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一、字词书写
1.下图是周恩来总理的书法作品,请用楷书将这首古诗抄写下来,并加上标点符号。
二、选择题
2.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图中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文天祥)
B.《满江红》(秋瑾)
C.《赤壁》(杜牧)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的两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歌》是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B.《次北固山下》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景色,并表达了思乡之情。
C.《峨眉山月歌》中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三峡向渝州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D.《次北固山下》颈联的意思: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4.下面对《峨眉山月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一二句写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峨眉山头,映在江中,一路伴随诗人远行。
B.三四句写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江行见月,如见蜀地故人。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地名连用的空间转换,表达了诗人多种情感。
D.本诗为离别而作,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之情。
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是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这些地点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思君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D.诗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念之情,这也更能衬托出诗人即将回到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三、句子默写
6.古诗文默写。
请规范准确地默写三首古诗:《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客发苕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叶燮:清代诗论家,定居苏州吴江横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呈现的画面。
(2)两位诗人都是乘船疾行,心情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
A.峨眉山月贯穿了整个诗境,全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首句又点出了诗人远游的时令。
B.“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也点明秋夜行船。
C.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9.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赏析诗歌前两句。
11.诗歌最后两句连用了哪几个地名,其作用是什么?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1)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
(2)“月”是李白诗中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D.这首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所做,描绘了峨眉山白天的美丽景色。
14.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次句“影”指人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人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C.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D.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16.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请分析作用。
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7.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B.【乙】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C.两诗都借景抒情。【甲】诗写对友人被贬谪的同情与关切,【乙】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D.两诗构思精巧。【甲】诗前两句写景言事,后两句抒情。【乙】诗连用五个地名,不露痕迹,点出诗人的行程。
18.“月”是李白诗歌常见的意象,借以抒情达意。两首诗对“月”的写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这两首诗赏析这一特色。(提示:可从描绘画面、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多个角度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峨眉山月半轮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发清溪向三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君不见下渝州。
19.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感、画面感。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0.《渡荆门送别》与《峨眉山月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填空题
21.课文内容识记及文学常识填空。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 )——( )——( )
(2)律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必须对仗的两联是________联和_________联。
参考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析】
【详解】
①用楷书书写,工整美观;②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书写要规范;③不写繁体字。注意“峨眉、羌、溪、峡、渝州”等易错字词的书写;④注意写上标点符号;⑤作品内容为李白所作的《峨眉山月歌》,注意“嵋”写为“眉”;“輪”简写为“轮”,“發”简写为“发”,“峽”简写为“峡”,“見”简写为“见”。
2.D
【解析】
【详解】
上图作品为李白所作的《峨眉山月歌》;诗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仰望明月,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江水,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点明对友人的怀念,是一首送别诗;
A.《过零丁洋》是宋代的文天祥所作;“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作者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最后两句写诗人视死如归,愿以身殉国,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一首咏怀诗;
B.《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是一首咏怀诗;
C.《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是一首咏史诗;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表现友人的怀念;是一首送别时;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可知诗人是经渝州向目的地三峡进发,并非“经三峡向渝州进发”;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D.本诗抒发了诗人月夜江行,初离蜀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所以“离愁别绪和孤独寂寞”表述不当。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D.《峨眉山月歌》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是离开家乡,而不是要回到家乡,故D错误,选D。
6.《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解析】
【详解】
本题中的“峨眉、羌、溪、渝州、岐、逢、怜、傍”等字词容易写错,要重点记忆。
7.(1)示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
(2)李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之情;叶诗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平羌:青衣江。再围绕“影、江水、流”等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即可,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可结合注释、题目、正文等内容作答。李白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表现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感情;叶诗“容易归帆趁疾流”表现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写诗人听到家乡话顿感无比亲切,精神为之一振,只觉得故乡的明月已挂在船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8.C
9.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秋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解析】
8.
C.有误。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选项错误;
故选C。
9.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描绘画面,可从诗中的意象入手,并抓住其特点,展开恰当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呈现的景物有:峨眉山、月亮、月影、羌江水,时间的秋天夜晚,据此,描绘出画面即可。
示例:
秋夜,半轮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皎洁而明亮,照在江边的峨眉山上。山下,平羌江静静的流淌,月影倒映在江水中,水面泛起一道道冷冽的金光。
10.衬托。山、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11.清溪、三峡、渝州。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0.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诗歌前两句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详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据此可知:通过描写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11.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最后两句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清溪、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不同的地域转换,暗点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点出了与旅途相关的地名,表现了急切奔向之意。构思精巧,精巧地点出行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离友人愈远,就更加想念。据此作答即可。
12.(1)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2)【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乙】诗见月怀人(或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描绘画面,可从诗中的意象入手,并抓住其特点,展开恰当的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呈现的景物有:峨眉山、月亮、月影、羌江水,时间的秋天夜晚,据此,描绘出画面即可。
示例:秋夜,半轮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皎洁而明亮,照在江边的峨眉山上。山下,平羌江静静的流淌,月影倒映在江水中,水面泛起一道道冷冽的金光。
(2)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甲】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月亮人格化,诗人视之如朋友,可“寄愁心”,能让它“到夜郎西”。此时皎洁明亮,静静高挂空中的月亮,似乎成了知道自己心思的知己,借它“随风”之便,把自己对朋友“左迁龙标(被贬龙标尉)”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的关怀慰问之情及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想象奇特,营造出一番新颖独特的意境,让人从中体会丰富而深远意蕴。
【乙】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营造出秋高气爽,月色明亮,青山吐月般优美意境,进而情由景生;再结合【注】中“这首诗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这一背景可知,深秋明月,于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朋友油然而生;故诗中诗人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13.B
14.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3.
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诗文内容的理解。
A.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是“现实主义诗人”;
C.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不是“律诗”;
D.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知是夜晚行船,所以“描绘了峨眉山白天的美丽景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14.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所作,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结合诗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作者借月夜行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5.B
16.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B.“次句‘影’指人影”判断错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因此“影”指月影;
故选B。
16.
本题考查诗句妙处。
这首诗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地名的处理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表明了诗人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和喜悦的心情;“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更有对大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17.A
18.示例:【甲】诗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妙。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乙】诗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解析】
【分析】
17.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分析错误,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同时景物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景中见情。
故选A。
18.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这两首诗歌都是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甲诗中,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乙诗中,“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19.D
20.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内心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9.
D.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诗人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故选D。
20.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渡荆门送别》是诗人离开家乡到达荆门时所作的诗,此诗从写远游开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最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峨眉山月歌》是一首山水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留恋。据此写出共同点即可。
21.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颔联和颈联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识记。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此题考查律诗的有关知识。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