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第14课
故 乡
鲁迅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重点)
2.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议论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掌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3.了解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难点)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18部。毛主席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但代之而起
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控制了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
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在此双重压迫下,过着饥寒日益
贫困、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冬天回故乡期间,
耳闻目睹了中国南方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
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
这篇悲凉沉郁而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背景资料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
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
奇、武侠、言情、官场小说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
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
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知识链接
小说文体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等
颧骨 髀尖 大抵 瑟索
寒噤 潺潺 恣睢 廿年
bì
zì suī
quán
dǐ
sè
jìn
chán
niàn
【阴晦】阴沉昏暗。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伶俐】机灵;灵活。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 )故乡
( )故乡
( )故乡
回
在
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开端
发展与高潮
结局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文章脉络
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况各部分意思。
课文可以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文章题目为“故乡”,想一想,本文共写了几个
故乡?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
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1)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2)可以用“变”字来概括。因为小说正是通过故乡景物、人物等的变化来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
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第一部分(1—5)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第二部分(6—77)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深层探究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深层探究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深层探究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深层探究
学生合作朗读12—30段和53—77段,分析闰土形象。
小说要素之—
人物(闰土)
分角色朗读:
人物:闰土、我(迅哥儿)、母亲、旁白
要求:流畅,读出人物心情及性格。如:闰土71段中的话要读得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反应迟钝。
肖像对比
小说要素之—
人物(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手红活圆实,
颈套银项圈。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皮(比喻)。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充满生气
中年闰土:苍老贫困
捏钢叉
刺、扫、支、撒、拉、罩、躲、 哭
动着嘴唇
浑身瑟缩
手提纸包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全然不动
少年闰土:
干脆利落勇敢能干
活泼聪明充满生气
中年闰土:
憨厚纯朴诚实勤劳
愚钝麻木贫困悲惨
动作对比
神态对比
中年闰土:
态度恭敬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为什么?)。
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内心很高兴,但二十多年后,地位的悬殊,穷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凄凉,所以他的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怕羞,只是不怕我。
少年闰土:
友好纯真
语言对比
看瓜刺猹
活泼机灵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少年闰土:乡间趣事滔滔不绝,可见口齿伶俐、聪明活泼、热情开朗、纯真能干、见多识广、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语无伦次,可见麻木迟钝、悲哀痛苦。
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无聊闲话
谦恭含糊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脸:
手:
项带:
头戴:
手:
身材:
脸色:
眼睛:
头上:
身上:
手:
20年后
的闰土:
20年前
的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紫色的圆脸
红活圆实的手
银圈
一顶小毡帽
捏一柄钢叉
增加了一倍
已变作灰黄
肿得通红
一顶破毡帽
极薄的棉衣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析读课文识故乡之人
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
语言
充满智慧和热情
动作
机智灵敏
神态
很兴奋
心里
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关系
“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少年时的闰土
中年时的闰土
很迟钝
语言
动作
迟疑
神情
欢喜和凄凉,呆滞
心里
只觉得苦
关系
可悲的厚障壁
析读课文识故乡之人
③闰土的性格令“我” 悲哀:
聪明、活泼、快乐
麻木、悲哀、失望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精神麻木
无忧无虑
析读课文识故乡之人
填表完成杨二嫂的变化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年轻美丽:
“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终日坐着
冷笑、怪叫、贪婪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析读课文识故乡之人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讨论:小说刻画杨二嫂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
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结尾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有何用意?
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并试着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两句富含哲理的话。
本文语言妙用修辞,意蕴深刻,按要求品析。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形之瘦,突出了其尖酸的个性特征。
品味语言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开头景物:
神异图画:
离乡景物:
农村的衰败、“我”的悲凉心情
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课堂小结
故乡
在故乡
回故乡
离故乡
萧条景况,悲凉心情
豆腐西施,尖酸刻薄
(记忆)少年闰土,活泼可爱
老屋冷寂,母亲凄凉
(希望)打破隔膜,创造新生活
(现实)中年闰土,愚昧麻木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已经变成了经典名言,你还知道其它关于“路”的名言吗?请写两句在下面。并以这句话为话题,写一段约300字的习作。
拓展练习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