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小练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小练习: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22 20:46:12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1课时 天体和天体系统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属于天体的是 (  )。
A.在月球上登陆的“阿波罗”飞船
B.“吉林1号”陨石
C.在轨道上报废的人造卫星
D.撞击在木星上的彗星碎片
解析 A、B、D三项说到的物体均成为某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天体,故选C。
答案 C
北京时间2011年6月16日凌晨,发生自2000年以来历时最长的月全食,全球多个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中部等地区在6月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均可以观察到这次红色月全食。据此完成2~3题。
2.上图所示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图中体现的天体系统有 (  )。
A.河外星系、银河系 B.银河系、太阳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河外星系、总星系
3.图中所示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解析 第2题,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显示的有地月系和太阳系。第3题,图中所示最低级的天体系统应是地月系。
答案 2.C 3.A
4.光年表示 (  )。
①天体间的距离单位 ②光在天体间的运行时间 ③天体间的时间单位 ④光在真空中一年通过的距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5.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 D
二、综合题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若图1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表示巨行星的字母是______、______。
(2)图2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C3代表小行星带,则B2与图1中对应的字母是______。
(3)D4为彗星,它的公转轨道十分扁平,当其经过近日点附近时会形成长长的尾巴,彗尾的朝向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彗星的特点等。第(1)题,图中A为水星,B为金星,C为地球,D为火星,E为木星, F为土星,G为天王星,H为海王星,A、B、C、D为类地行星,E、F为巨行星,G、H为远日行星。第(2)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第(3)题,彗星由一种冰物质组成,一旦接近太阳,其彗核中的冰物质变成气体,被太阳风排斥形成背向太阳的彗尾。
答案  (1)E F (2)E (3)总是背向太阳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2课时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一、选择题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然而它也是唯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我们虽然相信宇宙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它们。据此完成1~2题。
1.在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运动方向等方面与地球极为相似的行星,称为类地行星。下列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
A.火星 B.土星
C.木星 D.天王星
2.下列关于地球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
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
C.地球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圈的形成没有影响
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解析 第1题,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第2题,D项的表述符合地球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外部条件。
答案 1.A 2.D
2011年12月5日,美国宇航局宣布,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证实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可适合居住的行星,其公转周期为290天。这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行星位于宜居带内,距地球大约600光年。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距离合适的区域。据此回答3~5题。
3.依据材料,“宜居带”适宜生命存在的因素是(  )。
A.温度 B.大气
C.水 D.公转周期
4.关于开普勒-22b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B.该行星上有充足的氧气
C.该行星可能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
D.该行星自西向东自转
5.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  )。[来源:]
A.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B.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
解析 第3题,“宜居带”指行星距离恒星合适距离的区域,也即指不远不近,保证有适宜的温度。第4题,从宜居带可知C对。第5题,特殊性是指地球有生命存在。
答案 3.A 4.C 5.D
二、综合题 [来源:.Com]
6.下图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E.________
(2)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解析 ①地球上存在大气层,是因为地球具有适宜的质量和体积,足以吸引住大气。②人类能免遭大量紫外线辐射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的缘故。③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与适当的日地距离及地球温度条件有关。④减少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是因为地球有一个巨大的磁场。
答案 (1)水星 海王星 地球 土星 (2)①-d ②-a ③-c ④-b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长沙某农户冬季利用大棚栽培草莓,取得了可喜的收成。该农户利用大棚主要改善了作物生长的 (  )。                  
A.热量条件 B.水分条件
C.土壤条件 D.光照条件
解析 温室大棚栽培主要改善的是大棚农业的热量条件。
答案 A
《科学日报》称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一份特别报告: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太阳日冕层将放射出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强磁暴。不少地方将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回答2~3题。
2.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
A.A处 B.B处
C.C处 D.A处和C处
3.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解析 第2题,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图中A表示光球层,B表示色球层,C表示日冕层。从材料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日冕层,即C对。第3题,极光是出现在高纬地区上空的现象,能看到极光的国家所处纬度较高,故选B。
答案 2.C 3.B
突然迸发的巨大火舌掀起一场夹杂着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等剧烈变化的太阳风暴。转瞬间,人们的手机信号消失、电台里的歌声被噪音替代……这一幕科幻片里常见的情景,也许会在现实中上演。据此回答4~5题。
4.发生这一现象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 (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5.太阳风暴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产生磁暴现象导致全球变暖
B.北京地区可以在夜晚看到美丽的极光
C.人们网上冲浪会受到严重影响
D.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
解析 第4题,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是由太阳耀斑爆发所形成,它位于色球层。第5题,太阳活动强烈爆发对无线电波及输电线路产生影响,不会对有线网络产生影响。
答案 4.B 5.D
二、综合题
6.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辐射能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有何规律?
(2)我国太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有何规律?
答案 (1)日变化:正午多;早晚少。[来源:]
年变化:夏半年多;冬半年少。
(2)地区分布不均匀,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自转运动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中,错误地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解析 A、B为侧视图,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则B错误;C、D为俯视图,N极为逆时针方向,S极为顺时针方向,选B。
答案 B
2.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 (  )。
A.a B. b
C.a+b D.a-b
解析 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当太阳第二次经过P地的天顶时,路程为从E1-E3,时间为a+b。
答案 C
3.相邻两天“锄禾日当午”的时间间隔是 (  )。
A.12小时 B.24小时
C.1恒星日 D.23小时56分4秒
解析 诗句提到“日当午”,即以太阳为参照物的时间间隔为一太阳日,24小时。[来源:]
答案 B
4.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  )。
A.89°S、90°W B.40°N、80°E
C.1°S、10°E D.71°N、180°E
解析 “日行八万里”即24小时内转过8万里,即4万公里,而赤道的周长约长4万千米,故可判断该地应位于赤道附近,C最吻合。
答案 C
5.哈尔滨和海口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 (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海口大于哈尔滨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哈尔滨大于海口
解析 根据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布规律,可知哈尔滨的线速度小于低纬度的海口,角速度则都为15°/小时,选C。
答案 C
二、综合题
6.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经度为________。此半球为________(南或北)半球。
(2)A、B、C三处中线速度最大的一处为________。C处的线速度约为A处线速度的________。
(3)图由C转到D需________小时,从E转到B需________小时。
解析 (1)由图可知C、E处同一经线上,A、B、D处同一经线上,B、E之间的夹角为30°,而CE为20°W,故A、B、D为10°E,根据自转方向可知为北半球。(2)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60°纬线上线速度的一半。(3)C到D处,E到B处,都转过了30°,因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小时,那么,它们各花费2小时。
答案 (1)10°E 北半球 (2)A 一半 (3)2 2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一、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解析 从极地上空俯视,南极呈顺时针方向,北极呈逆时针方向,D图的西经度递减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答案 D
2.如果用a线表示晨线,b线表示昏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 (  )。
解析 A、B图均属于极点俯视图,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图中, a线表示昏线,b线表示晨线;同理B图中,a线表示晨线,b线表示昏线;C、D图为侧视图,顺地球自转的方向,C图中,b线表示晨线;D图中,a线表示昏线。
答案 B
3.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②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④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产生昼夜现象;地球自转使昼夜交替。故选A。
答案 A
4.一国际地理奥林匹克考察小组在厄瓜多尔的赤道附近地区做了如图的实验:当将水杯下的木塞拔下,水下漏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
A.在赤道以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顺时针转动
B.在赤道以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逆时针转动
C.在赤道上,观察花朵做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运动
D.在赤道以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逆时针运动
解析 当木塞拔下,水下漏时,四周水体向中心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形成逆时针水流,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顺时针水流,赤道不偏转。
答案 D
5.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下列示意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①②表示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①符合。
答案 A
二、综合题
6.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  )。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
(2)该实验在模拟全球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偏移时存在的主要不足有哪些?
解析 甲同学在伞面内侧顺时针转动伞,乙同学从伞顶观察伞,则是逆时针转动,类似在北极上空观测,那么红墨水的流动就类似北半球由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河流,流动的轨迹应向右偏,B正确。
答案 (1)B
(2)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3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
一、选择题                   
1.西八区的中央经线是 (  )。
A.120°E B.60°W
C.120°W D.60°E
解析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C
2.下列关于地方时、区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B.相对位置偏西些的地方时要晚些
C.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要晚一天
D.区时是某一时区内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解析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故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答案 C
3.下列关于国际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
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
C.东侧时区的时间比西侧时区的时间早1小时
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
解析 日界线东侧为西十二区,西侧为东十二区,西十二区比东十二区日期晚一天。
答案 D
甲地位于(40°N,120°E),乙地位于(20°N,20°W)。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地的时间比乙地早 B.甲地位于东十二区
C.乙地位于西二区 D.甲地在乙地的东南方
5.当乙地的区时为2010年2月28日20点时,则此时甲地的区时为 (  )。
A.2月28日11点 B.2月29日5点
C.3月1日5点 D.3月1日4点[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第4题,甲地位于东八区(120°÷15=8),乙地位于西一区(20÷15°≈1……(余数为5),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甲地的时间比乙地早。故选A。第5题,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知甲地的区时比乙地早9个小时,又因2010年为平年,2月只有28天,故甲地的区时应为2010年3月1日5点。故选C。
答案 4.A 5. C
二、综合题
6.读图(圆心为极点,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90°为________经,116°为________经。
(2)若0°经线为8∶30时,116°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___,区时是________。
(3)图中90°经线的时区是________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东经度的增大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 图中90°为西经度,116°为东经度。第(2)题,根据每相差一时区相差1小时(或1°/4分钟)可算出116°E为16∶14,所属的东八区为16∶30。第(3)题,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号,故90°W为西六区。
答案 (1)西 东 (2)16∶14 16∶30 (3)西六 90°W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4课时 地球公转运动概况
一、选择题                   
读下面太阳系部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 图示中哪颗行星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 (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月球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判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从图示位置公转一周再回到原地所用时间为365日
B.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牛郎星
C.地球公转到图示位置时,速度较快
D.此时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解析 第1题,读各行星的运行轨道图,可知水星位于其椭圆轨道上的远日点。第2题,由图可知,地球位于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华北地区正值冬季,地球公转一周回归到原地所花时间约为一年,365日6时9分,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答案 1.A 2.C
下图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据图回答第3题。
3.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日期和图示日食发生的位置知,夏至6月22日应位于甲处。
答案 A
4.唐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是 (  )。
A.因设备简陋而造成的观测误差
B.精确的测算出地球公转周期
C.发现了地球自转周期
D.反映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现象
解析 材料表明的是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 D
5.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公转轨道是正圆形的
B.地球运动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到A点所需
的时间恰好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间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解析 根据太阳的位置可知,A为远日点,B为近日点,故选D。
答案 D
二、综合题
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鲜当地时间2012年12月将“光明星3号”二期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材料二 地球公转运行位置图。
(1)地球公转至B点的节气是________,日期为________前后,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__。
(2)当朝鲜“光明星3号”成功发射时,地球公转到图中的________。请在图中画出地球此时的位置。
A.A→D B.D→C
C.C→B D. B→A
(3)当地球运行到图中A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
B.此时我国的气温很高
C.此时我国春回大地
D.江淮正值“黄梅时节,家家雨”[.Com]
答案 (1)冬至日 12月22日 快 (2)C(见下图)
(3)C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5课时 黄赤交角的影响及五带的划分
一、选择题                  
读下面四幅示意图,回答1~2 题。
1.图中, 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
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C.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增加
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
解析 第1题,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约是23.5°。第2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的和总是等于90°,因此当黄赤交角变为24°后,地球上阳光直射的范围变大, 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温带的范围随之变小。地球上极昼和极夜的天数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与黄赤交角无关。
答案 1.B 2.C
3.当我们欢度元旦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  )。
A.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解析 当我们欢度元旦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选C。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4~5题。
4.假设图中β角数值变大,则(  )。
A.热带面积变大[]
B.各地全年昼夜平分[来源:]
C.寒带的范围将缩小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5.与图中α角数值相等的纬线是(  )。
A.南、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北极圈
D.日界线
解析 第4题,β角表示黄赤交角,若β角变大,则热带、寒带面积变大,故选A。第5题,α角为66.5°,与极圈的数值相等,故选C。
答案 4.A 5.C
二、综合题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图中,A表示________星,B表示________面,C表示________面。α、β二角中,________为黄赤交角,其度数是________。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基本不变。
答案 (1)地球自转方向错误。 (按逆时针方向画)
(2)北极 黄道 赤道 α 23.5°
(3)相等
(4)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轨道面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                   
1.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井底,该地位于 (  )。
A.20°N B.赤道上
C.北回归线上 D.南回归线上
答案 C
2.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  )。
A.热带 B.南、北温带
C.南、北寒带 D.南、北回归线附近
解析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答案 C
3.元旦这一天,下列各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  )。
A.北京 B.上海
C.厦门 D.海口
解析 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四地中,海口的位置最靠南,白昼最长。
答案 D
4.北京市在下列日期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
A.5月1日 B.9月1日
C.11月1日 D.2月1日
解析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5月1日,太阳直射点最靠近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处四个日期中最大。
答案 A
5. 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比南方宽,理由是 (  )。
A.北方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
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短
C.南方气候潮湿
D.北方平原多
解析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越宽。北方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故北方楼间距理论上应比南方宽。
答案 A
二、综合题[来源:]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阳光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是________,图中E点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图中AB是________(晨、昏)线。
(2)这一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北半球为______(节气)。
(3)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C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5)请将A、D、B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至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回归线(23.5°N) 120°W 90° 晨
(2)6 22 夏至 (3)昼长夜短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4) 12 (5)DAB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选择题                   
1.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  )。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实验室分析
答案 B
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答案 D
3.莫霍面是 (  )。
A.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B.地幔和地核的界面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面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面
答案 A
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的顶部。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选C。
答案 C
5.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岩石 B.大气
C.水体 D.生物
解析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D
二、综合题
6.读地壳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来源:]
(1)A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等,它一般仅分布在______。B层称为______层,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该层的大陆部分较______,它是一个______的圈层。
(2)界面M为______,它的平均深度为______km。
(3)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源:]
解析 地壳分布特点是: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即上层为比重较小的硅铝层,下层为比重较大的硅镁层,大洋地壳一般硅铝层缺失。
答案 (1)硅 铝 大陆 硅镁 硅 镁 厚 完整(或连续) (2)莫霍面 17 (3)地壳厚度不均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