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案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
2.训练学生掌握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3.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抽象等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关键是把握均值定理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一)概念回顾:
1.给定两个正数a,b,数称为a, b的算术平均数﹔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多个正数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的定义。
2.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 = b时,等号成立。
3.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设计意图】
使学生所学知识重现,逐步建构,让知识系统化。
(二)探索交流:
学生交流教材P76“探索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如果a, b,c都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 =b= c时,等号成立。
2.如果,n个正数,那么,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
回顾均值不等式,类比学习,学会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活动1:
例题:
(1)已知矩形的面积为100,则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矩形的周长最短?最短周长是多少?
(2)已知矩形的周长为36,则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1.完成后,与同伴交流研究;
2.得出相应结论:
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常数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常数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设计意图】
这是均值不等式重要应用之一,用一道常规题目,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和交流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x ∈ (-1,3),求y =(1+x)(3一x)的最大值,以及y取得最大值时x的值。
解:当x ∈(一1,3)时,-1 0,3-x >0.(均正)
由均值不等式可得,(定值)
从而(1+x)(3一x)≤4,即y ≤4.当且仅当1+x = 3一x,即x = 1时,等号成立﹒(等号)
从而当x = 1时,y取得最大值4.
【注】请注意黑体字的说明; 另,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一道典型问题,让学生掌握使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规范方法; 同时,引出该题另外做法(即使用二次函数求最值),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知识间的互通。
例②已知a,b是实数,求证:a2+b2≥ 2ab。并说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该题结论:
该题结论也是经常要用的.可以看出,均值不等式与该题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去掉了a,b是正数的条件,联系在于均值不等式可以看成该题结论的一种特殊情况。
【设计意图】引出与均值不等式相关的其他不等式,拓展其应用。
例3已知a, b ∈R,求证:
(1) (a+b)2≥ 4ab;
(2)2(a2+b2)≥(a+ b)2
【设计意图】强化例2的应用,同时又不是一般性,回归作差法的应用。
三、归纳总结:
1.三个及以上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
2.均值不等式(又称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之求最值的方法
3.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要求(六字真言)
四、课堂练习:
教材P76 练习A 3;练习B 1、4.可以让学生板书。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应用均值不等式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
1.基础作业:教材P77,习题2-2 A 7、8;B 5、9、11、12。
2.能力作业:教材P77,习题2-2 C 1、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