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马说》(韩愈)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文体介绍
读下面一则故事,谈谈你的体会
《战国策》卷三十,《燕二·苏代为燕说齐》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并列,称为“杜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观点影响深远。
知人论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即“长安十年”期间。韩愈从19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次皆失败,终于在25岁第四次考时得中进士。他原以为可以如愿登上仕途之路实现抱负。可是在当时想做官还需通过“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又三次参考,结果屡屡受挫,闲居长安,苦寻入仕之路。不得已之下,他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无权无势无人引荐的他,连宰相的面都没见到,就被门子挡了回去。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写作背景
伯乐(lè) 祗辱(zhǐ ) 食马者(sì) 骈死 (pián ) 槽枥(cáo lì) 以千里称(chēnɡ)也 一食(shí)或尽一粟 (sù)一石(dàn)
读准字音
辨清通假字的义
祗辱(zhǐ ) ---“祗”通“衹(只)”,只是
食马者(sì)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xiàn) ---“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yé)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样
经常
表转折
所以
辱没
凭借
世上有了伯乐, 这样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
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下,(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 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
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表顺承
这
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想
普通的
等同
怎么
代词,它
日行千里的马, 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形容词的使用用法,使┄尽
策之不以其 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
代词,它
代词,它
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表转折
代词,它的
表修饰
表示推测,恐怕
拿着
马鞭
识别、了解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了解千里马啊!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 不能使它竭尽才能, 它鸣叫 却 不 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代词,它
代词,它
能够
代词,它的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语言运用
①有“千里马”、“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其、是、之等”四种方式;
②第一种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第二三种暗称,表述委婉,不直呼其名,意在其中。
第四种代称,表意简洁含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样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6、课文如何体现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7、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托物寓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达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总领全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辱”、“死”二字,表达了作者无限痛惜之情。
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异同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 些。
写作手法
千 里 马
论点 命运 遭遇 结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里马。
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
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不知
马也。
梳理结构
《马说》(韩愈)
人 才
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伯 乐
千里马
食马者
“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说”揭示了文体,“马说” 即“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其实是人才问题。
解 题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
而伯乐不常有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助词 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 它
音节衬字,不译
代词 它
代词 它的
语气词 诘问 难道
语气词 猜测 大概、恐怕
凭借
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
表修饰
◆虚词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鞭子
动词,能够
名词,能力
知识积累
---“食”通“饲”,喂养。
---“见”通“现”,显现,表现。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一词多义
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鞭子
动词,能够
名词,能力
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通假字的义
(1) 列举我国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①周文王——姜子牙;
②齐桓公——管仲;
③刘 邦——张良;
④刘 备——诸葛亮;
⑤李世民——魏征;
⑥朱元璋——刘基。
拓展练习
(2)古代名人怀才不遇的表现。
①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终成著名文学家;
②苏秦怀才不遇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③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④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田园山水诗歌流芳百世。
(3)古代名人怀才不遇用诗句表达,成为千古名句的例子。
①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拓展练习
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
3.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大 家 谈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安排他到一个恰当好处的位置,给予他应有的权力,丰厚的报酬,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即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 ,任之以重权。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无志难成千里马
有翼敢为九天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