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选择题(2)【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选择题(2)【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2 19: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锌粒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规范的是( )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加入锌粒 D. 倾倒稀硫酸
2.以下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永康锡艺 B. 温州剪纸 C. 泰顺米酒 D. 东阳木雕
3.下列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
A. 向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 B. 向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 将铜丝插稀硫酸溶液中 D.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4.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 硫酸铜、胆矾、CuSO4·5H2O、混合物 B. 碳酸钙、熟石灰、CaCO3、盐
C. 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 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5.如图所示,鱼、肉的新鲜度不同,其浸出液pH会发生相应变化。鱼、肉的浸出液pH变大,其新鲜度的变化情况为( )
A. 越来越新鲜 B. 趋向腐败变质 C. 没有发生变化 D. 无法判断
6.浓盐酸和浓硫酸对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均具有挥发性 B. 两者均有刺激性气味
C. 两者均具有腐蚀性 D. 两者均有吸水性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 碱中都有氢、氧元素,所以含氢、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碱
C. 酸和碱反应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酸和碱的反应
D.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另一种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8.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9.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某个量y随稀硫酸的加入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y表示( )
A. 沉淀的质量
B. 氢氧化钡的质量
C. 溶液的pH
D. 溶质的质量
10.在化学实验室,对某种化合物的溶液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该溶液加入适量K2SO4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②另取少量该溶液加入适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溶液中的物质一定是( )
A. BaCl2
B. CuCl2
C. Na2CO3
D. Ba(NO3)2
11.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12.某同学用pH计测得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牙膏显碱性
B. 西瓜汁显酸性
C. 肥皂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D.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食用过多的食醋
13.在①氧化铁②金属锌③氢氧化铜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同学们将以下各物质书写化学式、俗称、进行物质分类,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Na(OH)、烧碱、碱
B. 氢氧化钙:Ca(OH)2、生石灰、氧化物
C. 碳酸钠:Na2CO3、纯碱、盐
D. 氧化钙:CaO、熟石灰、碱
15.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2SO4= H++SO42- B. Al2(SO4)3=2Al3++3SO42-
C. Ba(OH)2= Ba2++ (OH)- D. NaCl=Na1++Cl1-
16.要使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铁和盐酸 ②大理石和盐酸 ③氯化钠和水 ④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①③④
17.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点溶液为酸性 B. b点恰好完全反应
C. 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D. 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18.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或可能导致的结果中,错误的是( )
A. 甲实验中,酸液飞溅 B. 乙实验中,集气瓶破裂
C. 丙实验中,称量结果偏大 D. 丁实验中,不能收集满二氧化碳
19.下面的四种溶液,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只需组内两两物质间反应,其中不能鉴别的是( )
A. HCl、Na2CO3、CaCl2、NaNO3 B. Ba(OH)2、NH4Cl、K2CO3、NaNO3
C. K2SO4、CuSO4、NaOH、NaNO3 D. FeCl3、NaOH、H2SO4、Ba(OH)2
20.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如图所示,打开活塞,注入稀硫酸,发现稀硫酸未能与有孔塑料板上的锌粒接触,但此时已无稀硫酸可加,则下列溶液中,最适宜从长颈漏斗添加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硫酸钠溶液 D. 澄清石灰水
21.向下表的甲物质中逐渐加入相应的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右图曲线表示的是( )
A. ①④ B. ③⑤ C. ②⑤ D. ③④
2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固液分离 B. 滴加液体 C. 配制溶液 D. 称量药品
23.下表是某指示剂在一定pH范围内所显示的颜色( )
向滴有少量该指示剂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可能是( )
A. 由红变紫 B. 由蓝变绿 C. 由绿变橙 D. 由蓝变紫
24.下列试剂中,经一次实验就能将Ca(OH)2、NaOH、HCl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是( )
A. 无色酚酞试液 B. 二氧化碳气体 C. 碳酸钠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Fe(OH)3加入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溶液不能显红色
B. 只要溶液中存在氢离子,则该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C. 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所以人们可以服用石灰水中和过多的胃酸
D. 欲除去硫酸铁溶液中少量的稀硫酸,采用加入足量铁粉的方法
26.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27.La(镧)的活动性比锌还强的金属元素,它的氧化物为La2O3,其对应的碱为La(OH)3难溶于水,而LaCl3可溶于水。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难以直接反应而制得LaCl3的是( )
A. La+HCl B. La2O3+HCl C. La(OH)3+MgCl2 D. La(OH)3+HCl
28.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 甲:Na2CO3、稀 HCl 乙:NaOH
B. 甲:Zn、稀 H2SO4 乙:Ba (NO3)2溶液
C. 甲:MgO、稀盐酸 乙:AgNO3
D. 甲:CuO、稀 H2SO4 乙:BaCl2溶液
29.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充分证据的是( )
A. 为了证明氧气是否集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B. 为了证明某固体是碳酸盐,在固体中加入稀盐酸
C. 为了证明某溶液中是否含SO42-,滴加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钡溶液
D. 为了证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30.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置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过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下图中与实验事实不符的是( )
A. B.
C. D.
31.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 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 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 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32.下列试剂中,能把KOH溶液、稀硫酸、CaCl2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
A. KCl溶液 B. K2CO3溶液 C. NaNO3溶液 D. 稀盐酸
33.向含有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
34.初中科学中的很多化学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 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C. 若乙是金属氧化物,丙是二氧化碳,则甲一定是一氧化碳
D. 若乙是稀盐酸,丙是气体,则甲一定是活泼金属
35.为完全中和某一强酸溶液,需用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改用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则溶液显( )
A. 红色 B. 蓝色 C. 紫色 D. 无法确定
36.逻辑推理是科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 酸雨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雨水属于酸雨
C. 碱溶液的pH大于7,所以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37.FeCl3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aFeCl3+bCu===cCuCl2+dX。向含溶质32.5g的FeCl3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Cu粉,反应过程中FeCl3、CuCl2的质量随Cu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X为FeCl2
B. 化学计量数c=1
C. 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g
D. 化学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
38.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Oa段只发生了不止一个反应
B. c点沉淀的成分为2种
C. m=2.33
D. 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
39.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40.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C. 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
D. 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41.下列各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无明显现象的一组是( )
A. NaNO3、NaCl、AgNO3 B. CuSO4、H2SO4、BaCl2
C. HCl、Na2SO4、NaOH D. HCl、NaHCO3、NaNO3
42.等质量、等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中性,pH=7 B.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红色
C.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D. 溶液中只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
43.已知,常温下氯化钙、氯化钠的水溶液均呈中性,向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的x,溶液pH与滴入x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纯碱溶液 B. 氢氧化钠溶液 C. 水 D. 硝酸银溶液
44.已知某混合溶液由NaCl、HCl、K2CO3、H2SO4、CuCl2、MgSO4溶液中的两种混合而成。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与加入Ba(OH)2溶液的关系如图。则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
A. HCl、CuCl2 B. HCl、MgSO4 C. CuCl2、H2SO4 D. NaCl、K2CO3
45.一瓶不纯的K2CO3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KNO3、Ca(NO3)2、KCl、CuCl2、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有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的稀HNO3,沉淀部分溶解;
(3)另称取1.38g该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87g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杂质中可能含有KNO3、Na2CO3 B. 杂质中肯定不含有Ca(NO3)2、CuCl2
C. 杂质的组成可能有5种情况 D. 杂质的组成中可能有一种情况只含KCl
46.除去食盐水中氯化钙、氯化镁和硫酸钠杂质得到纯净的食盐的操作过程有①加过量氯化钡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碳酸钠溶液④蒸发结晶⑤加适量盐酸⑥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不正确的是( )
A. ③①⑥②⑤④ B. ①⑥③②⑤④ C. ⑥①③②⑤④ D. ①③⑥②⑤④
47.如图以稀硫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盐
B. 图中涉及到置换、复分解二种基本反应类型
C. 图中能生成盐的反应包括②③④⑤
D. 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
48.已知:CaCO3+CO2+H2O═Ca(HCO3)2,且Ca(HCO3)2易溶于水。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49.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
B. BC段,CO2与NaOH反应基本停止
C. D点压强比初始瓶内压强大,此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比初始多
D. 最终压强比初始压强小,可能是因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50.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 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B 6.C 7.A 8.C 9.D 10.A
11.D 12.C 13.B 14.C 15.B 16.B 17.C 18.C 19.C 20.C
21.B 22.A 23.A 24.C 25.A 26.C 27.C 28.B 29.B 30.B
31.D 32.B 33.B 34.B 35.A 36.A 37.D 38.D 39.D 40.C
41.C 42.B 43.A 44.A 45.C 46.A 47.D 48.D 49.C 50.C
《物质及其变化》选择训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