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常见仪器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 用一支读数为38.7℃的体温计,不作任何处理就去测量一个病人的体温
B. 刻度尺必须要有“0”刻度才能使用
C. 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前,应看清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D. 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应先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
2.用最小刻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结果是450.6mm,换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这一物体,其结果应是( )
A. 45.06厘米 B. 450.6厘米 C. 45.1厘米 D. 45厘米
3.如图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若气温降低时( )
A. 气体收缩,液面上升 B. 气体收缩,液面下降
C. 液体收缩,液面上升 D. 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4.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 )
A. 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 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 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
D. 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5.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少由于读数时估计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B. 减少刻度尺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C. 减少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察
D. 减少观察刻度线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6.酒精有很强的挥发性,也就是说很容易从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实验发现,酒精在挥发时,要从原来的酒精液体中带走很多热量,而使剩余的酒精温度降低。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
A. 一直升高 B. 一直降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再不变
7.用同一只温度计测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水温度高 B. 0℃的冰水混合物温度高
C. 二者温度相同 D. 无法比较
8.甲、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均为38.0℃,若没有将水银柱往下甩,就去测量两位就诊者的体温,甲体温计测得的示数为38.0℃,乙体温计测得的示数为38.5℃,则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支体温计均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B. 甲、乙两支体温计均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C. 甲体温计的示数不一定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D. 乙体温计的示数不一定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9.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物体的面积
B. 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物体面积
C.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
D. 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
10.测得某同学身高是1.653m,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用尺子的最小刻度是米 B. 测量结果准确到分米
C. 测量结果准确到厘米 D. 最后两位数字是估计值
11.伽利略在1603年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空气温度计,如图所示,一个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壶中,细管中液面清晰可见。伽利略设计的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管中液面将( )
A. 下降 B. 上升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2.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A. 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 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 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和B一样
D. 以上都不可取
13.小明测量烧杯中热水温度时,将很少的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然后像如图所示的那样去测量和读数。他这样做被小敏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得有点问题。请你把它挑出来( )
A. 不应该倒入另一烧杯,这会使温度降低
B. 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C. 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线相平,而不应该俯视
D. 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中读数
14.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15.阿凡提的故事:一次国王故意为难阿凡提,让他在众臣面前说出眼前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阿凡提略加思索后回答,若桶像池塘一样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只有一桶;若桶像池塘的十分之一大的话,池塘里的水就有十桶;若……。这则故事说明了( )
A. 测量总是有误差的
B. 测量前应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C. 测量工具大小决定了物体的大小
D. 测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16.小李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他得到的却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做了个记号A,然后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作一个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40cm,最后他用该温度计来测待测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位置距A点24cm,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 20℃ B. 30℃ C. 40℃ D. 60℃
17.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少由于读数时估计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B. 减少刻度尺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C. 减少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察
D. 减少观察刻度线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18.某同学从气温计上读得当时的温度为 5℃,则下列读法中正确的是( )
A. 负5℃ B. 负摄氏5℃ C. 零下5℃ D. 零下5°
19.科学探究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其中的假设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小明同学一个人在房间做作业,台灯忽然熄灭了,对其原因小明提出了如下四个假设,你认为不科学、不合理的是( )
A. 可能停电了 B. 可能台灯的插头掉了
C. 可能是台灯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 可能下雨了
20.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此时小梅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21.测量一小石块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读数,若测量水的体积时仰视,测量水和石块总体积时俯视,这样得到石块的体积为5cm3,则石块的实际体积( )
A. 大于5cm3 B. 等于5cm3 C. 小于5cm3 D. 以上都有可能
22.本学期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西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
B.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
C. 杭州太子湾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
D. 自然保护区内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23.如图所示,正确测量圆柱体直径的方法是( )
24.要给教室的窗框配一块玻璃。下面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的是( )
A. 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
B. 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皮卷尺
C. 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
D. 最小刻度是0.1毫米的游标卡尺
25.准确量取45毫升水,应当选择下列仪器中的( )
A. 5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B. 1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C. 100毫升的量筒 D. 200毫升的量筒和滴管
26.在一次进行盐水体积测量的实验中,坐在座位上的小宇按实验要求对放在课桌上量筒中的盐水进行了读数,站在他身后的小鸣也同时进行了读数,他们俩的读数分别是40毫升和42毫升,那么盐水的体积应该是( )
A. 39毫升 B. 40毫升 C. 41毫升 D. 42毫升
27.某同学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6 cm、2.34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2.34 cm B. 2.35 cm C. 2.36 cm D. 2.3525 cm
28.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29.下列物体中,长度最接近400毫米的是( )
A. 钢笔的长度 B. 热水瓶的高度 C. 铅笔盒的长度 D. 墨水瓶的高度
30.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 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C.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3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5.6 m=5.6×100=560 cm B. 5.6 m=5.6 m×100 cm=560 cm
C. 5.6 m=5.6×100 cm=560 cm D. 5.6 m=5.6 m×100=560 cm
32.小吴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张,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 0.05毫米 B. 0.05厘米 C. 0.1厘米 D. 0.1毫米
33.有一颗大树,2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这棵树的周长可能是( )
A. 320毫米 B. 3200厘米 C. 0.32分米 D. 3.2米
34.要测量1角硬币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较准确,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 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测量10个1角硬币叠加的总厚度,再除以10,得一个1角硬币的厚度
D.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角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35.下列容器中刻度不均匀的是( )
A. 三角板 B. 量筒 C. 米尺 D. 量杯
36.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仰视读数,他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则此液体的真实体积将比35毫升( )
A. 大 B. 小 C. 一样 D. 都有可能
37.小丽去超市买了一杯320 mL的珍珠奶茶,她想知道这杯珍珠奶茶中“珍珠”占了多少体积,于是拿一个500 mL的烧杯,把珍珠奶茶全部倒入烧杯后,再把烧杯里的奶茶倒入三个量筒中,直到液体全部倒完,结果如图所示,则“珍珠”的体积为( )
A. 60 cm3 B. 180 cm3 C. 240 cm3 D. 260 cm3
38.如图所示,三个口径不同的量筒,它们的最小刻度值都是1毫升,测量时读数的偏差较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甲、乙、丙都一样
39.某同学欲从盛有液体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液体。量筒放平后,仰视液面读数为76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为56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 大于20 mL B. 小于20 mL C. 等于20 mL D. 无法确定
40.下列估测中,最可能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我们上课的教室面积约为260平方米 B. 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40℃
C. 一袋装牛奶的体积为0.2L D.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00mm
41.体温计水银面指在 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三位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为38.5℃,第三次为38.5℃。则( )
A. 只有第一、二次确
B. 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一定错误
C. 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D. 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42.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 )
A. 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 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 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
D. 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43.一个量筒中有50 mL水,当里面放入一木块,且木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时,量筒的读数是56 mL,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 6 cm3 B. 0.6 dm3 C. 12 dm3 D. 12 cm3
44.王刚同学根据石头在水中下沉的现象想到: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的作用,并设计和进行了实验。在上述过程中,“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的作用”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D. 分析与论证
45.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759米,7.59米,7.598分米,759.8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A. 分米、毫米、厘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米
C. 毫米、分米、分米、米 D. 毫米、分米、厘米、米
46.原来在量筒中盛有80毫升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毫升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仰视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 大于15毫升 B. 等于15毫升 C. 小于15毫升 D. 无法确定
47.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
A. 一样大 B. 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 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 无法判定
48.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 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 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B. 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 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 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49.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120米=120米×(1/1000)=0.12厘米
B. 250米=250米×100厘米=25000厘米
C. 4000厘米=4000×(1/100)米=40米
D. 355微米=355×(1/1000)米=0.355米
50.如图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若气温降低时( )
A. 气体收缩,液面上升 B. 气体收缩,液面下降
C. 液体收缩,液面上升 D. 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A 6.D 7.C 8.C 9.D 10.C
11.A 12.B 13.D 14.B 15.D 16.D 17.A 18.C 19.D 20.A
21.C 22.C 23.D 24.C 25.A 26.B 27.B 28.B 29.B 30.C
31.C 32.A 33.D 34.C 35.D 36.A 37.A 38.A 39.A 40.C
41.D 42.C 43.D 44.B 45.B 46.C 47.C 48.C 49.C 50.A
《科学入门》选择训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