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堂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2 23: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作业
选择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开始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
A.减租减息
B.将逃亡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C.耕者有其田
D.打击地主,限制中农、富农
2.“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政策开始出现在(  )
A.1937年       B.1940年
C.1947年 D.1949年
3.土地改革主要在哪一地区实行(  )
A.国民党统治区 B.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疆地区
4.右图文件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 )
A.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5.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刘伯承大规模攻袭皖、鄂东和豫南,是一件令人大感忧虑之事。”他所指的是 ( )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千里挺进大别山
6.三大战役中同时进行的两个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与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
7.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 ( )
A.台湾 B.香港
C.东北地区 D.澳门
8.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______的序幕(  )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
9.(牡丹江中考)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下列哪一城市的解放体现这一“上策”(  )
A.沈阳解放 B.徐州解放
C.北平解放 D.南京解放
11.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锦州解放 B.徐州解放
C.南京解放 D.北平解放
1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
①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②实行耕者有其田 ③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消灭地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彭德怀 B.陈毅、粟裕
C.刘伯承、邓小平 D.贺龙、林彪
14.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毛泽东经常不顾疲劳,彻夜不眠地工作。周恩来感叹道:“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这里“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是指(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5.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不包括(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台儿庄战役
16.在制定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时,毛泽东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在战役实施中,“封闭蒋军”的关键行动是(  )
A.攻占锦州 B.围困长春
C.解放沈阳 D.夺取天津
17.“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  )
A.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18.《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北平 B.南京
C.沈阳 D.天津
19.内战烽火燃起时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时间是(  )
A.1947年夏 B.1948年11月
C.1949年1月 D.1949年4月
20.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国土地法》
2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军事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军发动战略大决战
22.“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中“打到外线去”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是(  )
A.东北解放军 B.晋冀鲁豫解放军
C.中原解放军 D.华北解放军
23.在东北指挥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是(  )
A.邓小平 B.聂荣臻
C.刘伯承 D.林彪
24.哪两支部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共同指挥下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  )
A.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
B.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D.东北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25.毛泽东在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  )
A.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挺进大别山
C.转战陕北
D.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26.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材料中转折”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是何时开始的?是由谁指挥的?
材料中的“二十年”是指哪个时间段?“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年以来?
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胜了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
两则材料反映的战役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分析这次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9、阅读下列三首诗歌,回答问题。

辽西大地好金秋,打狗关门万炮吼。
活捉匪首范汉杰,关键一仗取锦州。
乘胜追击廖兵团,十万重兵败野丘。
困守长春举白旗,辽沈战役奏凯歌。


大胜辽沈转折点,战役淮海史空前。
中间突破碾庄圩,伯韬亡命兵团歼。
再打黄维双堆集,精锐主力化灰烟。
陈官庄战威风显,兵败山倒下九泉。

平津战役长蛇斩,先攻两头莫怠慢。
攻占天津堵海口,西边夺取新保安。
又谈又打灵活用,指挥高超不一般。
三种功能交助用,稳操胜券只等闲。
( 1 )三首诗歌分别对解放军三大战役中的战术做了精彩的描述。你能概括一下,这三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分别是什么吗
( 2 )请列举在上述三大战役中扬威杀敌的部队。
( 3 )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5CCBAD 6-10BACAC 11-15CACCD 16-20ACDDB 21-26CBDCAC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
从1927年到1947年。1840年。
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元,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善战等。
29、(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2)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平津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