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一章《科学入门》实验探究题(5)【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一章《科学入门》实验探究题(5)【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2 19: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如图所示,测量一块小石蜡的体积:
(1)步骤如下:
A.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V1=________毫升;
B.用细线拴住一枚铁钉;
C.将铁钉慢慢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量筒示数为V2=________毫升;
D.用细线将铁钉和蜡块拴在一起;
E.将铁钉和蜡块慢慢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量筒读数为V3=________毫升。
(2)分析上述步骤,其中不必要读数的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蜡块的体积可表示为 V=______________。(用 V1、V2、V3中的某些量表示)
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改正实验步骤后,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3.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SO2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SO2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取4个相同的饮料瓶,分别编为1、2、3、4号并贴上标签,1~3号瓶内各充有不同浓度的SO2气体,4号瓶不充入SO2。然后在瓶内分别放入1 片大小相同的菠菜叶,迅速拧紧瓶盖,放在窗口处。随时观察叶片变化,记录现象和数据。再以油菜、青菜为材料,重复上述实验。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如表格(“---”表示实验时间内无变化)。
(1)4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对实验所用的饮料瓶除了要气密性良好以外还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同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由实验可知,以上三种植物中最适合用来监测大气中SO2浓度的是____________。
4.小红发现蜂蜜在夏天比在冬天更容易从瓶中倒出,她想:蜂蜜的粘性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她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将适量的蜂蜜等分成三份分别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一瓶放在室温约为20℃左右的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内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同样倾斜放置着的试管内壁口上,如图所示,观察各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小红完成了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小红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来反映物质的粘性的。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3)这一结论可以用下列的_______________图象(图2)来表示粘性。
5.如下图一所示,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王飞同学发现蝗虫在休息时,胸腹部总是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王飞想:蝗虫的呼吸器官难道集中在胸腹部吗。于是,他进行了下列探究:
第一步:在草地上抓了6只生理状况相似的蝗虫,随机平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取6支相同规格的试管,装满水,分成两组。
第三步:将甲组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乙组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二所示)。

第四步:观察现象,记录蝗虫死亡的时间。
请分析以上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王飞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王飞每组用3只蝗虫进行实验而不是1只?答:_________________。
(3)王飞实验中所用蝗虫为什么要生理状况相似,试管的规格要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
(4)若发现到_____________的现象,则可以证明王飞的实验假设成立。
6.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 “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C、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D、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E、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__,应更正为____________。
(2)若绕铜丝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结果偏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8.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这块碎石的体积是____________。
(3)实验后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______。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9.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答:________________;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_______________;
(3)步骤______________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属于科学探究方法_____________。
10.花园、庭院中的花盘和石块下,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鼠妇在爬行,还会发现潮湿的地方鼠妇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此进行探究,请你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的一半放湿土,另一半放干燥的土,将10只鼠妇放在两种土的交界处,放在适宜的环境下,认真观察鼠妇的行为。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该小组对上述实验重复10次,结果如表:
(5)在实验重复10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6)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结束后怎么处理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发现:蚂蚊常聚集在甜味食品周围。很少聚集在辣味食品周围。难道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吗?为了验证这一点,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个大小、材质___________的洁净棉团。分别标记为1号和2号。
②将1号棉团滴入___________,2号棉团滴入等量的清水。同时并排放置在玻璃槽内的一侧。
③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玻璃槽内的另一侧。
④观察并记录蚂蚁的____________情况。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2)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_______号棉团处聚集,就说明蚂蚁喜欢吃甜味食品。
12.孑孓,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细长,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游泳时身体屈一伸,俗称跟头虫。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它们的生活是否需要空气呢?
小刚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吗
(2)建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
①取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放人等量清水。
②如图,取40只孑孓放人甲烧杯中,并用一细密的铁丝网罩住,另取___________只孑孓放入乙烧杯中,甲烧杯在本实验中作为___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
③将甲、乙两烧杯放在适合孑孓生活的同一环境中。
④观察甲、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
(4)什么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_________________。
13.某同学欲用测量一枚针的体积,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根据烧杯刻度,读出液体体积V;
B.在溢水杯口下放以小烧杯;
C.液体溢出在小烧杯中;
D.将一枚针放入溢水杯中;
E.……
(1)以上步骤中存在两个错误,错误的步骤1是____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错误的步骤2是____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
(2)计算一枚针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V针=_______(用字母表示)。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结果三次结果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可多选)(   )
A.将没有擦干的针放入溢水杯中
B.测量仪器本身刻度不均匀
C.针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14.如图是小江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_________B处(选填“<”、 “=”或“>”)。
(3)使用中发现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提高测量精确度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15.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_,将错误的步骤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D.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16.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排水法来测量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图所示是小滨同学的一次实验,则测石蜡的体积时,以下四图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___,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小铁块的体积是____________。
17.小滨与小江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质量相同和水的初始温度相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初始温度为________℃
(2)按照计划操作,小滨与小江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两组水在第150min到180min水温的变化可以知道他们做实验时,室内的温度是______℃,经过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水温度降低了_______℃,你能看出,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_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水在降温时是有规律的,根据水在降温时的规律,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_________。
A.46℃ B.43℃ C.39℃ D.35℃
(4)小滨与小江是采用了“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比较水温下降了多少”的方法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你还可以采用_______的方法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5)根据右表所提供的数据,你认为小滨同学在测量温度的时候,选择是______温度计(选“水银”或“酒精”)。
18.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
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采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___________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19.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平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过程如下:
分析实验,回答:
(1)在A和B的实验中,B的作用是_________,小平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平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通过小平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的现象,提出霉菌的生活可能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
20.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1,用蒸馏水将其逐级稀释10、102、103、104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
②取4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200粒,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4只培养皿放在一定条件下培养。
(1)第④点中,需要控制哪些条件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2)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
(3)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________________。
(4)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方案存在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4;26;49;(2)A;V3-V2
2.(1)A;C (2)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3)d= L2/n (4)ACD
3.(1)对照;(2)大小相同,无色透明的且气密性良好;(3)浓度和受害时间;(4)菠菜
4.(1)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2)同种蜂蜜的温度越高,粘性越小;(3)B
5.(1)蝗虫的呼吸器官集中在胸腹部(2)减少实验偶然性 (3)控制变量 (4)甲组蝗虫没有死,乙组蝗虫死亡
6.(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2)相同材质,布料层数越多,防晒效果越好
7.(1)A;E,用铜丝的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2)偏大
8.(1)乙 (2)20cm3 (3)ABC
9.(1)作出假设 (2)错误 (3)乙 (4)①②③④
10.(1)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吗?(2)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5)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6)鼠妇会选择潮湿的环境(7)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1.(1)①相同 ②糖水 ④取食 (2)蚂蚁喜欢甜的食物(3)1
12.(1)孑孓的生活可能需要空气。(2)40;实验组(3)空气(4)乙烧杯中孑孓存活的数量大于甲烧杯中孑孓存活的数量;(4)47.4
13.(1)A;将烧杯里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D;将n枚针放入溢水杯中(2)V/n (3)BC
14.(1)气体的热胀冷缩。(2)>。(3)将玻璃管的管径变细
15.(1)A,C,用线圈的总长度L1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得到细铜丝的直径。(2)DBEC。(3)ABD。
16.AC,BD,V4-V2
17.(1)80。(2)20,39,泡沫塑料组。(3)D。(4)比较下降相同温度所需要的时间。(5)水银
18.(1)控制变量法 (2)为了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3)大于
19.(1)对照 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2)湿润;低温(3)干燥或低温保存 (4)空气/有机物
20.(1)温度、等浓度、等量(2)萌发率 (3)重金属污染浓度高的组,种子萌发率低 (4)避免试验偶然性 (5)没有设置对照组
《科学入门》实验探究训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