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等差数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2.1 等差数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9-22 14: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1 等差数列
(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数列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后,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是《数列》这一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数列》的重点内容. 通项公式是通项与项数的关系的一种解析表示,它从函数和方程两个角度为求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等差数列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好题材,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目标与目标解读
1.目标:
(1) 能通过具体实例,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会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
(3) 体会用化归思想与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2.目标解读: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分别是:
(1)知道等差的数列的本质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2)能够通过等差数列的定义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通过公式应用及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熟练掌握“知三求一”的问题和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解析
1.问题诊断
(1)让学生体会引入等差数列定义的必要性是第一个教学问题,先引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分析,观察特点,感受“等差数列”的问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
(2)如何让学生掌握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第二个教学问题,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根据教学经验,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及简单应用并不困难,而难点在于在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过程中举例让学生求,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归纳。如何自然地生成数学归纳法和累加法,是本课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多次设计动画帮助学生观察和思考,形象直观且高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效益和效率,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概念的形成
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实际情境】(1)1896年,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是第29届奥运会。观察奥运会举办的年份所对应的数列: 1896,1900,1904,…,2008,2012,( ) 你能预测出第31届奥运会的时间吗?
学生口答:2016.2016 如何预测出来的? 根据已有数的规律,每两个相邻数之间相差4,而且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4.
【设计意图】创设奥运会的数学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用这一实例,借助于实际意义让学生感受“等差数列”的问题是自然、清楚、明白的.
【实际情境】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个生活当中的数列.
引入三个生活问题中的数列:
(2)2000年女子举重4个体重级别:48,53,58,63.
(3)各年末本利和(存100元):104.25, 108.5, 112.75, 117,121.25,……
(4)气温随高度的变化/km:28, 21.5, 15, 8.5, 2 ,-4.5.
【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的多个数列引出下面的探究问题.
1.2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问题探究1】什么是等差数列?
(1) 2008,2012,2016
(2) 48,53,58,63.
(3) 104.25, 108.5, 112.75, 117,121.25,……
(4) 28, 21.5, 15, 8.5, 2 ,-4.5.
问题1:(1)观察以上四个数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对于数列(1),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对于数列(2),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对于数列(3),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对于数列(4),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
追问1:(2)你能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吗?
【预设的答案】4,5,4.25,-6.5
学生: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概念形成】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
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 d 表示.
追问2:你能说出上面三个数列的公差是多少吗?
学生口答:分别为4,5,4.25,-6.5
追问3: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口答:用相邻两项的后项减去前项 .
为了今后表示方便,我们将等差数列的定义用数学符号记作:
活动:寻找身边的等差数列,让学生回答、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巩固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体验从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
概念辨析:1.判断以下数列是等差数列吗?
(1)4,7,10,13,16; (2)6,4,2; (3)1,1,1,1,1; (4)-3,-2,-1,1,2,3 .
追问1:根据这个题目来看,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呢
学生回答:判断一个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主要是由定义进行判断:看 是不是同一个常数.
追问2:请你继续观察练习1中的四个等差数列,你能否总结出:每个数列中,公差d的正负与数的增减情况有什么关系?
总结: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式可知:
当时,,数列是递增数列;当时,,数列是递减数列;
当时,,数列是常数列.
【概念形成】观察下面的两个数列:
(1) 2008,2012,2016
(2) 6,4,2
特点:由三个数构成,由三个数组成的等差数列,A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试一试:在横线填入一个数,让数列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2, ,4; (2)-8, ,0; (3)a, ,b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等差中项的公式:
【问题探究2】如何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2:如何求? 
-4,-1, 2, 5, 8,……
……
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到
我们将这个问题抽象出来: 如果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 ,你能猜测出多少吗?
【预设的答案】学生猜测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追问1:如果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 ,那么这个数列的通项能求出来吗?
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所以
……
这样得到的:,这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猜想归纳得出这个通项公式的方法称作不完全归纳法,这种方法仅仅是猜想出来的结论,没有说服力,严格的证明需要——数学归纳法,将在以后学习.
下面我们引入第二种方法来证明这个通项公式:
分析2: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追问2:将上面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左右分别是什么样?
由此得到: .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叫累加法,是探讨数列通项的一种常见方法.后续的学习还会继续研究.我们在这里的要求是:需要你记住这个公式,它是解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主要方法.
说明:通项公式中,有四个量:首项,公差,序号和第项,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即知三求一 .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这个公式的用法.
2.初步应用,理解概念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分析: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首项,,,要求.
解:⑴
说明:这道题是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四个量中,知道,, ,求.体现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
例1. (2)判断-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 ,-13…的项 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是第(1)题的逆向问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知道,, , 求.
抽学生回答解题思路 .
解:⑵
解得: ,即 -401是数列的第100项.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的项,只须令通项公式等于这个数,得到关于n的方程。若方程有正整数解,则它就是,否则不是。
根据刚才学到的办法,请你完成下面的练习: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说出解答过程,核对结果)
练习:1. 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7,10项;
2. -20是不是等差数列 0, ,-7,……中的项.
【预设的答案】1. 15,27,39 2.不是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列计算,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与公差及.
解: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得:
【设计意图】进一步灵活应用、巩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思想,由此可以让学生看到:已知等差数列的两项就可以确定这个数列.
例3.《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五等诸侯,共分橘六十,人别加三颗,五人各几何?” 意思为“有5个人分60个橘子,他们分得的橘子数成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问5人各得多少橘子?”
【预设的答案】6,9,12,15,18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宽数学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3. 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同学们的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
4. 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