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青藏地区的乡村和城市多分布在 ( )。 []
A.铁路和公路沿线经济发达地区
B.山麓和湖畔水草较为丰美的地区
C.海拔比较低的河谷两岸
D.盆地边缘或有水源灌溉的绿洲上
解析 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地区,聚落多沿热量较充足的河谷两岸分布。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3.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修建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解析 第2题,南方地区为适应降水量大的气候选择修建坡状屋顶,以利于雨季排水。第3题,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地形,在不能避开的陡坡,选择“之”字形以降低坡度,较低等级的道路应尽可能连接较多的居民点,以便于居民出行。
答案 2.C 3.A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右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4~5题。
4.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5.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 第4题,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因此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平原地形是其修建的理想场所。第5题,在平原地区,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因此为少占耕地,在平原地区,建筑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
答案 4.A 5.B
二、综合题
6.读右图,完成下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解析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得到两地的地形特点,再结合地质、气候条件分析灾害的影响。
答案 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 ,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 ( )。
A.地质时期 B.历史时期
C.近代 D.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
2.从距今10 000年到距今2 000年,全球气温约升高了 ( )。
A.0.4℃ B.0.2℃
C.2.0℃ D.0.6℃
3.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解析 第1题,图中时间尺度是距今10 000年,属于人类历史时期。第2题,从图中两个年份的气温坐标差得出。第3题,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一个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答案 1.B 2.C 3.D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
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
5.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
A.澳大利亚 B.西亚
C.北非 D.中亚
解析 第4题,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的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第5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北非粮食减产,图例显示,西亚增产幅度大于中亚。
答案 4.B 5. B
二、综合题[21世纪教育网]
6.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分析下列问题。
(1)该时期内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_。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对人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案 (1)上升趋势 (2)1998年
(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4)有利影响;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高纬度地区变暖;降水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冬季取暖能源消耗减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
不利影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平原、岛屿和城市;造成全球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加大自然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剧了自然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某些物种灭绝;影响农业生产格局;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物质和能量
B.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由自然资源组成的
C.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D.除矿产资源外,其他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
解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既可直接获得,也可间接取得。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不合理也会转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答案 C
恒定性资源是指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又被称为“非耗竭性资源”或“无限资源”。回答2~3题。
2.下列能源不属于恒定性资源的是 ( )。
A.太阳能、风能 B.光能、风能
C.天然气、矿物能 D.水能、地热能
3.非耗竭性资源可分为三种: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和不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能和光能属于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
B.森林和水资源属于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
C.气候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属于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
D.土地属于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但不会因为使用而增加和减少
解析 第2题,天然气、矿物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的,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其绝对数量和质量有明显地减少和下降现象,是不可再生资源,属于耗竭性资源。第3题,土地属于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会使之出现耗竭现象。
答案 2.C 3.D
下图表示人类各文化发展阶段的人均日能源消耗情况(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文化发展阶段都主要消耗一种能源
D.人均能源消耗的增长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5.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大部分属于 ( )。
①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③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④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第4题,考查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第5题,考查能源的分类。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大部分是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这些都是历史时期生物储存的太阳能。
答案 4.D 5.B
二、综合题
6.分析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社会阶段,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类自然资源是 ( )。
A.气候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古巴比伦王国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毁掉了水草丰美的家园。这说明 ( )。
①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会使生态环境发生难以逆转的变化 ②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③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④人类无法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工业社会阶段,__________资源和能源对__________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到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变化?
解析 题目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作用强度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农业社会阶段一直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度不断减弱。第(1)题,土地资源是农业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第(2)题,人地关系应以协调统一为根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科学合理,应始终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第(3)题,矿产资源和能源是工业社会发展阶段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第(4)题,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减弱。
答案 (1)C (2)C (3)矿产 资源
(4)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各种后天性资源地位迅速上升,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地理事象,完成1~3题。
①中新网2012年4月1日电 2月中旬至3月下旬,四川甘孜石渠县融雪性洪涝灾害已致1 200余人受灾。
②中新网2012年4月4日电 今年2月以来,重庆降水量同比偏少6成,因无有效降雨,当地云阳、綦江、丰都等16个区县出现旱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青藏高原无人区发生5.6级地震。
④2012年3月22日,辽宁省辽阳灯塔市大黄二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7人被困、1人受伤。
1.四个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按照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这两起自然灾害属于________灾害 ( )。
A.气象 B.生物
C.地质 D.水文
3.这些自然灾害 ( )。
①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 ②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④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几乎没有间接损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无人区的地震,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危害,煤矿瓦斯爆炸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灾害。第2题,洪灾和干旱属于气象灾害。第3题,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自然灾害也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答案 1.A 2.A 3.C
下图为“我国湖北荆江某河段的河道分布与变化情况”。据此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图示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不利于排水,该流域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某些年份降雨量大,易致灾。第5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道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属于生态措施,不合题意。
答案 4.A 5.B
二、综合题
6.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 (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
A.洪涝 B.风暴潮
C.干旱 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
(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图(四)中,在地区Ⅰ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生频率较大;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填字母)
(2)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填字母)
解析 第(1)题,从图(一)(二)中可以看出中国洪涝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由图(一)、(二)、(三)可看出地区Ⅰ内干旱、洪涝、台风的发生频率较大。地区Ⅱ属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由于地质活动、降水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在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则发生在大气圈中,洪涝、风暴潮是水圈变化造成的灾害。
答案 (1)A C A C F C D E
(2)DE CF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