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哦!冬夜的灯光
【教学目标】
1.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圈划、批注、质疑等学习方法,体会文章运用的环境描写,联想与想象等写法手法,逐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整体感知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感:温暖、友谊和乐观。
说明:
《 哦!冬夜的灯光》是一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首先直面于对文字的解读,可先创设一种情境:用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为教学导入 的背景音乐,以“爱”为主题的生活实录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场白。然后教师可抓住情节线和情感线,引导学生用朗读、圈划、批注的学习方法,从文字里感受着医生 和农家们的平凡。学生的眼前会逐一呈现一幅幅揪心又动人的画面:一个荒凉偏僻的小镇,一个寒风呼呼的夜晚,一个充满爱心的医生,一群富有爱心的农家们演绎 着人间一段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随后学生继续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质疑,进一步体味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感受医生和农家们一举一动中所透射出的朴实, 一种想别人所想的最真挚的朴实,正是因为这种朴实的平凡,才孕育了这般爱的伟大,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美好情 感:温暖、友谊和乐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用朗读、圈划、批注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质疑、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形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2.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联想和想象等写法手法,表现文章的思想内涵。
说明:
对于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朗读、圈划、批注的学习方法,那么,这堂课旨在进一步教会学生在朗读、圈划、批注的基础上,学会质疑的学 习方法。第一步:可以由学生自行圈划出文中最具表现力的句子,然后做些批注,写下自己阅读后即时的体会和感受。第二步:对于自己在圈划、批注中产生的困 惑,可以在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中进行质疑,然后筛选信息,把最具价值的质疑写下来。第三步:把在学习小组中讨论的最具价值的质疑,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师生 共同参与,从而使学生完成“自我感知”———“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的三步教学体验,使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中,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通过朗读、圈 划、批注、质疑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联想和想象等多种写作手法凸现人物形象的,从而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浓浓的“自我教 育”的氛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这个地球上,每天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的邮递员 王顺友”;“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的丛飞”;“她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 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的大山里第一位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些都是2006年感动中国的 十大人物中的其中几位。(展示多媒体课件)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有这样一位医生,有这样一群农家们,他们同样在用自己的爱心演绎着一段浓浓的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哦!冬夜的灯光》。(板书课题及作者) 观看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中,唤醒已有的情感积累,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散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3.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阅读后的感受。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学生在文中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相关语句的旁边进行批注。 1.集体散读课文2.扫除文字障碍(容易写错的字):偏僻,厉害;引擎,熄灭,碾雪3.谈感受4.圈划感动理由可能会有:一、平时一入夜,荒野漆黑一片,当医生半夜开车去求医的人家时,沿途农家灯全部打开了;二、平时农家用灯很节约,但给医生引路,他们把灯全部打开;三、当医生给孩子看完病开车回家时,沿途农家的灯仍然开着,人们用自己的灯光护送医生,医生的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了,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四、平时,医生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五、医生在给孩子看完病后完全可以留下来,等天亮再回去,但是他没有,他心里想的是:说不定还会有病家来求诊。 在朗读的基础上,扫除文字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圈划、批注,使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质疑小组交流 你在阅读时,对文中哪些地方产生过疑惑?请写出你所质疑的问题,并在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疑惑:1.文章第四小节具体写病家告诉“我”他的家怎么走,而且病家认为很容易找,“我”却给他搞得糊里糊涂,路真的容易找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不容易,表明去农家的路难认,突出灯光的作用。)2.文章第八节为什么要写“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侯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用农家平时用电的节约更能突出西部农家的互助、温暖、友谊。)3.文章第十小节中写到:“我就发现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句中的“恐惧”和“忧虑”分别指什么?(“恐惧”指外面已经下大雪了;“忧虑”指复杂的乡村,乡路,不认得路回去。)…… “学贵有疑”,学生在自我感知、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他们更愿意由自己、伙伴、老师共同来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
筛选信息集体探究 每个学习小组筛选出最具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疑惑: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文章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 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2.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用阿瑟 查普曼的诗,其用意是什么?(从内容上说,阿瑟 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从结构上说,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从表达效果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3.文章以“哦!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本文以“哦!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在一个风雪冬夜,农家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 明的一盏盏灯光;“冬夜”又喻指黑暗、寒冷,“灯光”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关爱的友情,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 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师生共同参与从学习小组中筛选出来的最具价值的问题,在集体中进行讨论,使学生完成“自我感知”———“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的三步教学体验,形成了浓浓的“自我教育”的氛围。
再次朗读深层领悟 请学生自由朗读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有感情的畅读 进一步体验文字表面和文字背面的含义,让感动久久地烙在心里。
练口训练能力迁移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也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来说说最感动你的身边人是谁?为什么? 在教师以“爱”为主题的背景音乐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感悟身边的美。
课后作业 1.请在课外查找、收集有关 “爱”的歌曲,“爱”的诗歌,“爱”的故事。2.自选题:(1)继续发现身边的“感人”故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2)悄悄为他人做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 按照要求,自行选择完成作业,实现阅读和实践相融合。 发现“爱”,感受“爱”,更需“传递”爱
【思路点拨】
对这样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在圈划的基础上,进行“生疑”——“质疑”——“析疑”——“解疑”的学习方法,也可从其它写作的 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构思的巧妙:对比,照应,插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加深对主旨的理解。课堂里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但课堂里学生在文本的感染下, 在教师的引领下,体验着,感受着,不知不觉地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希望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像文中的医生和农家们一样,去主动地关心别人,处处想着方便 他人的思维的空间是无限的,在这样的有形与无形中世界将充满了爱……
【练习举隅】
1. 品读题目内涵:“冬夜”和“灯光”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2.请你在课后告诉你最亲近的人:父母,或老师,或伙伴,在你的成长道路中曾经经历过的一次“冬夜”。这次“冬夜”的经历,是谁为你点亮了“心灯”?“冬夜”里点亮的这片“灯光”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