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六盘水市第四中学 黄海文、马德东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领域的新成就。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目录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范进中举
思考:“范进中举”说的是什么故事?它与哪一制度有关呢?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思考:“范进中举”说的是什么故事?它与哪一制度有关呢?
“范进中举”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一篇小说,范进多次参加乡试,然并未有所获。其在知天命之时参加一次乡试后,终于考中了举人,但最后喜极而疯。这一故事与科举制有关,“范进中举”只是中国历史上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参与科举考试的一个真实写照,故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对此写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材料: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魏志·陈群传》
(1)创立“九品中正制”
陈群像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是魏晋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通过品评人物,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用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者,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做官。九品中正制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示意图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晋代到南北朝都采用九品中正制,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所学知识,试评九品中正制
钱穆先生
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作用;选举权复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后来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提升官吏素质;选官范围狭小,朝廷无法选择真正的人才。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问题探究一:九品中正制为何被科举制所取代?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下,评品权力握于中正之手,品第之高低,常常系之于门第世资,一个人的宗族地位及父兄官爵,即“资”,在品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故此,使用“资品”的概念来称谓九官人法中中正综合给予官吏侯补人的“品”,既合乎习惯,又切合事实,中正给予官吏侯补人的品第,实质上正是一种基于被品评者门资家格的任官“资格品第”。——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①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特权的工具,失去了原有品评人物、选拔人才的作用。
2、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问题探究一:九品中正制为何被科举制所取代?
材料二:孝建、泰始,主威独运,空置百司,权不外假,而刑政纠杂,理难遍通,耳目所寄,事归近习。赏罚之要,是谓国权,出纳王命,由其掌握,于是方涂结轨,辐凑同奔。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曾不知鼠凭社贵,狐借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天下,未之或悟;挟朋树党,政以贿成。——《宋书·恩幸传》
②寒族势力的兴起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问题探究一:九品中正制为何被科举制所取代?
材料三:第一,人们认为(魏晋)玄学只能说而不能行,不涉世务,迂诞浮华,空谈误国。第二,人们认为玄学丢弃了儒学,没有对儒学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一种不尊礼法的学术。——李泽厚《美的历程》
③门阀士族的衰落,追求玄学、空谈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问题探究一:九品中正制为何被科举制所取代?(总结)
①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②寒族势力的崛起;
③门阀士族的衰落。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科举制确立于隋唐时期,它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中古门阀社会以门第出身而论的特权局面,寒门士子也充分享受到了“学而优则仕”的上升机会。隋唐时期的科举,科目众多,主要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是常年按照制度举行的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术业专攻各个不同。其中以进士科地位最高,因而逐渐成为国家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于是,“进士及第”变成许多年轻士人的奋斗目标,孟郊《登科后》中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直白而生动地写出了自己金榜题名之后的快意心情。至于制科,则是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的科目,往往具有随机性。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掌握隋唐统治者在科举制的发展上做出的些贡献。
创设科举。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扩大科举取仕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2、科举制
(2)过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2、科举制的创新和意义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才能
选拔方式 中正官举荐 考试选拔
创新
趋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2、科举制的创新和意义
意义
材料: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后期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且考试内容重儒学,忽略科技。
局限
科举考试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权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拔范围
中正官
中央政府
推举
考试
士族、庶族
世家大族为主
考试成绩(分科考试)
门第(分级不分科)
【学习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该表。
思考:科举选官体现选官制度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开放
公开
公平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2、两汉中外朝制度
出身低微的官员受到提拔进入中朝(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沦为外朝(执行机关)。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3、魏晋南北朝三省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门下二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4、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加强了皇权。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4、隋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为中书门下。它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4、隋唐三省六部制(作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2)分工更加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知识拓展:秦汉至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
(1)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总趋势)
(2)增加宰相人数,分化宰相事权。
(3)职能不断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1、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一定的粮(租)和绢帛(调)。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还需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2、租庸调制
唐初,政府采取“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代怀集庸调银饼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3、两税法
(1)背景
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
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
②税种繁多,加重人民负担。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3、两税法
(2)概况
材料: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
① 征税标准: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 征税时间:分夏、秋两季纳税。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问题探究二:两税法的利弊
材料:两税法(一)化繁为简,(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户,(四)征及行商,从经济政策观之,总比租庸调为更进一步。所惜当日定制未尽周密,估资产后既以钱、物定税,而临时又折征杂物,色目颇殊,是则更启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复正供以外,复巧立名目,违法滥征……此非杨炎之过也。——岑仲勉《隋唐史》
利: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弊:两税法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违背初衷,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3、两税法 (3)作用
课堂总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厚德 远志 躬行 辩思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