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难点过关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难点过关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3 07: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重难点过关卷(试题)-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摔跤(suāi) 橘红(jú) 喇叭(lǎ)
B.钥匙(yuè) 纪律(lǜ) 犹豫(yù)
C.基础(chǔ) 鹦鹉(yīng)蝌蚪(dǒu)
D.鲫鱼(jì) 监测(cè) 富饶(rào)
2.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组是( )。
A.他自言自语地说:“今天,灰雀怎么没来呢?”
B.下课了,校园里变得鸦雀无声。
C.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D.看到警察来了,小偷夺门而逃。
3.对下面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A.比喻 B.比喻、拟人
C.拟人 D.夸张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慌野 尽头 救命 火焰
B.粗壮 寒冷 知觉 注意
C.准备 双臂 墙璧 知蛛
5.下列关于“猜猜他是谁”这篇习作中对人物的介绍,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介绍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来写。
B.介绍时,可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写。
C.介绍时,对人物的缺点进行详细的描写。
6.下列对“孙中山”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B.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C.国民党反动政府首脑人物。
D.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二、填空题
7.填空。
(1)学习完本单元,我从《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感受到了各民族儿童之间的_____________,也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认识了勤学好问的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清代诗人袁枚在《所见》中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勾画了一幅牧童骑牛歌唱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则描绘了一幅牧童专注捕蝉图。
8.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提( )吊( )   ( )疾( )快   ( )干( )燥
披( )散( )   摇( )晃( )   ( )红( )赤
( )忙( )乱   张( )舞( )
(1)我发现括号中填写的都是有关____________的字。
(2)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的词语是_________,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的词语是__________。
(3)他说了谎,不由得___________,生怕谎言被揭穿。
9.读句子,根据拼音写字词,再完成练习。
A.每周举行升旗仪式时,同学们都穿着校服,dài( )着红领巾,向xiān yàn( )的国旗jìnɡ lǐ( )。操场上很ān jìnɡ( ),zhāo yǐn( )来了蜜蜂、蝴蝶,它们也hào qí( )地张望着。
B.放假啦!我们背着书包,吹着口dí( ),走过田yě( ),来到草地上tiào wǔ( )、kuánɡ huān( ),扬起双bì( )拥抱美丽的大自然。
(1)给B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jiǎ bēi    B.jià bèi    C.jià bēi    D.jiǎ bèi
(2)下图是“扬”字在字典中的解释。
B句中的“扬”应选第______种解释;“老师表扬了我”中的“扬”应选第______种解释。(填序号)
10.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写出自己的发现。
摇( )晃( )   披( )散( )      张( )舞( )
提( )吊( )   ( )红( )赤      ( )忙( )乱
( )疾( )快   ( )干( )燥      ( )瞪( )呆
1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老师走过来摸着小刚的头问( )你怎么了( )
(2)( )眼晴是心灵的窗户( )妈顿了会又说( )要好好保护眼睛呀( )
(3)( )这本书先借给你看( )小华拉着我的手说( )
三、语言表达
12.读下列有新鲜感的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为了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我会重读词语“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 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文片段阅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节选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3.给下列句子试着加上不同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形象。
(1)大家一起( )地朗读课文,那( )的声音真好听!
(2)大家一起( )地朗读课文,那( )的声音真好听!
14.请你照样子设计铃声。
例:上课:当,当当!当,当当!
下课:____________
做操: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根据语意填词语。
例: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1)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那(   )真(   )!
(2)跑来的两只猴子,是那样好奇地听着,那(   )真(   )!
(3)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那(   )真(   )!
16.理解文段,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这是一所民族小学,不同民族的学生很团结。( )
(2)这是一所民族小学,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很快乐。( )
(3)这是一所危险的小学,猴子、山狸进了学校,学生很不安全。( )
课外阅读。
背篼(dōu)
①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一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自己劳动换来的收获。山风一路上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们一路上依依惜别,约他明天再来。
②村子里,炊烟袅(niǎo)袅升起,飘过了树梢。他觉得,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他加快了脚步,__过一道弯,__过一道坎,__过一截窄窄的田埂(ɡěnɡ),__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③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舒了一口气,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小妹妹手上。他把一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然后,他温驯(xùn)地让妈妈撩(liáo)起围裙一角,替他揩(kāi)去汗涔(cén)涔的小脸上的泥渍(zì)。他抬起头,抿着小嘴微微笑了。
④啊,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7.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绕拐跨走 B.拐绕走跨 C.拐跨绕走 D.绕走拐跨
18.“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写的是____时的情景,打柴的孩子把袅袅升起的炊烟想象成了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哪些词语富有新鲜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沉甸甸的背篼里都有些什么呢?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21.结尾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请发挥想象,说说背篼里还会装着一个怎样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不懂就要问》片段,回答问题。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22.孙中山背会了先生圈的内容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4.妙笔生花。
小朋友,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我们已经长大了,能帮他们干简单的家务活了。你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家务?就请你赶快写一写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A.有误,“摔跤”的“摔”应读shuāi。
B.有误,“钥匙”的“钥”应读“yào”。
C.正确。
D.有误,“富饶”的“饶”应读“ráo”。
2.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
A “自言自语”指自己跟自己说话。结合语境可知词语运用正确。
B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结合语境可知词语运用不适合“下课了”语境,可改为“沸沸扬扬”。
C “严严实实”形容非常严密整齐。结合语境可知词语运用正确。
D “夺门而逃”指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结合语境可知词语运用正确。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穿衣、冲都是人的动作,给予了花孩子人的动作,是拟人句。
故答案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词字形的识记与辨析。
A选项“慌野”的正确写法是“荒野”。
B选项没有错别字。
C选项“墙璧”的正确写法是“墙壁”,“知蛛”的正确写法是“蜘蛛”。
5.C
【解析】略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的了解。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故C不正确。
7. 团结友爱 学校地处边疆,学生来自不同民族 人与动物在校园里和谐相处 孙中山 不懂就要问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作的散文,原名《民族小学》选入课文时改名为《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的感情点题。
《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2)本句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原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8. 心 胆 眼 手 口 舌 头 发 头 脑 面 耳 手 脚 牙 爪 身体部位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面红耳赤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注意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正确书写即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成语的积累,需要多阅读多学习。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积累成语,还要掌握其写法和含义,清楚其运用方向和运用的语境。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口干舌燥: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披头散发:形容头发长而散乱。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9. 戴 鲜艳 敬礼 安静 招引 好奇 笛 野 跳舞 狂欢 臂 C ① ④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戴、鲜艳、敬礼、静、笛、野、跳舞”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放假,拼音:fàng jià。
背着书包,拼音:bēi zhe shū bāo。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扬起,使朝上;把(某物)向上瞄准或对准。故选①。
表扬,意思是指依据客观事实,对事情处理正确并且给与肯定认可的一种行为。故选④。
10. 头 脑 头 发 牙 爪 心 胆 面 耳 手 脚 眼 手 口 舌 目 口
【详解】本题为补充成语题目,考查了学生平时对于成语的积累情况,结合题目所给的成语,根据平时的积累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说出本题词语的用途即可。
成语积累是传统考点,以考查学生的成语识记量为目的,常见的题型有很多,如:写出不同类型的成语,将成语补充完整,成语接龙,写出意义相近或相反的成语,根据意义写出正确的成语等。
11. :“ ?” “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解答时,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及句子语气选择合适的标点即可。
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引号:表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问号: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
感叹号: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叹、感叹或号叹。
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提示读者该句的表达意思已结束。
逗号:把句子切分为意群,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
(1)“老师走过来提着小刚的头问”表示其后为老师说的话,应使用冒号和前引号;“你怎么了”表示疑问语气且一句话已经说完,应使用问号和后引号。
(2)“妈顿了会又说”位于一句话的中间,也就是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因此要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要好好保护眼睛呀”中的“呀”表示感叹语气,应用感叹号。
(3)根据“小华拉着我的手说”位于句末可知此句中提示语在后,应该先在双引号中加上句号表示谈话内容的结束,再在句末加句号。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2. 一点儿 “一点儿”强调了他确实不懂书里说的意思 下雨了,渴了很久的小草开心地享受着甘霖。 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那么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学生完成本题要认真分析所给句子的内容来回答。阅读句子“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可知,这句话突出了“一点儿也不懂”,因此重音应在“一点儿”上。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所仿写的句子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根据句意可知这是拟人句,仿写时运用拟人手法即可。
示例: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这道题考查学生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注意分析句子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
由“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和“要罚他们站墙角的”可知这是假设关系,可用“如果……那么……”。
13. 整齐 嘹亮 有感情 稚嫩 14.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 当当当!当当当! 15.(1)气氛 融洽 (2)样子 有趣 (3)心情 愉快 16. √ √ ×
【解析】略
17.B 18. 傍晚 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19.“梳理、悄悄话、依依惜别、约”富有新鲜感。把山风、山溪、鸟儿当作人来写,使句子十分生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打柴的孩子快乐自由的生活。 20.柴火山柿子药材 21.快乐、美好、自由等。
【解析】略
22.孙中山这样想的:糊里糊涂地背显然无用。他是这样做的:问老师背书的意义。 23.我认为孙中山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解析】略
24.范文:
我会做家务
星期天早上,爸爸上班去了,妈妈出去买菜,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挺无聊,心想:我还从来没做过家务,今天学着做吧。
我先在水龙头下接了半盆水 ,把毛巾浸湿,再拧干,就开始擦了。先擦客厅的擦几,电视机电视柜,再擦饭厅的饭桌。然后,又把毛巾洗干净擦卧室,我把爸爸妈妈房间里的床头,床头柜,都很认真的擦了一遍,就去擦我房间的书桌和电脑桌。擦完后把毛巾洗干净,我就坐下休息了一会儿,开始拖地。先把拖把放到拖把池用水冲了冲,然后在拖地。我弯着腰,握紧拖把,一下,两下……不停地拖呀,拖呀,当我把客厅和饭厅拖完时,已经满头大汗了。这时,心想,刚拖了两处地方,我就累得不行了,平时妈妈每天都把整个家的地全拖完,那该有多累呀﹗我又坐在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儿,把两个卧室拖完了。就在这时候妈妈回来了。看见屋子里干干净净的,他高兴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了,会做家务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是我第一次做家务,虽然觉得很累,也没有妈妈做的那么好,我还是高兴的。今后,还要多帮妈妈做家务。
【详解】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
要求写写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家务。把你什么时候帮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家务写清楚吧,你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把你做家务的过程描述清楚;做家务时你的感受如何,爸爸妈妈又是如何评价你的呢,从这件事你有什么收获。注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开头:点明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家务。
中间部分:有条理地写清楚你做家务的过程。
结尾:你的感受如何,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