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2.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9-22 11: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一、教材分析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学习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后,对双曲线的进一步认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提供了知识准备,椭圆的几何性质的研究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探究提供了方法铺垫。本节课侧重让学生通过双曲线的方程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重点研究双曲线的渐近线。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高二(3)班的学生,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有一定认识。
三、教学目标
(1)体验用双曲线的方程探究几何性质的过程,进一步感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
(2)理解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如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和离心率等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悟双曲线几何性质的探究过程,理解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难点:双曲线渐近线的理解。
五、课型与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探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六、媒体运用
PPT、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6分钟)
师:学习了双曲线的方程以后,接下来应该研究什么问题?
生:几何性质。
师:你认为要研究哪些几何性质?
生: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
问题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双曲线的大致图形)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有什么范围?
生1:算出双曲线与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再观察图形,可得或。
师:这个方法非常直观,肉眼观察准确吗?有没有可能双曲线的一部分图形在直线和直线之间?
生1:应该没有吧(比较犹豫)。
师:既然从图形不能说清楚,有没有其它办法说清楚?
生2:双曲线的方程变形为,可得,得到或。
师:非常好,从代数的角度,通过方程来研究,得到双曲线位于与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
师:有没有范围限制?
生:(思考了一会儿)可以取全体实数,没有范围限制。
设计意图 本节课没有回顾椭圆几何性质的研究方法。意在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堂上,学生没有首先想到从代数变形的角度分析,说明从几何角度分析是学生的自然想法。沿着学生的思路,为了得到更精细的图形,还有哪些限制,使得问题2的提出成为自然。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25分钟)
问题2 既然没有范围限制,画双曲线时,是否在与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可以随意地画?有没有别的限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生3:因为,说明,进而得,当时可得,所以在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一定在直线下方,其它象限可以对的正负分类讨论。
生4:其它象限没必要分类讨论。根据对称性,得到第四象限的双曲线在直线上方。再根据双曲线关于轴对称,可得二三象限的双曲线在直线上方和直线下方。
师:利用对称性,很好。从逻辑上应该先说明双曲线的对称性,怎么说明?
生5:方程中,换成,方程不变,说明双曲线关于轴对称。同理可得双曲线关于轴和原点对称。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双曲线一定在以直线和为边界的平面区域内。所以,我们在画双曲线时,可以先把这两条直线画出来。下面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出双曲线的草图。
(展示同学画的双曲线的草图的形状如下。)
师:你认为哪个图画得更精确?
问题3 在第一象限内,随着的增大,双曲线远离直线还是靠近直线?(其它象限根据对称性研究。)
众:靠近,从老师平时在黑板上画的图看出来。
师:老师的图也不一定精确。
生6:(举手)由方程可知,当和都无穷大时,等式右边的1可以忽略不计,双曲线近似地看成,也就是,说明随着的增大,双曲线与直线越来越接近。(同学们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生7:我认为说理还不充分,这只是对方程的一种感觉,没能说清楚。
生8:生6说的是无穷大时的一种状态,没有说明随着增大的过程中,双曲线与直线的接近程度这个变化过程。
师:非常好,你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如何刻画这个变化过程?
生8:应该可以用函数,具体怎么做还没想好。
(小组讨论:如何严格地说明随着的增大,双曲线与直线的接近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三种方法:
生9:设为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它到直线的距离是,根据,化简得,
在老师的点拨下,变形为,从而得到随的增大而减小。当无穷大时,无限接近0,此时双曲线与直线无限靠近,但永不相交。
生10:过点作直线垂直于轴,与直线在第一象限交于点
则,得到。
生11:过点作直线垂直于轴,与直线在第一象限交于点,再用类似生10的方法。
师:刚才的研究,我们用代数方法严格说明了双曲线与直线和的接近程度,我们把这两条直线称为双曲线的渐近线。下面请看几何画板作出的标准的双曲线。(几何画板展示,并说明顶点、实轴、虚轴。)
问题4 椭圆的离心率可以刻画椭圆的“扁”和“圆”的程度,双曲线中对双曲线有什么影响?
生12:,说明越大,双曲线渐近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双曲线开口越大。
师:我们把刻画双曲线开口大小的量称为双曲线的离心率。
接着,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让学生类比给出焦点在轴上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设计意图 以双曲线的渐近线为探究重点,在渐近线的探究过程中,需要用到双曲线的对称性,因此,把对称性的学习作为渐近线探究过程中的一小步自然地融入。探究双曲线的“精细”的图形,是本节课的主线。如果一开始就用几何画板展示双曲线,那么后续的探究过程将索然无味。让几何画板晚出场,激发学生从代数角度探究双曲线的欲望。在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回过头用几何画板观察,观察图形的过程正是享受探究成果的过程。
(三)数学运用,内化方法(10分钟)
例1 求出下列双曲线的实轴长、虚轴长、焦点坐标、顶点、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1) (2)
问题5 从上面两题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3:它们离心率相同,渐近线相同
生14:借用生6的想法,可以认为无限增大时,方程右边的1和-2都对方程几乎没有影响,都变成,所以渐近线相同。(生14和生6都露出自豪的表情。)
师:你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吗?
生14: 的渐近线相同,进一步得到的渐近线与的取值无关。
(四)反思交流,总结提升(4分钟)
问题6 本节课哪个环节给你印象最深?
生15:和都无穷大时,双曲线方程中右边的1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想法虽然很朴素,却帮助我们得到一般性的结论:的渐近线与的取值无关。
生16:代数方法对渐近线的研究很重要,说明想要精确地研究“形”,就需要考虑“数”。
师:非常好,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研究过程让我们再一次体悟了数形结合。
设计意图 能够在后续学习中进行迁移的,一定是已经内化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这些不是在课堂总结中老师提出的“数形结合”等词语,而是学生参与的最真实、最自然的课堂体悟。本节课让学生对感悟最深的“点”进行总结、交流,旨在提炼数学活动经验,助推数学内化。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43页练习第1、2、3、4题,习题2。3(2)第1题。
八、板书设计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表格) (渐近线的证明思路) 例1
自由书写区
九、 教学设计说明与教后反思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教学也是自然的,这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主编刘绍学先生《主编寄语》中的重要观点。自然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思维的“身段”,从学生的角度自然地看,自然地想,自然地分析,自然地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自然生成和数学方法的自然迁移。
1、用学生的眼光观察问题,让数学知识自然建构
从形的角度直观地观察数学对象,是学生认识数学对象的首选。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加上图形的直观性使得图形信息更容易被学生从头脑中提取。更重要的是,从高一到现在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习惯于从形的角度去分析。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研究,都是从函数图象观察得到,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因此,用图形来研究双曲线上点的坐标的范围成为学生的首选就成为必然。以“从形的角度研究的范围”作为后续问题的生长点,从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出发,自然地提出问题“既然没有范围限制,画双曲线时,是否在与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可以随意地画?有没有别的限制?”这使得直线呼之欲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随着的增大,双曲线远离直线还是靠近直线”,从代数角度研究该问题使得渐近线的知识自然地建构。
新的问题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越接近,越能促进知识的建构。用学生的眼光观察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就是努力寻求知识的生长点,让新的数学问题顺应原有的知识,实现认知冲突向认知平衡的转化。
2、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让教学难点自然突破
学生在课堂中对问题的想法往往“出其不意”,正是这些与教师的预设不一样的想法暴露了学生原汁原味的思维。本节课学生的“出其不意”有二点。一是本以为学生直接通过方程变形研究的范围,学生却从图形入手,教师抓住肉眼观察图形可能不准确,迫使学生不得不考虑从方程的角度思考。用方程精确地研究图形,为渐近线的研究提供方法铺垫。二是本想引导学生从函数角度研究渐近线,学生却在此之前观察方程,发现当和都无穷大时,等式右边的1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从代数角度研究渐近线的初步尝试,不仅成为函数的方法研究渐近线的自然过渡,还对渐近线有更深的认识,得到了问题5中一般性结论,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渐近线的理解。
我们追求课堂上学生积极回应老师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然而课堂的“顺”与“不顺”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前预设,更取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面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的反应。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真实想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采用“迂回”的策略,往往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让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惊喜。
3、从学生的体悟提炼方法,让核心素养自然孕育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思维深度参与的数学体验和感悟中,逐步形成的。本节课最重要的方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双曲线的每一步图形的精细的过程,都是从方程的角度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每一步的探究都将学生的思维逼进“墙角”,让学生想到只能从方程的角度去研究。这样的探究体验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活动“烙印”。深度体验之后,设置问题6,回过头来细细地反思、慢慢地品位本节课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点”。学生在总结中,自然地领悟到以数助形的数学方法。这样提炼出来的思想方法就不仅仅是老师口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浸入学生头脑深处的能够带得走的,可以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积累让数学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