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实验题(4)【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九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实验题(4)【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24 16: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某科学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猜想②:可能是Na+;猜想③: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
2.小科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和小组内的同学仅用以下药品展开了探究活动。实验药品: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Ba(NO3)2溶液、NaCl溶液、酚酞溶液。
小科用上述物质做了下列几组实验。
【记录和解释】
组合①、②、⑤均无明显现象,其中组合__________与另外两组的实质不同。为证明该不同之处,小科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溶液。
【实验结论】
他们请教老师并讨论后知道,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__________生产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交流与反思】
根据你对物质溶解性的了解,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请写出一种在水溶液中一般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可溶性盐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某同学发现菊花的花瓣会变成浅绿色。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并不影响菊花茶的品质。后来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菊花茶时,变色的情况又不同。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
(1)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上表所示: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煮沸的井水冲泡菊花茶时,猜测花瓣变绿快慢还与水温(60℃-90℃)有关,于是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还需要表格来记录实验数据,请你帮助他设计表格。
4.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继续探究】
(1)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②另用试管取3毫升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3毫升水混合,加入等量的镁片。
(2)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解释】
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铁生锈的条件及生锈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活动,实验装置设计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将C导管接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微热甲装置,说明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好药品,打开分液漏斗,一段时间后观察:A处铁丝依然光亮,B处铁丝表面灰暗,D处铁丝依然光亮。A、B对比说明铁生锈主要与__________有关;B、D对比说明铁生锈的快慢与____________有关。
乙同学听说菜刀沾有盐水生锈更快。这种说法对吗?同学广泛查阅资料。
资料一:导电性强的溶液都可加速铁的生锈。
资料二:海上航行的轮船在与海水接触的部分镶嵌一锌块,能有效降低钢材被腐蚀的速率。
(3)根据资料推测:将上述D装置的烧杯中加入少量下列液体中的________可使铁生锈的速率加快。
a.硫酸钠溶液 b.无水乙醇 c.蔗糖溶液
6.现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BaCl2、Na2SO4、Na2CO3、NH4HCO3、KCl、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1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某纯碱样品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克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样品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克。
④从分液漏斗滴入稀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克。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克。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1)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步骤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
8.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可能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某中学兴趣小组从污水中取样想对其成分进行验证:
要证明污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写出简单的验证方案如右表。
9.去年立冬过后,我国华北地区和内蒙古遭受了一场雪灾,道路结冰,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为了快速消除道路上的积雪,交通部门使用了大量的融雪剂,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是由NaCl、CaCl2、Na2CO3和CuSO4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小红和小兰对融雪剂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对融雪剂的成分进行积极的探究。
【探究实验一】取一定量的融雪剂分装两支试管,进行如下实验,现象记录如右表所示:
【分析思考】融雪剂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二】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融雪剂的成分,小红、小兰根据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不同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等质量的NaCl固体、融雪剂、CaCl2固体分别溶于等体积的水中,并用温度计测定溶液的温度,装置如下图所示。
小红、小兰预测:若装置B中温度计的读数介于装置A、C中温度计的读数之间,则可确定融雪剂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
实际操作中,测得A、B、C三个装置中温度计的读数非常接近,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试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方面的原因即可)
10.整理实验器材时,小柯将还在反应的锌和稀硫酸的残留物,倒人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废液缸中,观察到锌粒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大大加快。对此他十分好奇:与硫酸铜溶液混合怎么会加快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查阅资料:①相互接触的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放入酸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⑦硫酸铜对锌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柯按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1)B组实验中“?”处的数据应为_____________。
(2)为了定量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的氢气所需的时间”或测量_________________,然后进行比较。
(3)请推测:与废液缸中少量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后,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_________。
(2)将Zn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HNO3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1)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某些含氮元素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猜想与分析】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张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一小块铜片投入稀HNO3中,发现Cu溶解,也出现上述Zn与稀HNO3反应的类似现象,确证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HNO3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氢氧化亚铁是白色絮状沉淀,并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氢氧化铁的红褐色沉淀。右图为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改进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到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的白色絮状沉淀。
(1)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A试管中反应开始时,打开止水夹,B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3)写出该装置中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方案,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气球胀大。
(1)小江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小南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
(3)要验证B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小江和小南在完成加热碳粉和氧化铜的试验后,得到的铜粉中含有碳粉。再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已知在A装置中盛有过氧化氢,B中放有二氧化锰;D中盛有碱石灰,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实验过程:
(2)计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用含W、m1、m2的代数式表示)。
(3)问题和讨论:实验完成后,老师指出按上述实验设计,即使C中反应完全,D中吸收完全,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果,所测得的铜的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或“偏小”)。经讨论,小江提出在B与C之间加入一个洗气瓶,则其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
15.现有A、B、C三支试管,分别盛有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钡、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每支试管中所含的物质,某同学做了下列实验,下表是有关实验的记录: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断(填写化学式)
A试管中可能有__________;B试管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C试管中一定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②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③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已经证明H2O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记录和解释】① 【实验结论】水或气体或沉淀 【交流与反思】NaNO3、KNO3
3.(1)冲泡的水的酸碱性是否会影响菊花花瓣的变色(2)
4.【实验证明】OH- 【继续探究】第①步产生的气体比第②步慢(或少)【微观解释】H+和OH-结合生成H2O
5.(1)C导管口有气泡 (2)水;氧气的浓度(3)a
6.(1)过滤(2)BaCl2、Na2SO4、Na2CO3、NH4HCO3
7.(1)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碱石灰(2)偏高(3)使管中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全部吸收 (4)106(d b)/44a
8.硝酸、硝酸钡;硫酸钠;硝酸银;有白色沉淀;氯化钠
9.CaCl2,Na2CO3和CuSO4;NaCl和CaCl2的混合物;溶剂量太多或溶质量太少
10.(1)20 (2)相同时间内,收集氢气的体积(3)硫酸铜与锌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的铜附着在锌粒表面,加快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度
11.【实验设计】(1)红色【猜想与分析】①NH3极易溶于水,且在常温下NH3不易被氧化成NO。②N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温下,N2在空气中不能氧化成NO【实验探究】3Cu+8HNO3=3Cu(NO3)2+2NO↑+4H2O
12.(1)Fe+H2SO4=FeSO4+H2↑(2)产生气泡 (3)FeSO4+2NaOH=Na2SO4+Fe(OH)2↓
13.(1)CO2+2NaOH=Na2CO3+H2;装置内气压减小(2)CO2会溶于水、与水反应也能使容器内气压降低,将A(B)中NaOH换成等量的水重新实验 (3)取少量B中液体,加入CaCl2溶液等,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发生了反应
14.(1)E中有气泡冒出 (2)1 3(m2 m1)/11W(3)偏小;浓H2SO4
15.Na2SO4;CuSO4;Na2CO3
《物质及其变化》实验探究训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