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第五中学2014届九年级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古诗词默写(8分)
1.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
3. ,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45分)
(一)(22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2分):
a、?????????????????b、???????????????
6.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苦,别人为??????????????????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4分)
7.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8.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如果把????????????????????????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6分)
9.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10.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3分)
(二)(23分)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的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 姓达尔芒司,也不知道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50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1.“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2分)
????????????????????????????????????????????????????????????????????????
1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13.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4分)
A、????????????????????? B、??????????????????????????? 。
14.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3分)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15.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3分)
16.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 “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17.“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24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8.下列粗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 ?陈胜、吴广乃谋曰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卜者知其指意?? ???皆指目陈胜
19.解释粗体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有的人???
B.夜篝火,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 ???
C.等死,死国可乎?????????? 等死:一齐死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将兵:带领军队
20.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4分)
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1.翻译句子(8分)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分)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也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B.“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
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D.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智慧。
四、作文题(63分,含书写3分)
题目:我有一个心愿
每个人都有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笔写出你最为真实的心愿吧!
要求:行文条理通顺,写出真情实感。600字左右。
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共8分
(二)共23分
11.“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
12.D。
三、共24分
四、共63分
根据要求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