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章 科学入门 易错点与重难点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1章 科学入门 易错点与重难点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3 21:00: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易错点与重难点
易错点一、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使用注意点
a.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b.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c.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
烧杯常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或用于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等;烧杯上通常有刻度,但不精确,不能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药匙用于取少量固体药品。
典例1:(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请根据实验用途,选择相应的仪器(用序号)。
(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___________;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___________。
【答案】③ ② ④
【解析】(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酒精灯,故填:③;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试管,故填:②;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石棉网,故填:④。
变式1:(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下列仪器中,作为热源用来加热的是___________;用于观察较小物体的是___________;用作少量物质反应容器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及对应的仪器名称)
【答案】②、酒精灯 ⑤、放大镜 ①、试管
【解析】作为热源用来加热的是酒精灯,故选②酒精灯;
用于观察较小物体的是放大镜,故选⑤放大镜;
用作少量物质反应容器的是试管,故选①试管。
变式2:(2021·浙江诸暨市七年级期中)选择仪器下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需要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
(3)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____ ;
【答案】f e c和f
【解析】a铁架台;b长颈漏斗;c量筒;d试管;e烧杯;f胶头滴管;g酒精灯。
(1)胶头滴管能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即f。
(2)需要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烧杯,即e;
(3)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需要用c量筒和f胶头滴管。
变式3:(2021·浙江仙居县七年级阶段练习)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现有下列仪器可供选择,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2)用于量取液体药品但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答案】A C F H
【解析】(1)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即图A。
(2)用于量取液体药品但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玻璃仪器是烧杯,即图C。
(3)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的玻璃仪器是集气瓶,即图F。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仪器是胶头滴管,即图H。
易错点二、体温计与温度计的使用区别与注意点
典例1:(2022七上·滨江期末)如图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C,寒暑表的读数为   "C。 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与寒暑表的不同之处是   (写出1条)。
【答案】36.8;-12;液体热胀冷缩;量程不同
【解析】(1)(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4)从结构和使用方法上比较二者的不同。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左边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则示数为36.8℃;右边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因为刻度值向下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12℃,
(2)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不同:①量程不同,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寒暑表的量程为-20℃~50℃;
②分度值不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
③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而寒暑表则没有。
变式1:(2022·浙江丽水·七年级期末)小刘出于好奇,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示数降为0℃ B.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8℃
C.体温计的示数降到最小值35℃左右 D.因温度低于35℃,无法读数
【答案】B
【解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所以,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远远低于38℃,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能降低,所以还是38℃,故B正确。
变式2:(2022·浙江宁波市七年级期末)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果
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
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刻度尺受热而膨胀后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偏小,故A错误;
B.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测量的沸水温度偏小,故B错误;
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示数不变,故C错误;
D.用累积法测量纸张厚度时,没用力压紧,纸的厚度偏大,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故选D。
变式3:(2020七上·杭州期中)秋冬交季,流感高峰时期,医务室校医每天为同学进行体温监测。
(1)校医正确使用体温计,测得小金体温如图所示,为________℃,后两位同学未甩此体温计直接测量,小林为38.6℃,小丽也为38.6℃,由此可知小林与小丽中一定发高烧,需要及时治疗的是________。
(2)小爱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她的想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体温计能准确到0.1℃ B.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主要目的为美观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答案】(1)36.6;小林 (2)A,C
【解析】弄清体温计的分度值,根据水银柱的位置读出示数。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不能自己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要么上升,要么不变,据此判断。
(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根据图片可知,小金的体温为36.6℃。因为38.6℃大于36.6℃,所以测量体温计的示数上升,那么测量小林的体温是准确的;在测量小丽的体温时,示数仍然为38.6℃,即没有上升,那么小丽的体温可能低于38.6℃,也可能等于38.6℃,即需要及时治疗的是小林。
(2)A.体温计上1℃之间分为10个刻度,那么能准确到0.1℃,故A正确;
B.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相当于放大镜,可以将水银柱放大,便于读数,故B错误;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故C正确;
D.冰水的温度为100℃,远远高于体温计的最大测量值,故D错误。
易错点三、长度测量的估读
典例1:(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1)上图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其中木块长度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_厘米;
(2)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_℃,图乙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_℃。
【答案】AC 2.18 -28 37.8
【解析】(1)AC.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零刻度线与物体左侧对齐,方法正确,故AC符合题意。
BD.木块没有与有刻度的一边靠近,方法错误,故BD不符合题意。
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木块的长度为2.18cm,C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木块的长度是2.2cm,木块长度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值为2.18cm。
(2)图甲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刻度从上向下逐渐变大,示数在0℃以下,温度计的示数是-28℃。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7.8℃。
变式1:(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小宁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的长度,该金属片的长度是(  )
A.2.80 B.2.8cm C.8.30cm D.2.80cm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金属片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故选D。
变式2:(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各项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测量值应取(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
【答案】C
【解析】实验数据中8.64cm与其它数据差距较大,为错误数据,应舍掉,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变式3:(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题图表示测定金属丝直径的办法,请据图回答:
(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___________mm;
(2)细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____厘米;(保留两位小数)
(3)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匝,则测量结果将偏_____________。
【答案】25.0 0.17 小
【解析】(1)[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金属丝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00cm,右端对应的刻度值为7.50cm,金属丝的总长度是7.50cm-5.00cm=2.50cm=25.0mm
(2)金属丝的圈数是15,金属丝的直径为
(3)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匝,匝数变多,金属丝的总长度不变,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小。
重难点四、利用比例计算温度
典例1:(2022七下·杭州开学考)晓利选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
(1)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制成的.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 (选填序号).
(3)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它测得沸水温度是95 C;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15 C,现用它来测某液体温度,读数是29 C,该液体的真正温度是________ C
【答案】(1)热胀冷缩 (2)② (3)17.5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1)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水银的质量不变。液面升高时,水银的体积增大,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水银的密度减小,故选②。
(3)当显示温度为29℃时,根据得到: ; 解得:t=17.5℃。
变式1:(2021七上·滨江期中)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则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30℃ B.32℃ C.37°C D.27℃
【答案】A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和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二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
当温度计的显示温度为32℃时,根据得到: ; 解得:t=30℃。
变式2:(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6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B (如图乙)
(1)此温度计是根据______原理制成的。
(2)读出刻度尺所测AB段长度为______厘米。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______℃。
【答案】气体的热胀冷缩 2.4 18.8
【解析】(1)[1]根据题意知道,这是个气体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2)[2]由图乙知道,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分度值是0.1cm,即1mm,测量是从3.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5.40cm,所以,AB的长度为5.40cm-3.00cm=2.40cm
(3)[3]由图乙知道,10℃与60℃之间有24小格,每小格表示温度为
由于AC间有9个小格,所以,C处显示温度为
变式3:(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S1、S2 (S1>S2) 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C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 。
(2)分析比较序号1和4 (2和5或3和6)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1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_°C。
【答案】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温度有关 在温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大 30
【解析】(1)[1]在序号1、2、3中,细管的横截面积相等,当温度升高时,液柱的高度也增大,则小科基于的假设是: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温度有关。
(2)[2]序号1和4中,温度相同而细管的横截面积不同,4中横截面积小而液柱高度大,那么得到结论:在温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大。
(3)[3]比较序号1、2、3可知,温度每升高20℃,那么液柱高度增大9cm-5cm=4cm
即液柱高度的增大量与温度的增大量成正比。
设此时的水温为t,得到解得t=30℃
重难点五、体积测量与误差
典例1:(2022七上·余杭期中)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这块碎石的体积是________。
(3)实验后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答案】(1)乙 (2)20cm3 (3)A,B,C
【解析】(1)在甲方法中,将石块从量筒中拿出时,会带出一部分水,那么计算出的体积就是石块和带出水的体积之和,从而使测量结果偏大;
(2)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3)对各个选项中的情形进行分析,确定测量结果的变化方向即可。
【解答】(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我将选择方法甲。
(2)碎石的体积为:V=40ml-20ml=20ml=20cm3;
(3)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会使水的体积V1偏大;如果其余读数正确,那么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会使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偏小;那么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B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会使总体积V2偏小;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会使总体积V2偏大;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变式1:(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答案】B
【解析】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俯视读数偏大,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9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6mL。故选B。
变式2:(2021七上·天台期末)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绳子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盒的体积是1 cm3
B.没有步骤A和C也能测出塑料盒体积
C.根据C和D可以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答案】C
【解析】步骤C中,量筒的示数54毫升=V水+V金属;步骤D中,量筒的示数60毫升=V水+V金属+V塑料盒。二者相减得到,塑料盒的体积V塑料盒=60毫升-54毫升=6毫升=6cm3,故A、B错误,C正确;
只要塑料盒完全浸没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深度最测量结果没用影响,故D错误。
变式3:(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蜡块体积的测量,小明想出了如图的测量方法。
A. B.C. D. E.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一枚铁钉用绳系好;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D.将蜡块固定在铁钉附近;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综合以上步骤即可求出蜡块的体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E三个步骤中都有体积的测量,就测量蜡块体积来讲,其中不必要的是_______。
(2)根据信息可得蜡块的体积为_______。
(3)A步骤中“适量”是指_______。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改进的措施有(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
【答案】A 23cm3 能浸没带有绳子的蜡块和铁钉且实验过程中水的凹液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 选用更细的绳子(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解析】步骤中有关体积的三个数据: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可读出水的体积V1=24mL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可读出铁钉和水的体积V2=26mL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可读出铁钉、蜡块和水的总体积V3=49mL
(1)若要测量蜡块体积,单测水的体积即步骤A是不必要的。
(2)蜡块的体积为V蜡块=V3-V2=49mL-26mL=23mL=23cm3
(3)A步骤“适量”是指能浸没带有绳子蜡块和铁钉且实验过程中水的凹液面不超过量筒最大刻度。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选用更细的绳子(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1.(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小金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3.45厘米、3.46厘米、3.44厘米、3.47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4厘米 B.3.45厘米 C.3.455厘米 D.3.46厘米
【答案】D
【解析】该物体的长度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022·浙江· 七年级期末)中考百日倒计时日历本共有100页(50张),某同学用刻度尺进行了四次测量,量出这本日历本厚度为2.00厘米、3.95厘米、1.95厘米、2.05厘米,则每张日历纸厚度约为(  )
A.0.05厘米 B.0.04厘米 C.0.03厘米 D.0.02厘米
【答案】B
【解析】由厚度的数值可知,3.95厘米与其他数值相差较大,故是错误的数据,则这本日历的厚度为则每张日历纸的厚度约为故选B。
3.(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绳子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盒的体积是1cm3 B.没有步骤A和C也能测出塑料盒体积
C.根据C和D可以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答案】C
【解析】ABC.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金属环浸没在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1=54mL,再用金属环和塑料盒一块浸没水中,读出总体积V2=60mL,则塑料盒的体积V=V2-V1=60mL-54mL=6mL=6cm3
据此分析,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只需要C和D两个步骤,故C正确,AB错误;
D.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环和塑料盒的总体积和金属环的体积之差,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故D错误。故选C
4.(2022七上·台州期末)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要测量体温。用体温计测得小柯的体温为 37.3℃后,忘记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妍和小丽的体温,如果小妍和小丽的实际体温为 37.1℃和 38.4℃, 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37.3℃和 37.4℃ B.37.1℃和 38.4℃ C.37.1℃和 37.3℃ D.37.3℃和 38.4℃
【答案】D
【解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不能依靠重力流回液泡。当温度增大时,水银柱会上升,此时示数是准确的;当温度等于或低于现在的示数时,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
小妍的实际体温37.1℃<37.3℃,因此水银柱不会下降,仍然显示37.3℃;小丽的体温38.4℃>37.3℃,因此水银柱会上升,显示38.4℃,故D正确,而A、B、C错误。
5.(2020七上·嵊州期中)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4 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24 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17 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60℃ B.65℃ C.50℃ D.40℃
【答案】B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那么水银柱的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成正比。设物体的实际温度为t,水银柱的长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当水银柱的长度L=17cm时,根据公式得到: ; 解得:t=65℃。
6.(2022·浙江· 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_________。
【答案】液体的热胀冷缩 37.6℃
【解析】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每一个小格代表0.1℃,示数是37.6℃。
7.(2022·浙江·缙云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七年级期末)在测量实验中,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同学分别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如图甲所示,较准确的测得木块长度的同学所得的值是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格所提供的数据,在南极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______温度计;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57℃
【答案】2.20 -3 酒精
【解析】(1)[1]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2cm对齐,估读为2.2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2.20cm;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所以是错误的。
(2)[2]图乙中,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说明温度低于0℃,示数为-3℃。
[3]由于酒精的凝固点比较低,所以当南极的气温达到-88.3℃时,酒精仍不会凝固,所以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南极的温度。
8.(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有一支温度计,刻度线均匀但刻度不准。在标准大气压下,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5℃,此时水银柱长5cm;用它测量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115℃,此时水银柱长为25cm。
(1)如果实际气温为50℃,水银柱长为___________cm;
(2)当外界实际温度为___________℃时,温度计的示数就是实际温度。
【答案】15 25
【解析】(1)水银柱5cm时温度是0℃,25cm时的温度是100℃,1℃水银柱的长度为
如果实际气温为50℃,水银柱上升50×0.2cm=10cm,水银柱长为5cm+10cm=15cm
(2)[2]设外界的实际温度为t时,对应的温度为t,由题意知 t=25℃
9.(2022·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七年级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刻度尺测得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___。
(2)小科要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___(用相关字母表示)。
【答案】5.20cm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7.20cm对齐,所以铅笔长度为L=7.20cm-2.00cm=5.20cm
(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
10.(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如题图所示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处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__________℃,再把瓶浸在沸水中,待稳定后,在液柱处作好标记B,然后把装置放在室内,液柱稳定在C点,用刻度尺测得AB为25cm。BC为18cm,则此时室温为____________℃;
(2)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对该温度计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
【答案】0 28 见解析
【解析】(1)[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0℃。
[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在液柱处作好标记B,AB间的距离是25cm,则1cm液柱表示的温度
BC为18cm,AC长度为25cm-18cm=7cm
此时室温为7cm×4℃/cm=28℃
(2)[3]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用容积更大的瓶子,或者可以换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气体。
11.(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冬春季节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儿童易感染,学校易聚集暴发。流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畏寒、乏力、头痛、全身酸痛,常有咽痛、鼻塞、流涕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热时,一般采用体温计给患者测量体温,体温计利用_____原理制成。
(2)以下是小虎同学在给班上其他同学测体温时的场景:在未甩的情况下,测得甲同学体温为37.5℃,意识到错误后,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5℃,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则小虎测得的三位同学的体温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
(3)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但分布均匀,将此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若将该温度计放在室温为30℃的室内,则该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
【答案】液体热胀冷缩 乙和丙 29
【解析】(1)[1] 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2]在未甩的情况下,侧甲同学的体温为37.5,如果体温低于这个读数,那么温度计显示的还是37.5,测得的体温错误;如果体温高于温度计上显示的数据,则测得的体温正确;
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5,一乙同学的体温一定正确;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高于乙同学的体温,再此基础上继续热涨至38.5,所以乙和丙同学一定正确;
(3)[3]实际变化1对应该温度计的变化为:=,
则当室温为30时,×30=27,27+2=29。
12.(2020七上·杭州月考)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该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4)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如图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________ (填“a”“b”或“c”)。
【答案】(1)乙
(2)20cm3
(3)A、B、C
(4)c
【解析】(1)在甲同学的方法中,需要将石块取出,它肯定会带出部分水,因此测定的体积就是石块和带出水的总体积,肯定会偏大;
(2)石块的体积V=V2-V1;
(3)对各个选项中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即可;
(4)根据“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1)甲同学的方法会带出部分水,使测量结果偏大,因此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选择乙同学的方法。
(2)根据图1可知,石块的体积V=V2-V1=40cm3-20cm3=20cm3;
(3)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V1肯定偏大。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会偏小,会故A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V2偏小。根据公式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B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会使示数V2偏小,根据公式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那么测出的体积就是石块和绳子的体积之和,肯定会偏大,故D不合题意。
那么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ABC。
(4)“排水法”测气体体积原理:通入的气体对水产生压强,水在气体压强的作用下流入量筒。当水静止不流动时,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气体的体积。那么气体应该从短导管进入集气瓶,而水从长导管流入量筒,故选C。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易错点与重难点
易错点一、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使用注意点
a.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b.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c.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
烧杯常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或用于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等;烧杯上通常有刻度,但不精确,不能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药匙用于取少量固体药品。
典例1:(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请根据实验用途,选择相应的仪器(用序号)。
(1)用作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少量液体反应需用___________;
(3)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是___________。
变式1:(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下列仪器中,作为热源用来加热的是___________;用于观察较小物体的是___________;用作少量物质反应容器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及对应的仪器名称)
变式2:(2021·浙江诸暨市七年级期中)选择仪器下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需要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
(3)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____ ;
变式3:(2021·浙江仙居县七年级阶段练习)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现有下列仪器可供选择,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且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2)用于量取液体药品但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3)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4)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__。
易错点二、体温计与温度计的使用区别与注意点
典例1:(2022七上·滨江期末)如图为体温计和寒暑表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   °C,寒暑表的读数为   "C。 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体温计与寒暑表的不同之处是   (写出1条)。
变式1:(2022·浙江丽水·七年级期末)小刘出于好奇,将示数为38℃的体温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测量温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示数降为0℃ B.体温计的示数仍为38℃
C.体温计的示数降到最小值35℃左右 D.因温度低于35℃,无法读数
变式2:(2022·浙江宁波市七年级期末)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果
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
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
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
A.A B.B C.C D.D
变式3:(2020七上·杭州期中)秋冬交季,流感高峰时期,医务室校医每天为同学进行体温监测。
(1)校医正确使用体温计,测得小金体温如图所示,为________℃,后两位同学未甩此体温计直接测量,小林为38.6℃,小丽也为38.6℃,由此可知小林与小丽中一定发高烧,需要及时治疗的是________。
(2)小爱在测量体温后仔细观察该体温计的结构,她的想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体温计能准确到0.1℃ B.体温计形状接近三棱柱形,主要目的为美观
C.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冰水的温度
易错点三、长度测量的估读
典例1:(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1)上图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其中木块长度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_厘米;
(2)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_℃,图乙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_℃。
变式1:(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小宁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的长度,该金属片的长度是(  )
A.2.80 B.2.8cm C.8.30cm D.2.80cm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金属片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故选D。
变式2:(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各项测量值分别为:8.42cm、8.43cm、8.42cm、8.44cm、8.64cm则这个物体测量值应取(  )
A.8.47cm B.8.428cm C.8.43cm D.8.4275cm
变式3:(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题图表示测定金属丝直径的办法,请据图回答:
(1)图中紧密排绕的细金属丝的总长度___________mm;
(2)细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____厘米;(保留两位小数)
(3)若在数匝数时多数了2匝,则测量结果将偏_____________。
重难点四、利用比例计算温度
典例1:(2022七下·杭州开学考)晓利选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
(1)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制成的.
(2)当把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液面慢慢升高.此时温度计内水银的:①体积,②质量,③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 (选填序号).
(3)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它测得沸水温度是95 C;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15 C,现用它来测某液体温度,读数是29 C,该液体的真正温度是________ C
变式1:(2021七上·滨江期中)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则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30℃ B.32℃ C.37°C D.27℃
变式2:(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小明尝试自制一支温度计(如图甲)。烧瓶中装有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小明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60℃的水中,依次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为A和B (如图乙)
(1)此温度计是根据______原理制成的。
(2)读出刻度尺所测AB段长度为______厘米。
(3)利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刚好移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______℃。
变式3:(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S1、S2 (S1>S2) 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C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 。
(2)分析比较序号1和4 (2和5或3和6)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1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_°C。
重难点五、体积测量与误差
典例1:(2022七上·余杭期中)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这块碎石的体积是________。
(3)实验后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变式1:(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变式2:(2021七上·天台期末)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绳子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盒的体积是1 cm3
B.没有步骤A和C也能测出塑料盒体积
C.根据C和D可以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变式3:(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蜡块体积的测量,小明想出了如图的测量方法。
A. B.C. D. E.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一枚铁钉用绳系好;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D.将蜡块固定在铁钉附近;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综合以上步骤即可求出蜡块的体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E三个步骤中都有体积的测量,就测量蜡块体积来讲,其中不必要的是_______。
(2)根据信息可得蜡块的体积为_______。
(3)A步骤中“适量”是指_______。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改进的措施有(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
1.(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小金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3.45厘米、3.46厘米、3.44厘米、3.47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3.44厘米 B.3.45厘米 C.3.455厘米 D.3.46厘米
2.(2022·浙江· 七年级期末)中考百日倒计时日历本共有100页(50张),某同学用刻度尺进行了四次测量,量出这本日历本厚度为2.00厘米、3.95厘米、1.95厘米、2.05厘米,则每张日历纸厚度约为(  )
A.0.05厘米 B.0.04厘米 C.0.03厘米 D.0.02厘米
3.(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塑料盒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某同学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绳子体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盒的体积是1cm3 B.没有步骤A和C也能测出塑料盒体积
C.根据C和D可以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塑料盒浸没深度的大小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4.(2022七上·台州期末)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要测量体温。用体温计测得小柯的体温为 37.3℃后,忘记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妍和小丽的体温,如果小妍和小丽的实际体温为 37.1℃和 38.4℃, 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37.3℃和 37.4℃ B.37.1℃和 38.4℃ C.37.1℃和 37.3℃ D.37.3℃和 38.4℃
5.(2020七上·嵊州期中)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4 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24 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17 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60℃ B.65℃ C.50℃ D.40℃
6.(2022·浙江· 七年级期末)下图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_________。
7.(2022·浙江缙云县七年级期末)在测量实验中,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同学分别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如图甲所示,较准确的测得木块长度的同学所得的值是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表格所提供的数据,在南极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______温度计;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07℃ 78℃
水银 -39℃ 357℃
8.(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有一支温度计,刻度线均匀但刻度不准。在标准大气压下,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5℃,此时水银柱长5cm;用它测量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115℃,此时水银柱长为25cm。
(1)如果实际气温为50℃,水银柱长为___________cm;
(2)当外界实际温度为___________℃时,温度计的示数就是实际温度。
9.(2022·浙江·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七年级期末)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科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请回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利用刻度尺测得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___。
(2)小科要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___(用相关字母表示)。
10.(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如题图所示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处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在标准大气压下,先把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液柱稳定在A,此处标注__________℃,再把瓶浸在沸水中,待稳定后,在液柱处作好标记B,然后把装置放在室内,液柱稳定在C点,用刻度尺测得AB为25cm。BC为18cm,则此时室温为____________℃;
(2)若要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对该温度计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
11.(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冬春季节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儿童易感染,学校易聚集暴发。流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畏寒、乏力、头痛、全身酸痛,常有咽痛、鼻塞、流涕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发热时,一般采用体温计给患者测量体温,体温计利用_____原理制成。
(2)以下是小虎同学在给班上其他同学测体温时的场景:在未甩的情况下,测得甲同学体温为37.5℃,意识到错误后,将温度计中液柱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再测得乙同学体温也为37.5℃,然后又不注意直接测得丙同学体温38.5℃。则小虎测得的三位同学的体温中一定正确的是_____。
(3)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但分布均匀,将此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2℃。若将该温度计放在室温为30℃的室内,则该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
12.(2020七上·杭州月考)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该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4)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如图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________ (填“a”“b”或“c”)。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