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12 醉翁亭记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诵读课文,准确理解文章大意。
■调动想象,感受自然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警句,体会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调动想象,感受自然美,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导入新课
——欧阳修
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
诵读入境
★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大声自由朗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预习中的疑问,记录共同的疑难。
★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共同解决。
★文言实词和重点词释义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负者
休于树
山肴野蔌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苍颜
颓然乎其间
阴翳
乐其乐
谓
朗读大比拼
朗读时要注意文中的“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表示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语气肯定)
(2)表示陈述,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语气较为和缓)
朗读指导
还要注意“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语气的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朗读指导
赏景入境
★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翻译后的文中写景句,然后将原文读出来。
★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滁州百姓的游宴情景,合作绘出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再现文中美景。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
小组作品展示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
“也”“而”
赏析文章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再见!
第三单元
12 醉翁亭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感受作者的情怀美。
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的情怀美。
■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导入新课
阅读全文,找出贯穿全文,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乐
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乐
山 水 之 乐
四 时 之 乐
游 宴 之 乐
太 守 之 乐
围绕“乐”字,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都写出了谁的“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文中都写出了谁的“乐”?
太守之乐,众宾之乐,滁人之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州百姓欢乐的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他们兴高采烈地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正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
感受作者的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写的。被贬为滁州知州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高洁的,为后人所崇拜、敬仰。现在,醉翁亭就有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乐
山 水 之 乐
四 时 之 乐
游 宴 之 乐
太 守 之 乐
板书设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