,B错误;③④处地处沙漠,气候干旱,人口稀疏,C、D错误。
12.D 本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芬兰城镇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A错误;北部以丘陵为主,南部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城镇分布呈现平原多、丘陵少的特点,B错误;沿海、沿湖、沿河城镇分布多,图中未呈现交通线,不能判定城镇多沿交通线分布,C错误。64°N与90%人口分布北界一线基本一致,其南北两侧城镇分布差别大,D正确。
13.B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等。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便于耕种,北部以丘陵为主,地形崎岖,不利于种植业发展,人口稀少,故地形是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排除A。芬兰北部纬度高,气候较为寒冷,加上受极地气团影响,冬季严寒,人口少;南部纬度低,气候较为温和,适宜居住,人口多,故气温是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排除C。南部河流湖泊众多,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作物丰富,人口多,故水源是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排除D。洋流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小,故选B。
14.A 根据表格信息计算,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南半壁;比值不等于数量,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数量小于东南半壁;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增长率小于西北半壁;东南半壁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增加,但占比减小,据此选A。
15.A 人总是趋向于生存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以及水源充沛地区。中国西北气候冬冷夏热,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降水少,多山地、沙漠,不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稀疏;东南气候温暖,降水多,地势低平,多平原、丘陵,宜居的环境导致人口密集。由于自然地理界线是自古至今人类活动无法逾越的刚性约束界限,因此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顺应自然规律而具有稳定性,直接导致了“胡焕庸线”的长期存在,选A。
二、综合题:
16.(1)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2)A;C;B;D.
【解析】
(1)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2)图中A、B、C、D四地人口稀少其中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是指A即非洲北部、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是指C即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是指B即南极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是指D即青藏高原.
17.(1)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交道闭塞:
(2)西部地区人口呈负增长,主要是人口向中、东部地区迁移所致。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人口总量大为增加。
(3)不是。原始采集渔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解析】
第(1)题,由图 1、图2东、中、西部地考的人口密度的数值大小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东、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的。第(2)题,通过图 1、图 2两幅图中东、中、西部地带人口密度数值的比较可知,西部地区人口减少,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这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第(3)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在原始采猎时期,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的景响逐渐降低,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主要力社会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