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提醒:下降镜筒时不要观察目镜,而要目视物镜,防止物镜下降时压坏玻片标本。
一
反光镜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二
真核细胞
植物、动物、真菌
原核细胞
蓝细菌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常见原核生物
(1)
(2)
蓝细菌
拟核
藻蓝素和叶绿素
大肠杆菌
鞭毛
细胞质
细胞壁
细胞膜
腐生或寄生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1)统一性
①都有相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都以__________作为遗传物质。
(2)差异性
①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无__________,但有__________。
②真核细胞:有染色体和__________。
细胞膜和细胞质
DNA
染色体
拟核
细胞核
巧记:①常考的原核生物
②常考的真核生物
【思维辨析】
1.在低倍镜视野的右下方观察到物像后,可直接换用高倍镜观察。( )
2.蓝细菌不属于细菌,但属于原核生物。( )
3.发菜、绿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属于原核生物。( )
4.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 )
5.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有叶绿体存在。( )
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
×
×
√
×
×
探究任务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
(阅读教材P9~10)
1.观察物像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
提示:如果不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范围变小而导致看不到需要放大观察的物像。
思考与讨论
2.如图为在显微镜下依次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
(1)这些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结构?
提示: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2)造成不同细胞,其形态、大小千差万别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提示: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的不同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1.放大倍数相关分析
归纳与概括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及装片的移动规律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度。
(2)装片的移动规律: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移向哪个方向,即“偏向哪儿向哪儿移”。
3.高倍镜与低倍镜的视野差异
4.显微镜使用的“四”个关键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将其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成高倍物镜。
(2)换成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成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在观察颜色深的材料时,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视野应适当调暗。
5.视野范围内细胞数目变化的相关计算
(1)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需要考虑长度和宽度,则: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低倍镜下细胞数量=1/放大倍数(如图1所示)。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需考虑面积的变化,则:
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低倍镜下细胞数量=1/放大倍数的平方(如图2所示)。
图1 图2
探究任务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阅读教材P10~11)
1.观察下列图示,思考交流下面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
(1)图中最可能是病毒的是什么? (填字母),你判断的依据什么?
提示:C;图中C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显著特点是无细胞结构,故最可能属于病毒。
(2)图中属于真核细胞的有哪些?(填字母),它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两点)
提示:DEF;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是DNA。
(3)与绿色开花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的生物有哪些?(填字母),F与植物和动物都有相似之处,从进化的角度看,你认为合理的解释是什么?
提示:DF;眼虫(F)可能是与植物、动物共同祖先很接近的生物。
2.你如何解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原”字和“真”字?据此推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进化上的联系。
提示:“原核细胞”中的“原”字指“原始”的含义,“真核细胞”中的“真”字指“真正”的含义;从进化的视角看,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来的。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
归纳与概括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有(支原体除外) 植物细胞和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及其他细胞器
核区 无核膜、核仁、染色质 有核膜、核仁、染色质
实例 大肠杆菌、蓝细菌 动物、植物、真菌
2.“三看法”区分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病毒
3.关注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三个易错点
(1)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就没有细胞壁。
(2)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是最简单的真核生物,一般为单细胞,大部分生活在水中,包括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和真核单细胞藻类(如甲藻、衣藻)等。
(3)细胞群体≠多细胞生物体:如我们在水体看到的蓝细菌实际上是单细胞蓝细菌的细胞群体。
[对点训练]
知识点1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高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
①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②调节反光镜和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亮度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③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④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解析:A 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移动装片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2.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时,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向图1箭头所示方向游走,要使其保持在视野中央,则应该把装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 )
图1 图2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解析:C 显微镜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题中微生物的物像移动方向是左下方,实际是游向右上方,所以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才能使物像保持在视野中央,故选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3.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不可能的原因是( )
A.低倍镜下物像没有移到视野中央
B.放大倍数变小,看不清物像
C.换到高倍镜后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D.视野变暗,没有调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解析:B 低倍镜下物像没有移到视野中央,可能导致物像超出视野或只能看到很小的一部分,从而导致看不到原来观察到的物体,A不符合题意;由题干信息可知,转换为高倍镜后,放大倍数变大,B符合题意;换到高倍镜后如果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如果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可能会出现物像看不清的现象,C不符合题意;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没有调光,可能会导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物体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项目 目镜 物镜
A组 5× 10×
B组 15× 10×
C组 8× 40×
(1)固定装片位置不变,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__组;同样光源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是________组;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组。
(2)高倍镜下,如果视野较暗,物像又模糊不清,这时应转动或调节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用A组显微镜观察,在视野内看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固定装片位置不变,用B组显微镜观察,则大约可以看到这行细胞中的__________个。
(4)某同学在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物,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判断污物是否在装片上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由此可知,A组的放大倍数最小,C组放大倍数最大。固定装片位置不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的体积越大,同样光源下视野中光线越暗;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的体积越小,同样光源下视野中光线越亮。
(2)调光可调节反光镜(凹面镜亮,平面镜暗)、光圈(大光圈亮,小光圈暗),所以想要视野变亮、物像清晰可选择凹面镜或大光圈,并调节细准焦螺旋。
(3)B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A组的3倍,故在A组显微镜下观察到一行相连的9个细胞,换用B组显微镜后,可观察到的这行细胞的数目约为9÷3=3(个)。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4)判断污物位置的方法是:先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之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不随着移动,则污物一般在镜头上,接着可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答案:(1)A C C (2)反光镜 光圈 细准焦螺旋 (3)3 (4)移动装片,看污物是否移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知识点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断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所有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B.池塘里的所有蓝细菌构成一个种群
C.低等植物、低等动物都属于原核生物
D.有的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D 所有的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单细胞生物还包括真核生物中的部分低等植物、低等动物,A、C错误;蓝细菌是一个总称,有很多种,如包括色球蓝细菌和念珠蓝细菌等,B错误;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D
6.有关下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是乙具有细胞壁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拟核
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是甲具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核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解析:C 水绵和蓝细菌都具有细胞壁,A错误;HIV与变形虫相比,HIV没有细胞结构,故也没有拟核,B错误;水绵与HIV相比,水绵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蓝细菌与变形虫相比,蓝细菌没有核膜,而变形虫具有核膜,D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7.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
①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 ②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染色体中含有DNA,原核细胞拟核中含有DNA ③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多种多样,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C 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①正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DNA,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②正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一样,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③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8.下列各组生物或细胞具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发菜、大肠杆菌
C.变形虫、植物叶肉细胞
D.人的皮肤上皮细胞、烟草花叶病毒
解析:B 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核膜,A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菜、大肠杆菌都是原核生物,它们具有细胞结构而没有核膜,B正确;变形虫是单细胞真核生物,植物叶肉细胞是真核细胞,它们具有细胞结构,也有核膜,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核膜,D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9.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决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哪种特性与你的决定无关( )
①核膜的有无 ②核糖体的有无 ③细胞壁的有无 ④细胞膜的有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B 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有核糖体和细胞膜,不能作为分类依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单细胞生物都有核膜以及细胞壁,所以二者可以作为判断单细胞生物类型的依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
10.研究人员对取自5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生活细胞(甲、乙、丙、丁、戊)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项目 核膜 叶绿素 叶绿体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壁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戊 × × × √ √ √
请据表作答:甲、乙、丙、丁、戊五种细胞中:
(1)__________最可能取自高等植物,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最可能取自动物,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最可能是念珠蓝细菌,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分析表格:甲含有核膜,为真核细胞,且其含有叶绿体和细胞壁,最可能属于植物叶肉细胞;乙含有核膜,为真核细胞,且其有细胞壁,可能属于植物细胞或真菌;丙有核膜,为真核细胞,但没有叶绿体和细胞壁,最可能属于动物细胞;丁无核膜,为原核细胞,但其含有叶绿素,最可能为蓝细菌等自养生物;戊无核膜,最可能为原核生物。
答案:(1)甲 细胞中有核膜、细胞壁和叶绿体 (2)丙 细胞中有核膜却无细胞壁 (3)丁 该细胞没有核膜和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综合强化]
11.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甲 图乙 图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B.从图乙转为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一行细胞数为16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能看到8个细胞
D.从图乙转为图丙,需将装片向右移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解析:C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A正确;从图乙转为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B正确;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不是面积或体积),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若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该细胞的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因此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1/4,即在该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应为64×1/4=16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能看到64×(1/4)2=4个,C错误,物像移动规律是在视野中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从图乙转为图丙,需将装片向右移动,D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2.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各细胞均具有核糖体
B.具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生物有①②③
C.①~⑤均属于自养生物
D.各细胞结构上的差异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C
解析:C ①~⑤依次表示衣藻、草履虫、变形虫、大肠杆菌和蓝细菌,它们均为单细胞生物,其中①②③为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核膜和染色体等结构,而④⑤为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但不具有核膜和染色体,A、B正确;从代谢类型看,①⑤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②③④均为异养型生物,C错误;各细胞结构上的差异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D正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3.某兴趣小组发现放线菌可以抑制蓝细菌生长。他们将放线菌提取液加入铜绿微囊藻(一种蓝细菌)培养液中,研究其抑藻效应,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细菌和绿藻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抑藻率与放线菌提取液浓度呈负相关
C.滴加3 mL放线菌提取液可能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
D.放线菌通过与蓝细菌竞争资源进而抑制其生长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A
解析:A 蓝细菌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加入3 mL放线菌提取液的组可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而在相同培养时间内,加入9 mL放线菌提取液的组的抑藻率大于加入6 mL放线菌提取液的组,说明抑藻率与放线菌提取液浓度不是呈负相关,B错误;由曲线可知,滴加3 mL放线菌提取液可能促进铜绿微囊藻生长,C错误;放线菌是异养生物,蓝细菌是自养生物,二者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且题中信息不能体现放线菌的抑藻原理,D错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14.如图是幽门螺杆菌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与酵母菌比较,二者共有的结构是________(填序号),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幽门螺杆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2)沃伦和马歇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慢性胃炎活体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某种细菌,而且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的标本中,而在正常的胃窦黏膜中则无这种细菌。他们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关于慢性胃炎病因的假设。该假设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培养该菌过程中,发现了在某种细菌(简称W菌)的周围,该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W菌接种在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W菌,在此培养基上再培养幽门螺杆菌,结果是幽门螺杆菌仍然不能正常生长繁殖。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①据材料分析,研究小组的同学对“造成W菌周围的幽门螺杆菌不能生长繁殖”的原因最可能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参照上述材料设计实验验证①中的假设。
a.方法步骤:
制备培养基: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的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个培养基。
设置对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种幽门螺杆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b.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实验假设是由发现的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而定的。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答案:(1)1、2、3、5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慢性胃炎可能与这种细菌有关
(3)①W菌产生了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的物质 ②在甲培养基上接种W菌,乙培养基上不接种W菌,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甲培养基上的W菌 在甲、乙两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等量相同的幽门螺杆菌 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 甲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繁殖;乙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不受抑制,正常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