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与猿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从猿进化而来
制造工具
按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能否制造工具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按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历史是什么?
“人文学科之父”;
高考二选一,以原始分记入总分;
“以史启智、以史鉴来、以史修身”。
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用心而非用力;
用积累而非用猜测;
用逻辑而非用想象。
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怎么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唯物史观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低级
高级
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1840年的鸦片战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距今约170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前
距今约1.8万年前
距今约5000年前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元谋人
距今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
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内外服制度;
殷墟、甲骨文;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犬戎破京
青铜时代
春秋
铁器时代
战国
秦
西汉、东汉
封建社会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列国纷争;
华夏认同;
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公元前221年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公元220年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含义、所处时期、代表性遗存、文化特征
原始社会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帝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
尧舜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
夏商西周的统治概况(统治时间起止、建立者与亡国君主、政治制度、夏商的文化遗存……)
商和西周的经济(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手工业部门)
基础知识自学
1、含义:
2、代表:
3、生产生活状况:
② 学会用火;
③ 群居生活。
① 制作使用打制石器,靠渔猎采集生活;
4、社会阶段:
原始人群
元谋人打制石器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北京猿人背鹿雕塑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
(一)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5、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特点:
多源性
四千年前的喇家面条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陶猪
黑陶
1、含义:
2、时期:
3、生产生活状况
① 原始农业产生
④ 大量使用陶器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② 饲养家畜
4、社会阶段:
距今约1万年前
彩陶
③ 定居生活
(二) 新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5、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
以鄱阳湖—珠三角为中轴的南方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六大区系说”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
以鄱阳湖—珠三角为中轴的南方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六大区系说”
时期 代表文化 空间分布 文化概况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母系氏族)
时期 代表文化 空间分布 文化概况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前父系氏族)
彩绘陶器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栽培粟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黑陶
出土玉器
②大规模的祭坛、神庙
(二)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地区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
辽河上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三) 原始社会的三个社会阶段:按社会组织(生产关系)
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相同点 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点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财产公有制,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逐渐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婚姻关系是群婚,族外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亲缘关系以母系计算,女性受到人们的尊敬 亲缘关系以父系计算,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
10000年前新石器时代
5000年
旧石器时代
城市出现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玉猪龙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钺
祭坛、玉器
原始神权崇拜
丧葬差异
私有制萌芽,贫富分化明显
世俗王权象征
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墓葬
城墙、水坝
大型城市的出现,
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私有制
阶级分化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墓数量
随葬品
良渚古城卫星图
史料
史料解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王巍《中华文明究竟有几千年?5000年还是8000年?》
《人民日报》2018年2月7日
***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
农业、饲养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财产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早期国家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旧石器时代(打制)
新石器时代(磨制)
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10000年
5000年
制作工具的方式(生产力水平)
本讲小结
元谋人、北京人
原始人群
200—300万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社会组织(生产关系)阶段发展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
黄河流域
红山文化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早期国家产生
三皇时代:
五帝时代:
神话色彩浓重
部落联盟
(1)社会组织形式:
(2)华夏族的出现:
炎黄部落联盟
(3)权力继承制度:
禅让制
古史传说往往是口耳相传的真实历史的曲折反映。
帝尧
帝舜
帝禹
(一)传说时代与三皇五帝
二、从部落到国家
(4)五帝后期,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被认为是尧的都城,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相传在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选贤举能,威望
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时代”
遗址中出现了宫殿、天文建筑、各种礼器,说明这一时期阶级分化明显,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回答:
(1)这是中国历史的哪一时期?
(2)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为什么?
三皇五帝:
三皇:比较常见的说法
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
有三说:即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的建立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建立:
2、地位:
约公元前2070年,治水有功的禹。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里头遗址(尚未定论)
3、王位传承:
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
6、灭亡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夏桀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5、文化遗存:
4、官制设置统治方式:
中央: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一)商朝的统治
三、商和西周
1、统治时间:
5、政治制度及特点:
4、考古发现:
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2、建立者:
汤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中国最早的信史
(1)中央管理制度: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含义:
说明: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灭亡者:
纣
从甲骨文的记载与使用来看,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殷墟出土的文物
甲骨文 材料:龟甲、兽骨
内容:占卜记录(主要)
意义: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知识拓展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帝王由于迷信,凡事(如征战、祭祀)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二)西周的统治
三、商和西周
1.建立事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商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安)。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利簋铭文》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
5.重要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2.后期标志史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3.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
4.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
西周分封示意图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1)分封制——权利分配&地方管理制度
②对象:
王族(主体)、
功臣、先代贵族后代
③内容:
周天子:授民、授疆土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再向下分封:诸侯-卿大夫-士
诸侯王:
权利:
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①含义:
有很大独立性,易造成地方割据
封邦建国
封地
屏障、拱卫、保卫
周公旦之子伯禽
姜尚
周文王庶长子召公
周武王之子虞
纣王之兄微子启
(1)分封制——权利分配&地方管理制度
④影响:
a.国家政权趋于严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统治区域,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天子去世,位置怎么办,传给谁?
诸侯去世,位置怎么办,传给谁?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②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①含义:
③大宗与小宗的血缘等级关系: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一代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民
奴隶
继任天子
嫡长子
继任诸侯
嫡长子
余子
继任
卿大夫
嫡长子
继任士
嫡长子
余子
余子
分封制下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图
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既是兄弟又是臣属,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
周天子之下,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④特点:
(3)井田制——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发展历程:
出现于商,发展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井田制——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①发展历程:
出现于商,发展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主要内容:
a.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是属于周天子所有,不得买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本质上是土地私有。
b.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c.继承:按分封制分,同姓按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与分封制、宗法制密切结合。
三、商和西周
***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2.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3.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具有相对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等级森严,难以逾越)。
四、商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一)经济:
1、主要生产部门——农业:
2、手工业:青铜铸造
(二)文化:
1、《夏小正》以及干支记日法。
2、甲骨文
3、青铜文化及铭文(金文、钟鼎文)
金石并用
(1)生产工具:
(2)土地制度:井田制
内容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分封制
内外服制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理解文明产生(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早期国家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