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1 22: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
导入新课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文体常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3.熟悉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4.理解并体会《虽有嘉肴》论述的道理。
5.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目标
虽有嘉肴
《礼记 学记》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嘉肴(jiā yáo )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然后能自强也(qiǎng) 教学相长(jiào 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读准字音与节奏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 不 足, 教然后知 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美味的食品
吃,品尝
好处
所以
自我勉励
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即使
疏通文意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
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名言来强化观点。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别人时,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因为要想教懂别人,自己必须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理解透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不足,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问题探究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
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
教然后知困 ——能自强
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1.通假字
(1)兑命
(2)学学半
(“兑”同“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学”同“敩”,教导)
意义,目的
味美
2.古今异义
困难
困惑
勉强
自我勉励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
(2)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
(3)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
3.一词多义
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
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教学相长 ( )
学学半 ( )
学习
学,同“敩”,教导
其此之谓乎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弗学,不知其善也( )
知识巩固
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背诵《虽有嘉肴》原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 礼运》
选贤与能(“与”同“举”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 幼有所长(zhǎng)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
读准字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准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施行
疏通文意
故人不 独 亲 其 亲,不独 子 其 子,使 老 有所终,
壮 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
男有 分,女有 归。 货 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
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 己。
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顺利成长
私藏
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
男子要有职分,女子及时出嫁。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财货,厌恶它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供养

中年人
所以
害人,动词用作名词,
害人的事
  是故 谋 闭而不 兴, 盗窃 乱 贼 而不作,
故 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图谋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所以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叫做
所以(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找出表现“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并进行归纳。
(1)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各尽其责,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找出描绘“大同”社会景象的句子,这样写有何好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
问题探究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写作特点
大道之行也
一(1、2句)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内涵、表现)
二(3、4句)
“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5、6句)
总结全文-“大同”社会
一词多义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2)矜、寡
(1)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
(2)亲其亲
亲其亲
(3)子其子
子其子
(4)谋闭而不兴
外户而不闭
(5)是谓大同
是故
词类活用
(1)选贤举能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谋闭而不兴。
(4)盗窃乱贼而不作。
(1) 大道之行也
(2)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今异义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或商品)
(古义:害人,动词用作名词,害人的事 今义:偷东西的人)
(副词,只是)
(形容词,老而无子)
(以……为亲)
(父母)
(以……为子)
(子女)
(动词,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这)
(与“故”连用,即“故是”,因此)
(与通“举”,推举,选举 )
(矜通“鳏”,老而无妻)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
“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动词用作名词,盗窃、作乱害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