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同步练习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同步练习 (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2 10: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甲)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
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
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
2.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
3.阅读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知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析场景】首联写出早晨旅店中的情景,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绘画面】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长沙过贾谊宅 【乙】商山早行
刘长卿 温庭筠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标题都交代了诗歌所写的地点,“过”与“行”点明了诗人身在旅途。
B.甲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形象描绘了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色。
C.乙诗颔联捕捉眼前“鸡声”“月”“霜”等景物,动静结合,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D.甲诗颈联以“湘水无情”烘托诗人的痴心,乙诗尾联“杜陵梦”则以典故抒情。
5.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倍受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B.颔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绘银霜,有声、有色、有光,巧妙地突出了“早”字。
C.颈联写早行一路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深秋。
D.尾联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
7.“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早行”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悲”字,奠定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颈联中“明”字别开生面,暗示出行时的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行之“早”。
D.全诗语言绚丽,通过多个意象细腻精致地描绘出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
9.“凫雁满回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10.细腻而具体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早”字的是哪两句?
11.这首诗虚实结合,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作者想象的景象。
12.这首诗实写的景象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的颔联脍炙人口,是历来传诵的佳句,请你简要赏析这两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C
2.甲诗: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主要能答出思乡即可)。
乙诗: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主要能答出对国家衰败的感慨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是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此诗也并未表达对唐王朝的憎恨,而是担忧。自己消极的心态也并未体现。
故选C。
2.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商山早行》首联“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根据本句诗歌可知,作者的“悲”源于对家乡的思念,因为远离家乡,思念家乡而悲。《咸阳城东楼》诗歌首句就点出“一上高城万里愁”,这里的“愁”,根据诗句“蒹葭杨柳似汀洲”可知,是指官宦在外,思念家乡;根据诗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可知,诗人的“愁”源于匡势动荡,危机四伏;根据诗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诗人的“愁”源于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3.鸡鸣之声从朦胧的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也就是在品析诗歌意境,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意为: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已经是“人迹板桥霜”,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4.D
5.甲诗既有对贾谊被贬长沙的痛惜,也有刘长卿对自己被贬谪的命运的悲愤;乙诗蕴含了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解析】
4.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乙诗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意思“回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杜陵是作者家乡,用梦到家乡的虚写,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可知是叙事,而非“以典故抒情”。故选D。
5.
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甲诗,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乙诗,首联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悲”点明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颈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尾联写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6.C
7.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赏析错误。颈联的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因此点明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而非“深秋”。故选C。
7.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客行悲故乡”的意思是: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可见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故乡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杜陵梦”,就是“梦杜陵”,杜陵是作者的故乡。作者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8.D
9.营造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
【解析】
8.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语言绚丽”有误,应是:语言明净;“描绘出深秋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有误,应是:此诗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槲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故选D。
9.
考查对诗句的分析及作用的理解。“凫雁满回塘”意思是: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温馨无比,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因此此句诗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以梦境之美来写现实之悲伤,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1.一群群鸭和鹅(翻译成一种禽类:野鸭、大雁均可),正嬉戏在弯弯曲曲的湖塘里。(意思对即可)
12.景象:寒冷凄清;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任写1点即可)。
【解析】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筛选。从“早”的角度来分析,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和“霜”这六种意象中,很明显“鸡声”“月”“霜”这三种时间特点比较强的景物是清“早”的标志,而“茅店”“板桥”和“人迹”单独抽出来似乎并不能体现“早”,但结合诗歌的意境,“茅店”是鸡声里月光下的“茅店”,“人迹”与“板桥”也是月下霜里的“人迹”与“板桥”,都是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时的所见所闻,这些景物者都体现了客行“早”的特点。据此可知答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1.
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作答时,先要明确诗中想象的句子,然后再加以描述。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是想象之景。春天来了,回塘水暖,一群群野雁自得其乐,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12.
本题考查对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掌握。诗中通过描写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同时也突出了早行时环境的清冷孤寂;
根据“客行悲故乡”可知,“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ト的悲凉心情。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士重迁,怯于远行。“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因此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3.(1)示例一:从视觉、听觉角度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示例三: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全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
示例四:动静结合,桥上的霜,鸡的啼鸣,视听结合,画面富有立体感。
(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离乡的羁旅孤寂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题目要求对诗歌的第二联颔联进行鉴赏,鉴赏诗歌可以从修辞方法、词语的选择、描写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等方面来欣赏。这两句诗意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诗人写的是早行,选择“鸡声”和“月”两个典型意向,“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很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可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示例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突出了羁旅在外的艰辛。
示例二:颔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绘声绘色,如在眼前。
示例三:从视觉、听觉角度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