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礼》规定了王乘的五种车:玉路……用于祭祀;金路……用于会宾客、封赐同姓;象路……用于上朝、封赐异姓;革路……用于封赐守卫四方的诸侯;木路……用于封赐九州外的蕃国。这反映了周代国家礼制( )
A.贯穿了君权神授理念 B.仪式程序极其繁琐
C.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D.历史影响较为深远
2.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从发掘的成果来看,遗址的各类器具均在大中型墓内,尤其在大型墓中出现了成套的漆木器、陶器。这表明( )
A.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 B.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
C.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 D.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
3.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 )
A.确立君主集权 B.强化祭祀活动
C.构建政治认同 D.统一全国文字
4.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
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以下对人类社会的分期依据生产关系标准的是( )
A.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B.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和蒸汽时代 D.电气时代和信息化时代
6.《左传》记载:“王(东周桓王)取邬、刘、葛、邗(地名)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缔、樊、隰廊、横茅、向、盟、州、陉、陵、怀(地名)。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这表明当时( )
A.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B.郑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C.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7.西周周恭王三年,一个叫矩伯的人为觐见天子,向裘卫先后索取了价值八十朋(贝的单位)和二十期的礼物,作为交换,矩伯分两次付给了裘卫十三田(1300亩)的土地。据此可知,当时( )
A.贝只是专供贵族使用 B.作为货币的贝价值大
C.分封制度已开始瓦解 D.土地买卖现象很普遍
8.商鞅变法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 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 整。秦汉的上述举措( )
A.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
C.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
9.春秋时期,在今安徽舒城及其周围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群舒”。这些小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以下各项对其理解有误的是( )
A.其出现与西周初年周武王实行的分封制有关
B.群舒诸国陆续灭于楚、徐等诸侯国
C.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从《春秋》或《左传》中我们会找到有关群舒历史的记录
10.春秋时期北方的铜镜传至楚国,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铜镜后来居上,传播广远,甚至在阿尔泰山西麓的古代遗址中发现了堪称标准的楚式四山镜。材料表明( )
A.华夏观念认同 B.青铜冶炼发达 C.文化相互交流 D.丝绸之路贯通
11.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 C.强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
12.秦汉时设朝议制度,遇军国大事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 )
A.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13.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 )
A.暴政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C.背离祖制破坏统一大业 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14.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大一统”主要表现为(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B.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
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
15.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16.《汉书·魏相传》载,跑相升迁为扬州刺史,“考案那国守相,多所贬退";《汉书·何武传》载,何武作扬州刺史,二千石官吏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这表明汉代刺史的设置( )
A.有助于维护地方吏治清明 B.建立了系统完善监察体系
C.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实现了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17.汉哀帝时,丞相孔光和大司农何武等人提出:“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此举旨在( )
A.确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借助法令限制土地兼并
C.垄断贸易市场商品交易 D.防止豪强士族侵吞土地
18.“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继承与发展了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材料表明“古丝绸之路”( )
A.是汉武帝进攻匈奴的南北通道 B.是唐朝时期连接日本的海上通道
C.是为运输丝绸而开通的专用通道 D.是沟通中西贸易交流的大通道
19.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 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
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20.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故周王序得其道,千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其观点实质上是( )
A.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制 B.主张以道治国,反对以法治国
C.认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D.认为君主制是秦亡的根源
二、材料分析题
21.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叫 per,表示per便画栋房子。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摘编自《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及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87年,吴起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阎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摘編自冯海龙《吴起:一代名将戍边关变法改革求清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起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吴起变法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世的分封,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战略交通要道上,周人封国最多最密。晋(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封国)、鲁(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尚的封国)都在这条交通线上。在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使其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此外,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
材料二 从制度建设而言,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秦汉以后,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郡(州、府)数量太多,为方便管理,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并被后世沿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分封对象,并概括分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甲骨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周礼》对王乘的五种车的适用场景作出明确规定,即祭祀、会客、上朝、封赐等各项政治活动,这表明周代国家礼制规范了等级秩序,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理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周礼仪式程序,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周礼对于后世王朝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可得出遗址中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从发掘的成果可以看出陶寺的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而且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是在西周时期,时间表述上有误,排除B项;根据考古挖掘成果和考古学家的推断,比陶寺遗址晚些时候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到目前为止“实证了”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中“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信息得出,周天子借分封诸侯,传播文字,传达天意,构建政治认同,以巩固其“天下共主”地位,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集权,排除A项;题干信息强调文字的作用,并非祭祀活动,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统一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可得出地方诸侯权力较大,而周天子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衰微,排除A项;材料与神权无关,排除B项;当时是贵族政治时代,官僚政治并没有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占主导地位,二者的分期标准是生产关系,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工具,分期标准是生产力,排除B项;铁器时代工具多为铁器,蒸汽时代使用蒸汽机,分期标准是生产力,排除C项;电气时代使用电力,信息化时代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分期标准是生产力,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桓王取得郑国的土地,而给了郑国人原属苏忿生的土地。“己弗能有而以与人”,君子因而知道周桓王会失去郑国,这表明周王室对土地的控制力下降,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可知,周天子并未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周恭王三年,为觐见天子,矩伯以大量的土地与裘卫换取价值八十朋(贝的单位)和二十期的礼物。据此可知,当时作为货币的贝价值很大,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贝只是专供贵族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度,且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分封制度已开始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但无法体现土地买卖现象很普遍,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中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民间组织反抗力量,有利于社会安定,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结合材料所给时间春秋时期及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因此,封建经济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这些小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与西周初年周武王实行的分封制有关,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在今安徽舒城及其周围的小国陆续灭于楚、徐等诸侯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春秋》记述了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发生的事件,《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因此,从《春秋》或《左传》中我们会找到有关群舒历史的记录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铜镜传到楚国和楚国的铜镜生产从无到有,后来居上,传播到阿尔泰山一带等,表明了当时的文化相互交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华夏观念认同,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青铜冶炼发达,排除B项;丝绸之路直到西汉时期才开辟,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些秦简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都与地方管理有关,由此可知秦朝强化了地方管理,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仅仅涉及赋税负担,排除A项;法律制度的严酷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无从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政大事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利于皇帝听取不同意见,做到集思广益,D项正确;“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说明不是由群臣决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体制,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平衡与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知贾谊认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而秦国在统一全国之后,统治思想和政策都没有做出改变,这是秦亡的原因,故由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秦朝的暴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正是秦朝延续之前的思想和制度,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而秦朝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秦朝实现了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的制度转变,即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之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大一统”在制度层面的内容,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属于其影响,而且涉及的是经济,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朝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不是强调其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多所贬退”“州中清平”等,可知汉代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郡国高官监察,促使政府重视高级官员的个人才能德行。这有助于改善地方官场风气,维护地方吏治清明,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刺史监察地方高级官员的相关职能,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系统完善,排除B项;材料重在表明刺史的设置起到改善地方吏治的作用,未涉及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刺史与地方官员存在分权制衡的运行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由材料“......皆无得过三十顷。……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可知丞相孔光和大司农何武等人提出的建议限制了对土地的占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借助法令限制土地兼并,B项正确;确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市场商品交易,排除C项;材料不止提到豪强士族,还提到了贾人等,因此,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可得出“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沟通中西贸易交流的大通道,D项正确;它并不是汉武帝进攻匈奴的南北通道,排除A项;唐朝连接日本的不是丝绸之路,排除B项;“古丝绸之路”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而开辟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汉初受经济残破影响,和亲匈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D项正确;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与“(汉武帝)采取盐铁官营 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等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认为秦朝统治时间短暂的原因在于没有和西周一样“置公卿、大夫、士”,导致君臣离心,言路壅蔽,其观点实质上是在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制,A项正确;反对以法治国与“饰法设刑而天下治”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宗法制的积极作用,其评论的核心是秦朝而非西周的统治,排除C项;贾谊肯定“周王序得其道”,并不反对实行君主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1.(1)①用途:宗教、商业、文学。
②价值: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③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①构成:表音符号、表意符号、限定符号。
②代表:那尔迈调色板
(3)①地位:甲骨文己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
②作用:汉字书法的三个要素、汉字的“六书”原则都受甲骨文的影响。
③差异:甲骨文记载内容较单一,以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为主:泥简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
【详解】(1)用途:根据材料“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可知,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是宗教、商业、文学。价值:根据材料“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构成:根据材料“埃及的古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一个观念,用一幅图画来代表。例如房屋,埃及人叫 per,表示per便画栋房子。有些观念,因为太抽象画不出,于是便只有会意。会意所采用的符号,有的是基于习惯,有的是基于少数人的创造,多数人的跟从。由会意所形成的文字,叫会意文字。埃及属于会意文字的,例如,以狮子的前半部表示“权威”,以黄蜂表示‘忠诚’等。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有些无法以图画表示的观念,凑巧和某些用图画表示的声音相似,于是遂有假借”可知,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构成包括表音符号、表意符号、限定符号。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文物的代表是那尔迈调色板。
(3)地位:根据材料“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可知,甲骨文己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作用:根据材料“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汉字的‘六书’(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可知,汉字书法的三个要素、汉字的“六书”原则都受甲骨文的影响。差异:根据材料“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可知,甲骨文记载内容较单一,以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为主;泥简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
22.(1)原因:诸侯混战,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百家争鸣,法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楚王意图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昊起的个人才能。
(2)意义:增强了楚国的实力;整顿了社会风气;有利于楚国官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楚国的封建化。
对商鞅变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代变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详解】(1)原因: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公元前387年,可知这一时期政治上:诸侯混战,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经济上: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思想上:百家争鸣,法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现实原因:楚王意图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个人原因:昊起的个人才能。
(2)意义:结合材料“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可分析出增强了楚国的实力;结合材料“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可分析出整顿了社会风气;结合材料“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可分析出有利于楚国官僚政治的发展;结合材料“吴起推行变法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可分析出对商鞅变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楚国的封建化、为后代变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23.(1)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特点:姬姓贵族分封居多;分封的贵族色彩浓厚;分封的地域特点是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多分布于战略要地。
(2)特点:从君主领取一定的俸禄;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或有任期限定)。趋势:地方行政区数量不断地增多;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减小。
【详解】(1)对象:根据材料一中“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使其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此外,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可知,分封对象主要是姬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周人封国最多最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姬姓贵族分封居多;根据“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可知,分封的贵族色彩浓厚;根据“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世的分封,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战略交通要道上,周人封国最多最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地域特点是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多分布于战略要地。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郡县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君主领取一定的俸禄;根据“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可知,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根据“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可知,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或有任期限定)。趋势:根据材料二中“郡(州、府)数量太多,为方便管理,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可知,地方行政区数量不断地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还包括,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减小。
24.(1)史料类型:《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二层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重要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高,文献史料因受时代、作者主观意图和资料来源等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要加以甄别。
【详解】(1)史料类型: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根据材料二中“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可知,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是,二层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类史料可知,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重要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高,文献史料因受时代、作者主观意图和资料来源等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要加以甄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