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创设的情景,理解椭圆的定义.
2.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在化简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掌握用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理解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②掌握用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难点: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领会坐标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椭圆的概念生成
1.1生活中的椭圆
问题1:当我们用一个垂直于圆锥的轴的平面截圆锥,截口曲线(截面和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一个圆.如果改变圆锥的轴和截平面所成的角,那么会得到怎样的曲线呢?
如果,用一个不垂直于圆锥的轴平面截圆锥,当截面与轴所成角度不同时,得到的截口曲线也不同。它们分别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统称为圆锥曲线。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在科研、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椭圆的身影呢?
【预设答案】椭圆形桌子,盘子,火腿肠的斜切面
【设计意图】先直观感受椭圆的形状,在生活中寻找例子,建立数学和实际的联系.
1.2绘制椭圆,生成概念
【数学活动】取一条细绳,用图钉把绳子两端固定,用铅笔尖(M)把细绳拉紧,在图纸上慢慢移动,看看能画出什么图形?这一过程中,移动的笔尖(动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请三名同学上黑板共同参与实验活动,其他同学分组进行)
【活动预设】第一幕:细绳两端相距特别近,图形很接近圆
第二幕:细绳两端相距适中,图形扁一些,椭圆形状更直观.
第三幕:细绳两端相距较远,笔尖绕着细绳转动那么顺畅,图形更扁长.
第四幕:细绳一端固定后,固定另一端时之前的一端被拉掉了
学生总结画图变化中的不变量,师生一起总结得出:
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 、F2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在归纳椭圆定义的过程中,根据实验中同学们出现的现象,如第三幕和第四幕情形,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突出体现“常数”及“常数的范围”等关键词与相应的特征.同时强调平面内的大前提.
问题2:在定义中,如果,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
当时点M的轨迹为:线段
当时点M的轨迹不存在
【设计意图】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出椭圆的定义,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概括的能力.)
2.椭圆的标准方程
2.1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
(1)建系:(思考:如何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建系的基本原则. (关注对称性,方程的最简性)
(2)设点:设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2c(c>0), M与F1和F2的距离的和等于正常数2a (2a>2c) ,则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 .
(3)动点的几何特征:
(4)坐标化:
(5)化简:(通过设问、点拨“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突破难点学生会提出两种方案:一、是直接将根式平方。二、是将其中一个根式平移再平方.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师引导,发现以上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进行两次平方,只是方法二计算较方法一较简单.)
先让学生各自在练习本上自行化简,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给予指导和提示,然后选出1—2位学生的推导过程展示出来,并请学生本人作简要陈述.
问题3:①怎么能让方程 更简洁?
②怎么能让方程更简洁?
不妨设,再化简方程得:
该方程叫做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暴露自然思维,通过比较,得出最简洁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老师强加给的方法,使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获取。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得到训练,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感受椭圆方程、图形的对称美,简洁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问题4:你能在图中找出表示的线段吗?
让点运动到轴正半轴上,由学生观察图形自行获得的几何意义,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引出特征三角形,也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对照图形加以引导,数形结合让学生明白方程中字母的几何意义,对方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
问题5:如果椭圆的焦点在轴上,那椭圆的方程又如何?(让学生猜想方程,并说明如何验证?)
方法1:焦点坐标变为,重复推导过程,布置为作业.
方法2: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椭圆的焦点在轴上(选取方式不同,调换轴),只要将方程中的调换,可得
这个方程叫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对称,化归的思想让学生体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只是位置不同,图形是一致的,得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避免繁杂计算.
2.2 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
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 ()
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 ()
其中
观察: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有什么异同点?
思考:如何从椭圆的标准方程判断椭圆焦点的位置?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看形式,看细节)
【预设答案】学生总结方程特征:①形式上:平方+平方=1,且
②细节上:x和y顺序交换(焦点位置不同)
③哪个变量下的分母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
3.学以致用
例1 平面内,动点P到两定点F1(-4,0),F2(4,0)的距离和是10 ,则动点P的轨迹为( A )
A.椭圆 B.线段F1F2 C.直线F1F2 D.无轨迹
变式1平面内,动点P到两定点F1(-4,0),F2(4,0)的距离和是8 ,则动点P的轨迹为( B)
A.椭圆 B.线段F1F2 C.直线F1F2 D.无轨迹
变式2平面内,动点P到两定点F1(-4,0),F2(4,0)的距离和是7,则动点P的轨迹为( D )
A.椭圆 B.线段 C.直线 D.无轨迹
【设计意图】强调椭圆定义中常数的范围.
例2 请完成下列表格:
椭圆方程 图象 焦点坐标
同2
【设计意图】巩固标准方程a,b,c的含义,焦点位置的判断方法.
例3 (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并且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2)求适合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预设答案】(1)(2)
【方法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标准方程的一般步骤
(1)定位置:根据条件判断椭圆的焦点是在x轴上,还是在y轴上,若两个坐标轴都有可能,则需分类讨论.
(2)设方程:根据上述判断设方程()或()
(3)找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a,b,c的方程组.
两个关键点:先定型,再定量. 常用方法:待定系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分析解答中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观点,注重不同思维、方法的碰撞. .
4.课堂小结
问题6:(1)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是什么
(2)求椭圆标准方程常用方法是什么?
(3)本节课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过程:(师)提问 ----- (生)小结 ----- (师生)补充完善.
一动二定求和常:两个方程大对焦;
三个字母勾股弦;四个想法留心间:
求美,求简,定义,待定系数法
【设计意图】归纳小结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与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他们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外作业
【基础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已知F1(-4,0),F2(4,0),到两点F1,F2的距离之和大于8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B.已知F1(-4,0),F2(4,0),到两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6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C.到点F1(-4,0),F2(4,0)的距离之和等于从点(5,3)到F1,F2的距离之和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D.到点F1(-4,0),F2(4,0)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2.设F1,F2为定点,|F1F2|=6,动点M满足|MF1|+|MF2|=6,则动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 B.直线 C.圆 D.线段
3.设定点F1(0,-3),F2(0,3),动点P满足条件|PF1|+|PF2|=a+(a>0),则点P的轨迹是( )
A.椭圆或线段 B.线段 C.椭圆 D.不存在
4.椭圆+=1的焦点坐标是( )
A.(±4,0) B.(0,±1) C.(±3,0) D.(0,±2)
5.若椭圆+=1上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A.5 B.6 C.4 D.10
6.已知点F1,F2分别是椭圆+=1的左、右焦点,点P在此椭圆上,则△PF1F2的周长等于( )
A.20 B.18 C.16 D.14
7.已知,动点满足
当时的轨迹是 ,方程是 ;
当时的轨迹是 ,方程是 .
8.方程化简结果为 .
9.若方程-=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10.方程表示椭圆,则的取值范围是 .
11.若椭圆+=1的一个焦点坐标为(0 , 1),则m的值是________.
12.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4,0)和(4,0),且椭圆过点(5,0).
(2) 焦距为8,经过P(0,2)点;
【拓展提高】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 与椭圆+=1有相同焦点,且过点M(3,-2);
(2) 过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