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语 文
中国小说欣赏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单 元 概 述
〔目标导航〕
1.了解革命战争小说的全貌和特点。
2.了解此类题材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
3.了解《红旗谱》作为农民革命史诗的特点。
4.了解《红高粱》的叙事手法。
5.通过课后“思考”部分,进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内容概说〕
20世纪,对中国来说,可以说是革命与战争的年代。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创作局面,代表作有反映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题材的梁斌的《红旗谱》。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作家,以审视与回顾历史的视角,重新挖掘革命战争题材,呈现与以前革命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特点,代表作有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是梁斌的《朱老巩护钟》和莫言的《罗汉大爷》,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
《朱老巩护钟》选自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第一节。锁井镇农民朱老巩,为保护公产和地主冯老兰进行斗争,不让冯老兰砸钟,失败后郁郁而终。小说生动地展示了冀中农民自发反抗地主压迫的壮丽图景,塑造了一个勇敢果断、疾恶如仇的农民英雄形象。
《罗汉大爷》选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课文一开头,用倒叙的方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引出读者期待中的英雄罗汉大爷。通过对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过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但为了自己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讴歌了他粗野不羁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反抗的精神。
〔赏析指导〕
本单元阅读鉴赏的重点是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小说的结构。由于两篇课文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因此鉴赏前要先对作家、作品进行初步的了解,了解原著的主要故事情节、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者的创作思想。
1.分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蕴含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两篇课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反映的主题不一样。《红旗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涌出的以革命和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物,打动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小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小说。作者致力于从战争中挖掘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2.欣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
要正确把握小说的描写技巧及其重要作用,重点应了解、熟悉人物描写技巧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方法。这其中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把握这些内容、方法,才能较好地欣赏人物的描写技巧,分析好人物形象,更全面综合地理解小说。
3.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结构是作者剪裁生活和组织篇章的总框架,要详细分析,实际掌握,则应着重了解叙述的时间顺序、空间变换、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故事线索的明暗安排,以及叙述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有关知识。一般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构成,可以此为依据划分层次。但如果有运用倒叙(如《祝福》)、插叙(如《故乡》)或省略某部分情节等特殊情况,则要注意。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要注意这样两点:(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体现,分析情节结构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2)分析情节结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结构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理解、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第十七课 朱老巩护钟
1
课前预习
2
进入课堂
3
提能作业
课 前 预 习
1.走近作者
梁斌,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从1932年开始创作,抗日战争时期写了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中篇小说《父亲》《千里堤》和《抗日之家》等几个剧本。这些创作实践为他后来的长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经验。1953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1963年出版了《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战寇图》完稿于“文革”前。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2.开阔视野
《红旗谱》内容评介
《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的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
小说《红旗谱》描写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冀中农民反抗地主压迫并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锁井镇农民朱老巩,为保护公产和地主冯老兰进行斗争,失败后郁郁而终。他的儿子朱老忠被迫离开家乡去东北谋生,三十年后才回到家乡,这时冯老兰仍然独霸一方,并和官府相勾结,采取各种手段剥削农民。农民朱老明倾家荡产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仍以失败告终。此时北伐革命正在南方如火如荼地展开,严志和的儿子严运涛离家出走参加了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同时也离开了和自己青梅竹马的春兰。运涛的弟弟江涛在镇上认识了共产党的基层干部贾老师,通过学习打开了自己的视野,决心通过党的领导把农民组织起来,改变农民的命运。
加入共产党后,江涛在贾老师的帮助下,团结朱老忠等具有斗争精神和正义感的农民,发起了反抗冯老兰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并获得了胜利。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一触即发,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此时已经考入保定第二师范的江涛,和爱国学生们一起发动抗日宣传活动,却遭到当地政府和军警的镇压。保定二师被强行解散,江涛和同学们在封锁下坚守学校,最后他们在朱老忠等人的帮助下冲出学校,决定回到农村组织抗日武装,迎接新的火热的斗争。
斗争是小说的一条主线。对朱老忠、严志和以及江涛这些农民来说,斗争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斗争是和主人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旗谱》最大的成就,就在于用活生生的现实内容,而不是从抽象的教条和概念出发,展示了农民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它比任何历史和政治的教科书都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梁斌(1914—1996)的亲身经历,他曾是20世纪30年代保定二师学潮的亲历者,后来又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因此他对革命的理解是最朴素实在的,同时也是最深刻的。
朱老忠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第一个比较成功的农民英雄形象。《红旗谱》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造了富有民族气魄、民族风格的真正民族化的艺术。小说描写的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率二十八家“对簿公堂”、反割头税斗争等一系列生活事件,反映的是中国北方农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独特的斗争图景。小说描绘的风俗画、风情画,如赶集市、走庙会、过除夕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情调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小说主要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常用的艺术方法,多用故事情节,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在结构上,运用多事件串联的结构方式,即一个序幕,两个主峰,几个生活事件串联一线,既使故事主干突出,又相对独立,层次分明。在语言运用上,《红旗谱》讲究朴素生动,通俗易懂,民族化、群众化。它以北方农民的语言为基础,吸取古今文学的语言精华,融会成新鲜活泼、简明生动的语言体式,使之既有浓厚的乡土色泽,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3.名句欣赏
(1)滹沱河从太行山上流下来,像一匹烈性的马。它在峡谷里,要腾空飞蹿,到了平原上,就满地奔驰。夏秋季节涌起吓人的浪头,到了冬天,在茸厚的积雪下,汩汩细流。
点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滹沱河边长大的朱老巩又何尝不是一匹烈性的马呢?借景抒情,表现了朱老巩的脾性。
(2)①父亲听了直是气呼呼的,血充红了眼睛,跺着脚连声说:“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
②这时他眉棱一横下了决心,闪开衣裳,脱了个大光膀子。小辫子盘在头顶上,挽了个搪扭儿。叉开腿把腰一横,举起铡刀:刀光晃着人们的眼睛,张开大嘴喊:“大铜钟是四十八村的,今天谁敢捅它一手指头,这片铡刀就是他的对头!”
点评:形象的动作描写,鲜明的个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血性汉子朱老巩不畏强暴、行侠仗义、敢于斗争的品格。朱老巩手提大刀伫立钟前的造型,浓墨重彩,大气磅礴,令人肃然起敬。
(3)那天黄昏时分,朱老巩坐在河神庙台上,对着那座铜钟呆了老半天,心里暗想:“顶公款!就等于独吞,我不能叫冯兰池把四十八村的公产独吞了!”看看日头红了,落在西山上,夜暗像灰色的轻纱,从天上抛下来。
点评:“灰色的轻纱”既是描写自然环境,也是朱老巩当时灰暗心情的写照。利用环境烘托人物、烘托人物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作者的又一妙招。
(4)这场架一直打了一天,太阳平西了,四十八村的人们还在千里堤上怔着。……他们的希望破灭了,只有低下头去,唉声叹气,再不敢抬起头来了。
点评: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渐渐苏醒,最终又归于无奈。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2.解释词语
(1)讹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行索取财物。
(2)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发出叹息的声音。
(3)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4)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5)老羞成怒:因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
(6)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7)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进 入 课 堂
1.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来护钟,锁井镇的父老乡亲是如何对待这件事的?锁井镇的父老乡亲的这种表现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朱老巩准备护钟的决定一出,首先遇到的是严老祥、老祥嫂和朱全富的劝阻,在朱老巩与冯兰池进行殊死搏斗时,锁井镇的父老乡亲除了严老祥站出来相助外,其他人却置身事外,眼睁睁看着,除了偷偷落泪外,没有人施以援手。
反映了当时农民面对土豪地主的嚣张气焰只会畏缩、胆怯、甚至已经麻木于地主的剥削,这就使冯兰池这样的地主阶级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也正是他们的袖手旁观,给朱老巩与冯兰池的斗争涂上了失败的灰色。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2.仔细阅读课文,分析严老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我们从严老祥的表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
①当听到朱老巩要和土豪霸道们对抗时,严老祥显示出怯懦的、委曲求全的性格,即使认识到“砸钟”背后的阴暗实质,他仍然无法抛除已深入骨髓的软弱、自保意识。这正是他弱的一方面。
②当看到朱老巩与冯兰池做着无畏斗争,严老祥终于觉醒,勇敢地站在了朱老巩的身旁,与朱老巩并肩抗争。这是他勇的一面。
3.本文的时代背景如何?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通过人物的装扮描写,交代社会背景(“穿着蓝布长袍,青缎坎肩”“把辫子盘在帽盔上”)。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交代社会背景(朱老巩反问了一句说:“锁井镇上,大半个村子的土地都是你冯家的……”“土豪霸道们,靠着银钱土地剥削我们一辈子……”)。
(3)通过护钟斗争后的环境描写,暗示古钟被砸,宛如砸在百姓的心上,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渐渐苏醒。
上述描写交代了小说的典型环境: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冀中平原,一方面反映了土豪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揭露了土豪恶霸的自私、凶恶、剥削的本性和老一代农民的觉醒与敢于斗争的精神。
4.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举例分析。
特点 示例
语言个性化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鲜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在语言上也极具特色,人物语言富于个性,灵动鲜活,朱老巩的掷地有声,严老祥的大义凛然,冯兰池的凶恶阴险,严老尚的蛮横无赖,朱全富的善良老实,都能从人物的语言中得到展现。如朱老巩“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这句话,真可谓掷地有声,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本色
文中朱老巩极富正义感和叛逆精神。作者通过鲜明有力的动作描写,使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朱老巩二话不说,叉开巴掌,劈脖子盖脸打过去,说:‘去你娘的!’一巴掌把铜匠打了个大斤斗,滚在地上。”“叉”“劈脖子盖脸”“打”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朱老巩性格中勇敢果断的一面,一个“滚”字暗示了这一巴掌力气之大,劲道之狠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小说围绕朱老巩护钟,表现了锁井镇农民和地主恶势力的激烈斗争,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阶级斗争的延续。广大农民不断要求自由解放,反抗压迫和剥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既反映了农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也暗示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为小说主题的阐发创造了绝好的历史背景和舞台。
2.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清末民国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锁井镇。平地一声雷,丧心病狂的大地主冯兰池要砸掉四十八村防汛筑堤集资购地四十八亩的凭证古钟了!滹沱河畔的千里堤上,柳树林中,人山人海。见义勇为的朱老巩挥着明晃晃的铡刀,赤膊上阵保护古钟,严老祥也挥斧助战。朱老巩的儿子小虎子深受震撼。群情激愤,冯老兰的诡计难以得逞,他请来地主严老尚调虎离山,骗走了朱、严,砸毁了大钟。朱老巩悲愤交加,口吐鲜血,含恨离开人间。
3.这篇课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朱老巩和冯老兰之间的斗争始终是贯穿课文的线索。正是斗争本身以及斗争中人物的命运使得全文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小说一开篇的“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狠心的恶霸冯兰池,他要砸掉这古钟了!’”也恰如“平地一声雷”,以突兀之笔,把一场迫在眉睫的严峻斗争推到了村民面前,同时也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从而奠定了小说紧张激烈的基调。在这里,朱老巩并非为了一己私利挺身而出,他所维护的是全镇农民的集体利益,这就使得斗争具有了正义的性质。读者始终关注着朱老巩的成败进退,心情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不断起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节也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缩影。
4.这篇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善于在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始终把朱老巩放在和冯老兰的斗争中来刻画,通过这场斗争来体现朱老巩的豪迈勇敢和果断。如朱老巩“咱不跟他打官司,把我这罐子血倒给他!”这句话,真可谓是掷地有声。又如写朱老巩护钟时的行动:“这时他眉棱一横下了决心,闪开衣裳,脱了个大光膀子。小辫子盘在头顶上,挽了个搪扭儿。叉开腿把腰一横,举起铡刀,刀光晃着人们的眼睛。”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读者不难从中体会到朱老巩面对强敌时的沉着、冷静和果断、自信。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之所以能够如此鲜明有力,正是因为这些语言和动作都是面对紧张局势时的自然反应,或者是斗争本身的一部分。不同的反应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些人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斗争中,在斗争中思考、行动和选择,因而能给读者鲜活生动的感觉。比如朱全富这个人物,作者着墨并不多,他一开始反对朱老巩出头:“躲还躲不及,能招是惹非?哪有摁着脑袋望火炕里钻的?”而在大柳树林里,面对着朱老巩舍身护钟的危急场面,他又说:“天爷!瞎了我的眼睛吧,不要叫我看见。”他并不是一个置身事外者,短短的两句话,就把一个善良老实的农民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