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杜甫诗歌 阅读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①(其四)
杜甫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②,衰颜欲付紫金丹③。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①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草堂,避难于梓州(三台)、阆州(阆中)等地。广德二年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来信邀请诗人重返成都,诗人于阆州还成都途中作诗五首。诗题中的严郑公即严武。②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故称“黄阁老”。③紫金丹,烧炼的丹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遥想离开成都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隐含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B.颔联诗人想到亲手栽种的小松还没长高,而竹子却可能随乱而生四处蔓延的景象。
C.颈联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出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内心欢乐。
D.尾联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也暗含着对严郑公的无限感激之情。
2.颔联中“恨不”“应须”两个词语体现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4.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5.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6.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7.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己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B.在颔联中,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的景象。
C.颔联、颈联由观景引出,虽然颔联只是写景,颈联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但两联内涵上一脉相通。
D.“凭轩涕泗流”一句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
8.后两联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按照诗歌节奏可划分为六层,层层变化,宛转自如,读来有顿挫起伏之感。
B.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
C.颈联描山绘水,写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尽显峥嵘气势。
D.尾联中诗人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万语千言。
10.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出之”,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按照诗歌节奏可划分为六层,层层变化,宛转自如,读来有顿挫起伏之感。
B.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
C.颈联描山绘水,写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尽显峥嵘气势。
D.尾联中诗人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万语千言。
12.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出之”,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烧火做饭。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
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寒难御的贫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
14.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D 2.①亲善去恶。喜爱直上干云的新松,斩除随乱而生到处侵蔓的恶竹。
②担忧时局。正直挺拔的济世之才没有脱颖而出,丑陋邪恶的势力却到处生乱,杜甫对此时局深感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也暗含着对严郑公的无限感激之情”错误,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尾联没有“暗含着对严郑公的无限感激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颔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意思是恨不得让新植的松树迅速长成千尺高树,应该铲除松树周围万竿侵蔓的恶竹!
“恨不”透露的是对新松的喜爱,对新松没有长高的遗憾。“新松”象征着正直有节操的人才。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
“应须”表明对恶竹的憎恶,憎恶它乘乱而生,到处迁延蔓布,作者认为应该把它们都铲除。
“恶竹”象征当时社会的恶势力。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时局的担忧,表达对世事的爱憎。
3.D 4.①《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②《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5.D 6.“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比喻”错,以“戎马”代战争,应为借代。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乾坤日夜浮”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极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夕帆和雁正浮空”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浮”,飘浮。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船帆、大雁、湖水融为一体,一个“浮”字,把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描画进一个画面,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清幽宁静之景。
7.C 8.后两联分别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孤苦,晚境凄凉的哀叹和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虽然颔联只是写景,颈联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错误,根据尾联“戎马关山北”可见,他心中所想是国家的不安宁,由此可见颔联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颈联也绝不只是写自己孤苦无依,他的孤苦无依也是由于国家动荡所造成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无一字”“有孤舟”可见诗人的孤苦伶仃,“戎马”“关山”点出了写作本诗时的战乱背景,由此可知,诗人在战乱中感到孤苦无助,抒发了他对国家动荡不安和对国家的牵挂之情。
后一问可联系题干中提到杜甫的“诗圣”之称,作为“诗圣”的杜甫,他不仅仅只是为个人的命运而担忧,同时也为国家而悲,体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9.B 10.①首联哀伤年华如秋老去,却强颜自宽,与友尽欢;
②颔联悲叹满头短发萧疏,却强颜自嘲,请人正冠;
③颈联感伤深秋高危萧瑟,却绘景豪壮,高峻挺拔;
④尾联深忧病体难活长久,却借酒浇愁,醉看茱萸。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错。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显露出自己萧萧短发,反请人正冠。颔联反用“孟嘉落帽”典故,传神写出杜甫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情绪。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意为: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诗人哀伤年华如秋老去,却强颜自宽,与友尽欢。
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意为: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反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杜甫以孟嘉自比,悲叹满头短发萧疏,却强颜自嘲,请人正冠。
颈联,“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人只能仰视,不由人不振奋。诗人感伤深秋高危萧瑟,却绘景豪壮,高峻挺拔。
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他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这样衰老,又何能久长?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诗人深忧病体难活长久,却借酒浇愁,醉看茱萸。
11.B 12.①首联哀伤年华如秋老去,却强颜自宽,与友尽欢;
②颔联悲叹满头短发萧疏,却强颜自嘲,请人正冠;
③颈联感伤深秋高危萧瑟,却绘景豪壮,高峻挺拔;
④尾联深忧病体难活长久,却借酒浇愁,醉看茱萸。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错。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显露出自己萧萧短发,反请人正冠。颔联反用“孟嘉落帽”典故,传神写出杜甫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情绪。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意为: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诗人哀伤年华如秋老去,却强颜自宽,与友尽欢。
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意为: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这里反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杜甫以孟嘉自比,悲叹满头短发萧疏,却强颜自嘲,请人正冠。
颈联,“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人只能仰视,不由人不振奋。诗人感伤深秋高危萧瑟,却绘景豪壮,高峻挺拔。
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他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自己已这样衰老,又何能久长?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诗人深忧病体难活长久,却借酒浇愁,醉看茱萸。
13.C 14.《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诗中“风急”“落木”等意象营造苍凉意境,“天高”“万里”等意象营造壮阔意境,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之感。《空囊》语言平实,诙谐幽默。诗人以“无衣床夜寒”平实的语言叙写了贫穷的状况,以“留得一钱看”幽默诙谐之笔调侃自己沉重悲苦的心情。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颈联描写了百姓……”错误。颈联描写的是诗人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可见其孤独,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气势。
本诗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