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分类专题提升训练—微粒的性质(含答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分类专题提升训练—微粒的性质(含答案 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22 10: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类二 物质的分类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专题08 微粒的性质
中考真题训练
1.(2021·青海)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答案】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干冰升华,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2.(2021·湖南)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
D.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D
【详解】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错误。
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篮球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引起的,错误。
C、0℃时水分子依然在运动,错误。
D、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可以被压缩。所以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正确。
故选D。
3.(2021·江苏)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微粒的性质。
【详解】
A、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温度和压强会影响分子间间隔,温度降低,间隔变小,压强增加,间隔变小。
4.(2021·四川)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结合表中信息,不能得出的是
物质 分子个数 体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17g氨气 约6.02×1023个 22.4L 22.1L 11.2L
A.氨分子质量很小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分子在运动
C.温度升高,氨分子体积变大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C
【详解】
A、6.02×1023个氨气分子质量为17g,因此氨分子质量很小,正确;
B、闻到氨水的气味是因为氨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正确;
C、温度升高,氨分子间隔变大,错误;
D、压强变大,氨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
故选C。
5.(2021·湖北)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益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B
【详解】
A、花香四溢不能说明分子质量很小,此说法错误。
B、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花的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使人感觉到了香味,说明分子的不断运动。此项正确。
C、花香四溢是香味分子的一种性质,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此说法错误。
D、能嗅到花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和分子间的间隔没有太大关系,此说法错误。
故选:B。
6.(2021·广西)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说明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是不断运动着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B
【详解】
A、糖块能溶解在水中是构成糖的分子运动了水分子之中去了,主要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也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故选:B。
7.(2021·湖南)下列关于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现象是物质的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同种分子在不同环境和状态下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气体和液体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固体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C
【详解】
A、热胀冷缩是由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故说法错误;
B、同种分子,结构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说法错误;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不管是固态、气态和液态,物质的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故说法错误。
故选C。
8.(2021·辽宁铁岭)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A.品红扩散 B.柳絮飞扬 C.美酒飘香 D.食醋挥发
【答案】B
【详解】
A、品红扩散,是品红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水分子中,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B、柳絮是宏观物质,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运动,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C、美酒飘香,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D、食醋挥发,是食醋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答案:B。
9.(2021·黑龙江)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推理,可以建立起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下列对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汞分子间有间隔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B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不同,A正确。
B、水银温度计的汞柱升高或降低,汞原子间有间隔,B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更快,C正确。
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化学变化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的分子,D正确。
故选:B。
10.(2021·海南)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答案】A
【详解】
A、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量减少,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解释不正确;
B、挤压塑料瓶中的气体,塑料瓶变瘪,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正确;
C、好香啊!说明构成香水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闻到香水的味道,说法正确;
D、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说明温度越高,分子遇到越剧烈,解释正确;
答案:A。
11.(2021·山西)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观察下图,有关苯分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在不断运动 B.它体积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隔 D.它真实存在
【答案】A
【详解】
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苯分子肉眼不可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发现,说明它的体积很小,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能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苯分子的图像,说明它真实存在,不能说明它在不断运动。
故选A。
12.(2021·湖南)防疫期间常用酒精消毒,在消毒过程中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C
【详解】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我们能闻到酒精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被人闻到;
故选C。
13.(2021·河北)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温度越高,分子质量越小
B.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C.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D
【详解】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故选D。
14.(2021·湖南)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十里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C
【详解】
A、十里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D、1克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1·山东)干冰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周围出现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答案】A
【分析】
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该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详解】
A、干冰升华吸热变成气体,二氧化碳分子本身的质量没有改变,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变,不符合题意;
C、水蒸气冷凝,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D、温度降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1·甘肃)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A
【详解】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蔗糖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本身没有改变,错误;
B、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人周围被闻到花香,正确;
C、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正确。
故选A。
17.(2021·山东)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详解】
A、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的缘故,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选项解释错误;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食物中的分子种类改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C。
18.(2020·广西)水银(汞)温度计是医院测量体温常用的仪器,测量时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这是因为
A.汞分子间隔变大 B.汞分子体积变大 C.汞原子间隔变大 D.汞原子体积变大
【答案】C
【详解】
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温度计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可以看到温度计内汞柱液面升高,C项说法正确;
答案:C。
19.(2020·西藏)“一家炒菜十家香”,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主要性质是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间间隔很小
C.分子可以再分
D.分子不断运动
【答案】D
【详解】
“一家炒菜十家香”是因为炒菜时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周围人们能够闻到香味。
故该题选D。
20.(2020·江苏)利用蒸发、冷凝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获取淡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B.蒸发时,海水的质量变大
C.冷凝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变
D.冷凝时,淡水的体积不变
【答案】A
【详解】
A、水受热后温度升高,水分子规则运动加剧,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增大,故选项A正确;
B、蒸发时,海水中水分变为水蒸气被蒸发掉,海水的质量变小,故选项B错误;
C、冷凝时,气温降低水分子规则运动减轻,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C错误;
D、冷凝时,气温降低水分子规则运动减轻,水分子的运动速率降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淡水的体积缩小,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21.(2020·江苏)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又鼓起来了。用微粒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间距增大了
B.分子质量增大了
C.分子个数增加了
D.反应生成新物质
【答案】A
【详解】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而不是分子质量增大,不是分子体积扩大,不是分子个数增多。
故选:A。
22.(2020·吉林)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汽油挥发——分子可分
B.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很小
D.氧气液化——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B
【详解】
A、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从而导致汽油挥发出去,不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花香四溢,符合题意;
C、冰雪融化,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冰融化成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D、氧气液化,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2020·山东)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两者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
C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足量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D 食盐溶液能导电而蔗糖溶液不能 食盐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中没有
【答案】B
【详解】
A、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硬度很大。石墨中的碳原子是正六边形结构,并且形成层状,硬度较小。
B、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因为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因此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现红色,加入足量盐酸后,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溶液变为中性,酚酞遇中性溶液不变色,因此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法正确。
D、因为食盐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中没有所以食盐溶液能导电而蔗糖溶液不能。
故选B。
24.(2020·湖南)我市盛产多种野生菌。行走在大山里,能闻到某些野生菌散发出的特殊香味,主要是因为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C
【详解】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我们能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故选:C。
25.(2020·山东)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答案】C
【详解】
A、③是水蒸气状态,②是液体状态,故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说法错误;
B、③状态温度比①状态温度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说法错误;
C、分子质量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说法正确;
D、②→③的过程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水未发生分解,说法错误。
故选:C。
26.(2020·四川)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这是因为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
A.质量增大
B.间隔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B
【详解】
真空包装食品进入高原地区,包装袋往往会鼓起,这是因为压强减小,包装袋内的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B。
27.(2020·湖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温度能改变分子大小
B.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D.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答案】C
【详解】
A、热胀冷缩说明温度能改变分子间隔大小,A错。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粒子,B错。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正确。
D、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D错。
故选:C。
28.(2020·四川)杜甫的绝句《沙暖睡鸳鸯》中写到“迟日近山丽,春风花草香”诗中描写的情景用化学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很小,但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很小,但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很小,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D.分子很小,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答案】C
【详解】
“迟日近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春天的江河山川非常明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闻到香味是由于分子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物质通过分子的运动,散发气味。与分子的构成,质量、间隔无关,故选C。
29.(2020·湖南)2019年12月,发射成功的“胖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了液氢做燃料。氢气在液化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质量增大 B.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C.分子的体积减小 D.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B
【详解】
A、氢气在液化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B、气体物质分子间隔较大,液态物质分子的间隔较小,所以氢气液化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减小,选项正确;
C、氢气在液化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体积不变,选项错误;
D、分子总是在不停运动的,不论物质以哪种状态存在,分子都是运动的,选项错误。
故选B。
30.(2020·山东)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A
【分析】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详解】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氢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不正确;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品红分子在水中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不同说明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故C正确;
D、气体分子间隔大于液体,则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1.(2019·广西)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能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下列对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 实 解 释
A 每年4月,柳州市紫荆花盛开,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但是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详解】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每年4月,柳州市紫荆花盛开,花香四溢,A说法正确;
B、分子之间有间隔,故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B说法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但是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物理性质差别很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说法正确;
D、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是因为原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变大,遇冷变小,原子本身的大小不变,D说法错误;
故选:D。
32.(2019·山东)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四千多种化学物质,大多属于有害物质。吸烟者吸烟会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不断地运动
【答案】D
【详解】
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有害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33.(2019·广西玉林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人们远远就能闻到稻花香,主要说明(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裂
【答案】A
【详解】
解: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故选A。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34.(2019·辽宁)从微观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断运动
B.夏天钢轨间缝隙减小﹣原子间隔变大
C.酒精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气球变大﹣分子间隔变大
【答案】D
【详解】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故A正确。
B、夏天钢轨间缝隙减小,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原子间隔变大的缘故,故B正确。
C、酒精溶液是混合物,酒精溶液中含有酒精分子、水分子,酒精溶液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故C正确。
D、向气球内打气后气球变大,气体内分子的数目增加,气球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5.(2019·湖南)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答案】A
【详解】
A、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冰中的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故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36.(2019·吉林)下列对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分子
B.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水分子体积变大
C.电解水属于化学反应——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水与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B
【详解】
A. 过氧化氢溶液含有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两者为不同种分子,属于混合物,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水分子体积变大,B选项符合题意
C. 电解水是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两者为不同种分子,是因分子构成不同,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7.(2019·湖北)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子的种类不同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间的间隙不同
C.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
D.把液化石油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C
【详解】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C、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38.(2019·湖南)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
B.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
【答案】C
【详解】
A、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 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C 正确。
D、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 错误。故选C。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39.(2019·四川)你一定很熟悉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  )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且在不断地运动着
B.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由于分子间隔的变化面造成的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分子和原子都是肉眼可见的微粒
【答案】A
【分析】
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详解】
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故选A。
40.(2019·山东)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
A 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
B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 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C 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 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
【答案】D
【详解】
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B、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本质是因为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C、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不符合题意;
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是因为酒精分子受热后间隔变大,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中和反应的本质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41.(2018·湖南娄底市)陕西西安咸新区,记者在一个植树现场看到发放罐装空气。据介绍是秦岭深处的富氧空气,采用压缩罐包装。下列关于压缩罐高氧空气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减小
B.空气被压缩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空气被压缩分子停止运动
D.空气被压缩分子变小
【答案】A
【详解】
A、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减小,正确;B、空气被压缩时,分子之间间隔减小,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错误;C、分子始终在不断运动,错误;D、空气被压缩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的大小不变,错误。故选A。
42.(2018·四川)影视舞台上常利用干冰升华营造云雾燎绕的景象。下列关于干冰升华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变小
B.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
C.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二氧化碳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C
【详解】
干冰升华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质量、分子的种类、分子体积都没有改变,故选C。
43.(2018·辽宁锦州市·)对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A
【详解】
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水银体积膨胀的原因是原子间隔变大,水银是由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加热一定量的水至沸腾,水的体积变大了,是因为加热条件下,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44.(2018·山东)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A.花香四溢 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 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 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D
【详解】
A、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不是因为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故选项解释错误;B、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或原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滴水成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D、食品变质,是由于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D。
45.(2018·四川宜宾市)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石墨和C60硬度不同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炒菜时闻到香 微粒在不停运动
C 压缩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 乒乓球内每个分子的体积都增大
D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C
【详解】
石墨和C60的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A正确;炒菜时闻到香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了香味,B正确;压缩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乒乓球内分子间的间隔增大,C错误;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D正确。故选C。
46.(2018·湖南)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变快
B.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变大
C.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
【答案】C
【详解】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太阳提供热量使水分温度升高,加快水分子运动速率,正确;B、干冰升华,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分子间隔变大,正确;C、水烧开后水分子运动程度剧烈,动能变大,将壶盖顶开,错误;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分子种类变化,正确。故本题选C。
47.(2018·辽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水蒸发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正确;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纯净物,水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C、水蒸发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事实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正确;D、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说明了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正确。故选B。
48.(2018·内蒙古)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A
【详解】
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选A。
49.(2018·山东)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B
【详解】
A. 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通过分子的运动散发气味,正确;B. 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错误;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正确;D. 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正确。故选B。
50.(2018·河北)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A
【详解】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51.(2017·山东)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是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在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
B.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D.中和反应都有水生成——H+和OH-结合成水分子
【答案】C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是因为氧气中,硫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正确;
B.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花香四溢,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错误;
D.中和反应都有水生成,是因为H+和OH-结合成水分子,正确。
故选C。
52.(2017·山东)某同学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甲、乙、丙、丁四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答案】C
【详解】
甲中氨水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蓝色,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石蕊溶液中.乙中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变化,不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丙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氯化氢分子运动到了石蕊溶液中.丁中浓硝酸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硝酸分子运动到了石蕊溶液中.故甲、丙、丁能达到目的.故选C.
53.(2017·上海)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干冰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间距 C.原子大小 D.原子种类
【答案】B
【详解】
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干冰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发生改变的分子间隔、排列方式、运动速率;选B
54.(2017·四川)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 搅拌能加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能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D 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 盐酸、稀硫酸中都含有H+
【答案】C
【详解】
A、决定物质性质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碳元素,但是两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即物质的结构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选项A正确;
B、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间是有间隔的,通常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易变小,易被压缩,选项B正确;
C、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反应搅拌时加快了分子的运动,加快了蔗糖的溶解,但是由于搅拌不能改变物质的溶解度,所以搅拌不能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选项C不正确;
D、溶液的化学性质是由溶质溶于水产生的离子决定的,酸性溶液中都有氢离子,所以酸的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选项D正确。故选C。
55.(2017·重庆)加压或降温可将氧气变成液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氧是一种氧化物
B.液氧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
C.加压使分子间间隙减小
D.氧气和液氧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C
【详解】
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属于单质,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错误;
C、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氧,是因为加压降温后,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
D、氧气与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错误。
故选C。
【点睛】
物质三态的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间隙发生改变。
56.(2017·广东)下列有关分子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不同性质不同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不变
【答案】D
【解析】
A.分子不同性质不同,正确;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正确;C.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D.干冰升华时分子间的间距变大,错误。故选D。
57.(2017·河北)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D.1L大豆与1L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C
【详解】
A. 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变小,并没有停止运动,错误;B. 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变大,错误;C. 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通过运动蔗糖分子和水分子充分混合,形成溶液,正确;D. 1L大豆与1L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宏观物体间有间隔,不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错误。故选C。
58.(2017·黑龙江)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 解释
A 酒精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B 工业上用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 金刚石、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分子间隔变大
【答案】A
【详解】
A、酒精溶液不导电,是因酒精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故A错误;
B、工业上用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故B正确;
C、金刚石、石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的缘故,故C正确;
D、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间隔变大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A。
59.(2017·山东)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的。对于两者中的二氧化碳分子的比对结果,正确的是
A.分子运动速率相同 B.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同
【答案】C
【详解】
A、固态物质分子运动速率慢,气态物质分子运动速率快,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子运动速率不相同,错误;B、不同状态的分子本身能量不同,分子之间作用力不同,错误;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正确;D、干冰分子之间间隔要小于二氧化碳分子之间间隔,错误。故选C。
60.(2018·辽宁大连市)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市售瓶装葡萄酒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其作用之一是杀菌,并且增强葡萄酒的酸度,抑制细菌生长。饮用前将葡萄酒倒入敞口容器放置一段时间,可以减少部分有害物质,这种饮酒方法对人体健康比较有益(资料: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答案】二氧化硫分子有毒能杀菌;二氧化硫分子分解成硫、氧原子,水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硫、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亚硫酸分子,能增强溶液酸度,抑制细菌生长;将葡萄酒倒入敞口容器后,二氧化硫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葡萄酒中二氧化硫分子数目减少。
【解析】
【分析】
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和分子的特点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详解】
二氧化硫分子有毒能杀菌;二氧化硫分子分解成硫、氧原子,水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硫、氧原子重新结合成亚硫酸分子,能增强溶液酸度,抑制细菌生长;将葡萄酒倒入敞口容器后,二氧化硫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葡萄酒中二氧化硫分子数目减少。所以这种饮酒方法对人体健康比较有益。
1.(2021·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九年级三模)2020年6月23日,我国“长三乙”火箭将第55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该火箭第三级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D.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答案】D
【详解】
A、氢气液化过程中,体积越来越小,这是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造成的,选项A不正确;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氮气首先达到沸点,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氧,液氧中氧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选项B不正确;
C、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液氧变成气态氧时,应该吸收热量,不会放出热量,选项C不正确;
D、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的分子破裂,所含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因此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就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选项D正确。
故选D。
2.(2021·广西九年级一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走进花园里,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里的水银热胀冷缩——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C.通过闻气味可以分辨醋和水——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一滴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B
【详解】
A、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带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B、水银热胀冷缩是汞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不是微粒大小发生了变化,错误。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闻气味可以分辨醋和水。正确。
D、一滴水在宏观上很小、质量很轻。但是含有非常多的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正确。
故选B。
3.(202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九年级三模)“见著知微”是化学学科重要特点之一,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墙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构成花香的粒子在不断运动
B.湿衣服在太阳下干的比在阴凉处快,说明水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C.白醋和白酒味道不同,说明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水凝结成冰,冰不再流动,说明水分子的运动停止了
【答案】D
【详解】
A、构成花香的粒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说法正确;
B、水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说法正确;
C、白醋和白酒的分子构成不同,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D、水凝结成冰,冰不再流动,但水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说法错误。
故选D。
4.(2021·广西九年级一模)表中所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选 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O2)和臭氧(O3)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B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 其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C
【详解】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O2)和臭氧(O3)性质不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A正确。
B、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其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B正确。
C、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C错误。
D、分子间有间隔,所以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mL,D正确。
故选:C。
5.(2021·江苏九年级二模)今年冬天一场雪后,小明发现老家院子里暴露在空气中的水管冻裂了。这是因为
A.水结成冰生成了新物质 B.水分子体积变大
C.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答案】D
【详解】
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水结成冰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了新物质,水分子体积不变,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
故选:D。
6.(2021·广东九年级一模)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分子很小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详解】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7.(2021·云南九年级一模)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由于原子的种类不同
D.1L酒精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D
【详解】
A、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恢复原状,是因为乒乓球内的气体分子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1L酒精与1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间存在间隔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8.(2021·湖南九年级一模)长沙地铁已经载客通车的有5条,分别是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长沙已进入“地铁网时代”。地铁上不允许乘客带臭豆腐进入地铁车厢。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B.分子不断运动,从而臭气会弥漫车厢
C.分子间存在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B
【详解】
地铁上不允许乘客带臭豆腐进入地铁车厢。从微观角度分析,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臭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从而臭气会弥漫车厢。
故选B。
9.(2021·河南九年级二模)下列相关说法用微粒的性质解释错误的是
A.石蕊粉末在水中扩散,溶液变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石油液化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之间有间隔
C.氧气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烧开后,壶盖被掀起——温度升高,水分子变大
【答案】D
【详解】
A、石蕊粉末在水中扩散,溶液变紫,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不符合题意;
B、石油液化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C、氧气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氧气和液氧均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D、水烧开后,壶盖被掀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1·四川九年级二模)由宏观现象联想微观原因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院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体积变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D.木炭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木炭在纯氧中与氧分子碰撞几率更大
【答案】B
【详解】
A、院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不符合题意;
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氢分子分为氢原子,氧分子分为氧原子,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1个水分子,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木炭在纯氧中与氧分子碰撞几率更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1·山东九年级三模)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天问一号的发射任务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承担,主体推进剂采用液氢、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答案】C
【详解】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B、液氧变成气态氧时,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
C、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分子分为氢原子,氧分子分为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结合为1个水分子,符合题意;
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021·辽宁九年级其他模拟)新型冠状病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下列事实与解释不相符的是
A.在家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一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
B.配制75%的酒精溶液时,水和酒精混台后总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用过氧乙酸溶液消毒处理后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分子在不断运动
D.H2O2溶液可用于消毒,H2O不能消毒—H2O2和H2O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B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B、配制75%的酒精溶液时,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C、用过氧乙酸溶液消毒处理后可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D、H2O2溶液可用于消毒,H2O不能消毒,是因为H2O2和H2O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13.(2021·广西九年级二模)缉毒犬能通过嗅觉寻找毒品的原因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质量很小 D.分子体积很小
【答案】B
【详解】
A、缉毒犬能通过嗅觉寻找毒品与分子的间隔无关,故A错误;
B、缉毒犬能通过嗅觉寻找毒品,是由于构成毒品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与缉毒犬的嗅觉细胞接触就会闻到毒品的气味,故B正确;
C、缉毒犬能通过嗅觉寻找毒品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C错误;
D、缉毒犬能通过嗅觉寻找毒品与分子的体积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4.(2021·河北石家庄二十三中九年级三模)王安石的《梅》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的情景,从微观视角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中含有的分子很小,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的香味。
故选:D。
15.(2021·广东九年级一模)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A.水通电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 子可以再分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人容积为40L钢瓶中——增大压强可使氧分 子变小
D.通常情况下,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C
【详解】
A、水通电分解可证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不符合题意;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分子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C、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人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分子间隔变小,符合题意;
D、通常情况下,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是由于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1·安徽九年级三模)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湿衣服晒干 温度升高,水分子体积增大
B 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空气是混合物 由不同分子构成
D 干冰受热升华 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答案】A
【详解】
A、湿衣服晒干是由于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水由液态变为气态,逸散到空气中去了,但水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故选项解释正确;
C、空气是混合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等,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故选项解释正确;
D、干冰受热升华,是因为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7.(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九年级一模)对于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一滴水中约有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种类变多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C
【详解】
A、一滴水中约有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切开成熟的菠萝蜜能闻到浓浓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浓浓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40L的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8.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物质能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湿衣服放在阳光下容易干,说明分子质量很小
C.进入超市闻到榴莲的香味,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D
【详解】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阳光下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快,湿衣服上水分子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干,故选项解释错误。
C、进入超市就闻到榴莲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选项解释错误。
D、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19.(2021·山东九年级二模)下列事实都能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主要体现“分子间隔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是
A.八月桂花飘香
B.25m3的天然气加压可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C.物质热胀冷缩
D.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所占体积不同
【答案】D
【详解】
A、八月桂花飘香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B、25m3的天然气加压可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选项不符合题意;
D、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所占体积不同,说明水和冰为同一物质的两种状态,分子间隔不同,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用微粒的观点正确解释宏观现象是解题关键。
20.(2021·驻马店市第十中学九年级一模)请用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解释如下现象。
(1)走到天颐路正道小磨香油厂附近闻到油香___________。
(2)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发现水银柱升高___________。
【答案】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隔变大
【详解】
(1)走到天颐路正道小磨香油厂附近闻到油香,是因为小磨香油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水银柱升高,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隔变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