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2 22: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练习
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实行(  )
A.减租减息政策 B.耕者有其田
C.家庭承包责任制 D.地主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
3.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转运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
A.淮海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已转移到了城市
D.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4.如图是进军大别山示意图。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5.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6.观察下面的战役态势,它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  )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7.毛泽东称赞傅作义是“民族功臣”,为和平解决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战事痛苦树立了榜样。毛泽东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攻克锦州   B.北平和平解放  
C.攻克天津   D.解放南京
8.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
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
D.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9.“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 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台湾
11.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 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党中央指挥正确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之间从合到分,然后再合,再分。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社会主要矛盾
B.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13.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从1946年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14.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了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5.这一战后,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这一战”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期间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一直忧心战火会毁了北平文物和古城墙,但北平城最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主要是由于( )
A.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
B.解放军能速战速决
C.北平人民群众的全力保护
D.北平城墙固若金汤
16.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7.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一段内容出自(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8. 三大战役采取了独特的作战方针。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其中“门”是指( )
A. 沈阳 B. 长春 C. 锦州 D. 大连
19.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①②③ D. ①③②
20. 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A. 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 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 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21. 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中写道:“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这段材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 )
A.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的正确性
二、非选择题
22、结合如图所示的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图一的胜利有何意义?
(2)图二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哪座城市的情景?为了使这座古城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该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将领是谁?
(3)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一解放区?带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这一进攻的是谁?
(5)材料二里的“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什么事件?其战略作用是什么?
23、辨析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该事件有何意义?
(2)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材料二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127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最终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先后在碾庄、双堆集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队,最后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
材料三 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率部队出城待编。1月31日解放军接管城防。浩浩荡荡的解放军队伍入城,沿途受到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1)根据材料一表格所反映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2)材料二是对哪个战役的描述?
(3)材料三的史实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 在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最后打败了中国国民党。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
1-5BBDCB 6-10DBBDB 11-15ABBDA 16-21ACCACC
22、(1)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北平。傅作义。
(3)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4)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
(5)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
23、(1)“挖蒋根”是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
(5)原因: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人心者得天下等。
24、(1)进行战略大决战。
(2)淮海战役
(3)和平解放北平。
(4)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