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敕 勒 歌
一、整体感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正音
敕勒( ) 穹庐( )
四野( ) 天苍苍( )
见( )牛羊
似
sì
shì
相似,似乎
似的
笼
lóng
lǒng
笼子、猪笼
笼罩、笼盖
chì lè
yě/yǎ
xiàn
qióng lú
cāng
(二)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敕勒川:
天:
野:
风:
草:
牛羊:
阴山下
似穹庐,苍苍
茫茫
吹
低
???
(三)字义疏通
敕勒: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
敕勒歌:敕勒民族的歌。
敕勒川:敕勒民族居住的平川地区,今陕西、内蒙一代。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代称谓敕勒川。川:平原。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深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通假字,通“现”,显露,显现。
(四)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美丽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
天空仿佛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四面的草原。
天是那样地蓝,草原是那样地辽阔。
风儿轻轻吹拂,青草悠悠低伏笔,
(抬眼望去) 牛羊正在悠闲地吃草。
再思考:牛的特征是什么?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二、细节赏析
(一)“敕勒川、阴山下。”两句,有没有觉得突兀?
正常介绍某人某物的顺序: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层递)
调整为正常语序:
阴山下,敕勒川。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敕勒族而言,是敕勒川重要还是阴山重要?
区分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1、混小子,你在那里干嘛?
2、你在那里干嘛,混小子?
(把最能引起接受者注意的东西放在最前面)
答:诗人故意颠倒语序,将敕勒族最重要的事物放在最前面,能够先声夺人,一下子拉近和读者心理距离。这两句,句式简短,直接明了,也体现了北方游民民族豪爽,豁达的性格特征,符合读者心理。
(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怎么理解?
提示:穹庐是干什么用的?
是家,是用来住人的。
作者说敕勒人住在天空之下,草原之上,言下之意是什么?
意思就是:辽阔的大草原就是我的家!
家给我们是什么样的感受?
温馨,舒适、安全、美好。
对敕勒草原由衷的喜爱、赞美与留恋。
(三)“天苍苍,野茫茫”有什么表达效果?
天空+草原=家乡
天空美+草原广=??
家乡是那么的美,家乡是那么的广,家乡是那么的令人喜爱留恋。
对偶修辞,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使诗句读起来郎朗上口,富于音乐美,韵味无穷。朗诵的时候,天空的和草原的美与辽阔,能够与声音互动,更能抒发对家乡的留恋与赞美。
(四)怎么理解最后一句的“低”字?
“低”字怎么解释?
低伏、高低起伏?
我们一般会说:风吹草动,诗人为何用低?
草不动,偏偏选择低,草是主动在动还是被动在动?
因此,“可”解释为“低头”,这样写就构成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认言“草低”,赋予草人格化的色彩,草低头享受草原上的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上风的轻柔、风的美好。
(五)怎么理解 “见牛羊”字?
现:突然出现,显现。
前面写了那么多的景物,它们属于自然风光还是社会图景?
成群的牛羊在吃草,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图景?
答:一个“见”字,笔锋突转,仅仅三个字就描绘出了草原典型的社会生活图景。作者言牛羊自由自在,实际是在表达对草原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概括诗歌描写的图景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四、拓展延伸:一首短诗何以能鼓舞士气?
相传这首诗是斛律金所作,当时正值其主高欢兵败。
公元546年,北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他还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全军士气高昂,军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赤壁兵败后,曹操是怎样鼓舞士气的?
讲道理、理性分析局势。
斛律金有没有讲道理?
为什么《刺勒歌》能鼓舞士气?
课后作业
请结合课堂讲解的内容,分析下《敕勒歌》为什么能够鼓舞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