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2 08: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2.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重点: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中央机构: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
4.特点:
(1)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
(2)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 有制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三)西周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同姓贵族(主体)、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②特点:层层分授,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关系: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④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3.礼乐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4.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商王与周王都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商王与外服之间、周王与诸侯国之间都是间接统治。
不同: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2.神权色彩浓厚;
3.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4.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五)春秋: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六)战国: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郡县制、官僚制等)
1.“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发展历程:
萌芽
战国
确立、巩固秦汉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元
强化(顶峰)明清
结束
辛亥革命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核心:皇帝制度(本质:君主专制)
基本特征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丞相:百官之首,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2.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也是最高监察官。
3.太尉(虚设):最高武官,掌军事;
4.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典 客 少数民族
宗 正 皇室宗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 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廷议”: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可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三)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四)文书制度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2.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1.“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2.《左传·公年》记截:“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体现出( )
A.分封制是宗法制基础 B.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王权与神权相互影响 D.内外服制度的推广
D
B
3.西周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字,第一字是长幼行辈的称呼如伯、仲、叔、季之类,第二字是和“名”相联的“字”,末一字是“父”字。女子取“字”的方式和男子相类,只是末一字作“母”或“女”,伯、仲、叔、季之下要标出“姓”。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嫡庶有别长尊庶卑 B.贵族政治血缘世袭 C.长幼有序男尊女卑 D.大宗小宗等级森严
4.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
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
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 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
C
C
5.秦朝公文书要用印玺封缄,即在缚系文书的绳结处填上封泥,由负责的官员把印盖在封泥上,重要的文书有两封、三封的。据此判断,秦朝的公文书制度( ) A.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B.是帝国行政的基石 C.提高了执政的效率 D.凸显皇权至高无上
A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丞相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2.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政事堂】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
中书令
侍中
左右仆射
4.宋:二府三司制
(1)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专管军政,长官由文官担任,只有调兵权不统兵。
(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专管财政。
皇帝
御前会议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5.元: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重新扩大。
6.明:
(1)废: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六部直属皇帝;
(2)设:明成祖设立内阁。
7.清:军机处
(1)时间:雍正帝时;
(2)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内阁辅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皇帝
内阁
六部
军国大事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权受限
皇权加强
达到顶峰
清初
康熙
雍正
(处理日常事务)
小结: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发展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西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3.东汉:尚书台
4.隋唐:三省六部制
5.北宋:二府三司制
6.元: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7.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成祖设立内阁
8.清: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二)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引发王国问题;
(2)汉武帝时期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①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②推恩令 ③酎金夺爵
2.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3.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4.隋:废郡,以州统县,州、县二级制。
5.唐:
(1)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2)唐中期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6.宋: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县三级制。
7.元: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8.明:省、府、县三级制
(1)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
(2)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9.清:省、府、县三级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中央集权发展总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1.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外,其他的或免职,或有罪自杀,或下狱处死。这表明( ) A.内儒外法已成定势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丞相已失去决策权 D.汉代执法公正至上
2.军机处一切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办理,皇帝有谕,随时奉召承办,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签发后交兵部通过驿站、军台发出。这表明军机处的设置( )
A.制约了专制独裁 B.确保了正确决策
C.保障了西北军需 D.提高了行政效率
B
D
3.中统二年十一月,元朝开始设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有征伐之事,则或置行省,与行枢密院迭为废置”。可见,最初的行省( ) A.是中书省派出的机构 B.反映了民族歧视倾向 C.适应了军事征伐需要 D.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
4.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度
C.汉朝的中朝制度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
D
5.万历六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因葬父归乡二月,出京时,“六部官员相送”,还朝时,“居正所过,守臣率长跪,抚按大吏越界迎送,道经襄阳,襄王出候,要居正宴。虽公侯谒王执臣礼,居正具宾主而出。过南阳,唐王亦如此,”上述情况反映出( ) A.内阁首辅位高权重 B.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C.内阁直接统领六部 D.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