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2 18: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作家简介
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故事背景
3、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一位牧羊人在荒芜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高原,克服了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种树,使一片荒地变成绿洲的故事。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突出了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敬佩之情。呼应开头。
文章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
植树的牧羊人
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
赞美牧羊人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三见牧羊人
再赞牧羊人
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慷慨自私
不图回报
积极乐观
板书与结构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情境导入
课文理解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 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课文理解
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
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课文理解
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课文理解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 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 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课文理解
在第20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 其目的是什么
干净的农舍,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正浇灌着鲜嫩的薄荷;这里的人们正健康、愉快、舒适地生活,有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
此处的景象描写与上文有关此处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突出其植树的伟大作用及无私奉献精神。
课文理解
开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结尾: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学写法: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开头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牧羊人植树作铺垫。
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的形象,是有其用意的。
首先,牧羊人是一个普通人,却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
交流讨论
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出来了。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交流讨论
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用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可从环保的角度思考:
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的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可从人物的角度思考:
本文通过叙述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种植树木,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赞颂了牧羊人执着的毅力,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同时启迪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主题概括:
探究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几十年的坚持,种植了大片树木,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归纳主题
1、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示例一:我们应该学习牧羊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示例二: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每年种下一棵树,美化校园,美化家乡。
拓展训练
2、2019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请你为2020年的植树节写一句主题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广植绿色树,造福千万代。
3、3月12日到了,同学到小明家邀请小明参加学校的植树造林活动,小明妈妈认为会耽误儿子学习,表示反对。请你以小明同学的身份劝说小明的妈妈同意此事。要求:得体委婉,理由充分。
阿姨,我是小明的同学,我们今天去参加植树活动既能为地球添一份绿色,也能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学习。请您允许小明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好吗
拓展训练
前人栽树,后人乘树做到太不容易了。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