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思想内容概括与评价:“一明三抓”悟情感、“四个要点“巧评价
一、识记知识点(诵读三遍)
(一)常见的情感类别
1怀才不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惜春、伤春或悲秋: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小结:喜怒哀乐——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等。
(二).情感载体(意象):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二、技法梳理
(一)“一明三抓”悟情感
1.明题材:先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初步推断诗歌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如当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意象: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
3.抓关键词: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附:答题步骤
步骤一: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等。
步骤二: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步骤三: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小结]1.审视题目。通过审视题目,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 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一片深情。 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
5、答题模式:这首诗描绘(展现)了……的图景/画面(或:描绘了……的景物,营造了一种……的氛围,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解一】 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问: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训练一】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一得】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下表是故人思想及情感脉络。
兼济天下 功成思想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卫国的理想
独善其身 高洁品性 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远大抱负,身处逆境、孤危,但仍有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报国无门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高洁,高雅脱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身退思想 正直,有气节(节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坚贞不屈
隐逸,闲适
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不喜世俗束缚,厌弃官场黑暗
喜 自然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欢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人生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悲 对国家 报国无门,山河沦丧,小人当道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对人民 人民遭受苦难,剥削者压榨人民
对亲人 相思不得相见
对友人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挂念、担忧
对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
对人生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仕途失意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答案
【例解一】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答案 ①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模拟训练一答案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四个要点”巧评价
1.体悟要深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附:答题步骤
步骤一: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步骤二: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结合诗(词)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例解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解二】答: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模拟训练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答案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着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