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2 18:19:15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涡阳九中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口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提出“建设初性城市”。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
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
健康(如疫情)等雏度。城市初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
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
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盖增
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
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彩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
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
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
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雏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
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
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
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雏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
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
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雏度提升城市(空
间)的韧性。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2003年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C D A B B D C A
1. D 解析:D.“每个人虽然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全然不同”理解错误,材料一为“韧性城市
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最为关注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
害和让科技向善”过于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
应该留意的”。
2. C 解析:A.“韧性城市”早已有之,并非 2020 年疫情危机下才出现的,材料一第二段说“历史上,疫情等
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B.“没有新兴技术的支持,城
市就无法正常运维。非典时期因为缺少新兴技术,各城市损失惨重”过于绝对,于文无据,只能说“没有新兴技术
的支持,城市的正常运维效率可能会大大降低”。D.“‘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不在于其日常运维”错,材料二
说“要注意从概念化走向实质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应急化走向常态化”。
3. B 解析:B.“在所有老房子加装电梯,扩大儿童活动区的范围,补齐小区健身设施”不属于“城市能够凭自
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范围。
4. ①先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明确“韧性城市”的内涵。(1 分)②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韧性城市”
建设的必要性和新兴技术对于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作用。(2分)③最后展望“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景,并作
出相关提醒。(1 分)(意思对即可)
5. 避免的问题: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搞形式,把“韧性城市”建设“概念化”“口号化”“形式主义化”;
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③“急不得”,也“慢不得”。(3分,意思对即可)
坚持的做法:①坚持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注意从被动、静态、单一的“冲击-反应”型风险应对,走向建
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②管理者要虚怀若谷,群策群力,广聚众智,规划好蓝图,明确实现路径;
③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持之以恒,抓好“韧性城市”显性工程建设与隐形内涵建设。(3分,意思对即可)
6. D 解析:D.“三毛的无奈与愤怒”理解错误。
7. C 解析:C.“也有人物动作及心理活动的精准捕捉”错,文中并没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8. ①人物上:突出了志煌的人物形象,不仅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赶牛技术,还表现了他对牛的深厚感情。②情节
上:与后文志煌的被逼杀牛的无奈与痛苦形成鲜明对比。③主题上:突出主题,前四段突出志煌是爱惜牛的,但最
后却无可奈何只能杀掉牛,更突出地表现了对生命的悲悯。(每点 2分,答出两点可得 4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9. 生命意识:①志煌和村人对牛的尊重与关爱。三毛虽然只是一头牛,但志煌却极其疼爱它,悉心照顾;志煌杀
牛之前喂三毛一盆黄豆也是对牛的不舍与对生命的敬重。②对人的生命与安全的重视。牛被杀的原因是它伤人了,
村人们担心牛再伤人。悲悯情怀:①志煌杀牛前的不舍与痛苦传达出作者对普通生命的关注与同情。②几个妇人的
议论中也有作者对底层老百姓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的思考与同情。(每点 2分,答对三点可得 6分。答案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10. D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
11. A 解析:A.“孤”指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之人。文中指父母双亡。
12. B 解析:B.他被任命为河东太守是受到荀彧的推荐,从他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前的经历,并不能看出他“政
治才能出众,且深受曹操信任”。
13. (1)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固、范先表面以请求封地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
(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外”“请邑”“通谋”各 1 分)
(2)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即将授予您纳言的职位。
(译出大意 1 分,关键词“定”“其”“间”各 1 分)
14. 韩遂、马超叛变时,弘农郡、冯翊郡很多县邑都起兵响应他们。河东郡虽同敌境相连,百姓却没有二心。曹操
征伐汉中,调遣河东郡的五千民夫担任运输工作,这些人都自我勉励不能辜负太守,始终没有一个人逃跑。(3 分)
【参考译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县人。幼年父母双亡,继母虐待他,他却因为孝顺闻名。二十岁时在郡中担任功曹,又
署理郑县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杜畿亲自到监狱,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都一一审判发落,虽然不是都判处得
很妥当,郡中的人已经对他这样年轻却有主见感到惊奇。曹操让杜畿担任司空司直,又升任护羌校尉,让他持节领
受西郡太守的职务。曹操已经平定了河北,高干在并州起兵反叛。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固、范
先表面以请求封地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曹操对荀彧说:“关西的那些将领依仗险要的地形和骑兵,要是去
征剿他们,一定会引起叛乱。张晟侵犯崤山、渑水之间,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心他们为害太
深。河东郡依山绕河,是当今天下的战略要地。请您为我推荐像萧何、寇恂那样的人去镇守河东。”荀彧说:“杜
畿就是那样的人才。”于是曹操追授杜畿担任河东太守。卫固等人派了几千人马截断去陕津的路,杜畿到了那儿不
能渡过黄河。荀彧对杜畿说:“应该需要大军来征讨。”杜畿说:“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不是都想作乱。现在如
果大军把他们逼急了,想做好事也没有带头的,一定会因为惧怕而听从卫固。卫固等人专擅权势,必然要拼死作战。
我们讨伐他如果不能取胜,四周的邻郡就会响应他,天下的变乱就不能平息了;如果我们讨伐他们胜利了,这也是
摧残全郡的百姓。”于是杜畿一个人坐着车直接去,出乎卫固的意料。卫固为人计谋很多,但缺乏决断。杜畿在郡
城呆了一个月,用计牵制住了卫固。恰逢张白骑攻打东垣,高干的叛军进入濩泽、上党一带各县杀死县官,弘农郡
扣押了郡守,卫固等人秘密调兵还没有到。杜畿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城坚守。赶上朝廷的大军前来征剿,
高干、张晟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抓获斩首,卫固等人的余党都被杜畿赦免了,让他们恢复过去的产业。这时候全国
的郡县都残破不全,河东郡是最先平定的,而且损失也少。杜畿治理这个郡,推崇宽松惠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
息。郡中下属各县,推举出孝子、贞妇、顺孙,杜畿都免除他们家的徭役,并随时去慰问勉励他们。渐渐地开始督
促百姓养牛和牝马,下饲养到猪、狗、鸡,都有具体的章程制度。在冬天装备戎装,讲习武艺,又开设学宫,杜畿
亲自拿着儒家的经典讲授,郡中风气因此而变化。韩遂、马超叛变的时候,弘农郡、冯翊郡很多县邑都起兵来响应
他们。河东郡虽然同敌境相连,百姓却没有二心。曹操征伐汉中,调遣河东郡的五千民夫担任运输工作,这些人都
自我勉励:“人总免不了一死,可不能辜负了我们太守。”始终没有一个人逃跑,杜畿就是这样得人心。魏国建立
以后,让杜畿担任尚书。事情定下来以后,朝廷又下令说:“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那样
的功劳,即将授予您纳言的职位。但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的地方,占据那里就足以能控制全
国,所以还要麻烦您去那里坐镇。”杜畿在河东十六年,他的治理总是全国最好的。
15. B 解析:B.“产生了消沉归隐之意”错,诗人是反问在忧国之时怎还能有归隐之心。
16. ①首联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颔联表达了诗人忧国忘家与归隐田园的矛盾心情。③“直以文章供润色”
表达了对自己只能写写文章而不能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④尾联表达对忧国报国的坚定信念。(每点 2 分,答出三
点即可)
17. (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2 分)
(2)辟邪说 难壬人(2 分)
(3)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2 分)
18. D 解析: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语境用来修饰“力
量”,应用“源源不断”。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丝丝入扣: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
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语境用来形容《长征组歌》
中很多的战斗生活场面,应用“环环相扣”。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语境指对
“长征历史”的知晓,应用“一无所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深得人心:
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语境修饰的是“一些红歌”,表达的是对红歌的了解与喜爱,应用“深入人心”。
19. C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主客体不当,应将“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改为“《红梅
赞》之于红岩精神”;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对话”后加“的桥梁”,使之与“架设”搭配;三是介词使用不当,
“对于”应为“对”。
20. A 解析:前一句将红歌与其他歌曲对比,强调红歌高于其他歌曲之处,后一句先否定唱红歌是“简单的文
娱活动”,再肯定唱红歌是“在跟历史对话”,因此,选填的内容要能体现出递进关系,排除 C、D 两项。“个体
的小悲欢”与“大大书写了历史”形式不工整,排除 B 项。
21. ①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②不需要特别处理 ③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每处 2 分)
22. ①对孩子关注要有度;②引导孩子正常面对生活;③家长要避免自己出现焦虑问题。(答出一句给 1分,答出
两句给 3 分,答出三句给 5 分)
23. 写作指导:不幸而凄惨的颜回拥有“孔颜之乐”、生活潦倒的庄子成为真正的“至人、神人、圣人”是值得我
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题目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
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
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
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综合
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
观点。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阐述在“困境”前提下,如何冲淡现实的
不幸以实现内心的幸福,可涉及“理想”“信念”“精神修养”等,要注意引述材料,行文体现思辨性,建立完整
的思维链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