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共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3 08: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水体类型:大气水
陆地水:地表水(河水、湖水、冰川水、 沼泽水、生物水)和地下水
海洋水
水循环:
植物蒸腾
-2-
一、 河流的补给及河流的特征
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P86页活动
-4-
P87页、P88页活动
活动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东西长约1 000 千米,南北宽数千米至100 多千米,平均海拔1 000~1 500 米。因位于黄河以西,南北有山脉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多沙漠、戈壁,绿洲农牧业较为发达。兰新铁路经过境内,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及中亚、西亚的要道。
答:河流较少且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山谷地区,多为内流河。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流量大,为夏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 读图4-6,描述河流的分布状况,分析其主要补给类型、径流量年变化特征。
活动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东西长约1 000 千米,南北宽数千米至100 多千米,平均海拔1 000~1 500 米。因位于黄河以西,南北有山脉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多沙漠、戈壁,绿洲农牧业较为发达。兰新铁路经过境内,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及中亚、西亚的要道。
答: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雨水对河流补给少。西部地区山地较高,存在山地冰川,夏季温度急剧升高,冰川大量融化,形成汛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为什么我国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活动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东西长约1 000 千米,南北宽数千米至100 多千米,平均海拔1 000~1 500 米。因位于黄河以西,南北有山脉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多沙漠、戈壁,绿洲农牧业较为发达。兰新铁路经过境内,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及中亚、西亚的要道。
答:相同点: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与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都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点: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春初时节,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形成春汛;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在夏季,气温急剧升高,冰川大量融化,河流形成夏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3.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与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异同?为什么?
活动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东西长约1 000 千米,南北宽数千米至100 多千米,平均海拔1 000~1 500 米。因位于黄河以西,南北有山脉夹峙,故名。河西走廊多沙漠、戈壁,绿洲农牧业较为发达。兰新铁路经过境内,自古就是通往新疆及中亚、西亚的要道。
答:主要发生在夏季。若夏季(7、8月份)岀现较强的高温天气过程,高空0 C层高度迅速抬升,高山积雪或冰川快速融化,形成河流洪水。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4.冰川融水性洪灾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自然灾害之一,通常其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10-
丰水期
枯水期
洞庭湖


结论:湖泊(水库)对河流下游有削峰补枯的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更加平稳。
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湖泊水补给
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
洞庭湖
P89页、P90页活动
活动
答:鄱阳湖汛期为夏季,枯水期在冬季。夏季鄱阳湖水源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大气降水和长江水,此时鄱阳湖湖面大,水流从长江流入鄱阳湖。冬季鄱阳湖水源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地下水,此时鄱阳湖湖面小,水流从鄱阳湖流向长江。
读图4-7 至图4-10,完成相关任务。
1. 鄱阳湖汛期、枯水期各在什么季节?分析不同季节鄱阳湖水源补给情况,以及湖面大小与水流特征。
活动
答: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曲线会比现在变化幅度大。
读图4-7 至图4-10,完成相关任务。
2.倘若鄱阳湖不存在,鄱阳湖湖口以下长江江段的径流量曲线与现在相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活动
答:湖泊规模越大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越明显。位于河流上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小(主要起补给作用),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较大。
读图4-7 至图4-10,完成相关任务。
3.归纳湖泊规模、所在位置(河流上、中、下游和入海口附近)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的影响。
活动
答:端午节前后,我国东部雨带移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汨罗江流域同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多,汨罗江的水位往往会暴涨,形成“端午水”。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1. 端午节前后,汨罗江的水位往往会暴涨,当地称之为“端午水”。结合我国雨带移动规律,分析汨罗江“端午水”现象的成因。
汨罗江流经湘东北,长250 千米,向西注入洞庭湖。相传战国时楚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忧愤国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殉国。汨罗江由此声名远播,这条河流也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汨罗江上中游及大部分支流穿行于山区,水文变化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活动
答:汨罗江上中游及大部分支流穿行于山区,受山区地下水补给影响河流不会断流。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2. 汨罗江流域在雨季结束后,常出现夏旱、秋旱或夏秋连旱天气,但河流不会断流。从河流补给角度对此种现象进行解释。
汨罗江流经湘东北,长250 千米,向西注入洞庭湖。相传战国时楚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忧愤国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殉国。汨罗江由此声名远播,这条河流也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汨罗江上中游及大部分支流穿行于山区,水文变化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
考点拓展
河流汛期汇总
1、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2、夏汛: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
3、冬汛:大气降水(地中海气候),具体河流: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波河
内流河几乎冬季断流: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无融水补给。
4、径流曲线和缓:地下水补给、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库或湖泊调节作用。
-19-
2.判断某河流(某河段)的补给类型
(1)依据河流水文特征判断:
(a)河流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b)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20-
(c)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2)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③我国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气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④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⑤济南地区的小清河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2-
【常考图形】
3、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方法
-23-
(1)识别图中横纵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注意过程曲线弯曲变化的时段、峰值的流量。如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甲河流量与降雨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甲河水量丰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4-
4、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补给)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5-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6-
补充河流特征【思维模型】
关于河流特征问题的答题思路: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
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
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27-
(1)河流的水文特征回答模板。
-28-
(2)河流的水系特征回答模板。
A
B
D
B
D
-40-
例3: 喀什河与伊犁河汇合点至霍尔果斯是新疆伊犁河干流北山区,海拔为3 500~4 300米。下图中甲水文站位于北山区中东部,乙水文站位于北山区中西部。下图示意两水文站气温、降水量、径流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1-
考点一
考点二
(1)甲水文站春季和夏季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气温、降水 B.降水、降水
C.气温、气温 D.降水、气温
(2)据图判断(  )
A.甲站位于乙站的上游
B.甲站以上河段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C.甲、乙两站降水均集中在夏季
D.乙站以上河段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
解析
C
A
解析
关闭
第(1)题,据图分析,甲水文站春季和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都较高。此处位于伊犁河,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多,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所以春季积雪融化的原因是气温升高;夏季气温高,高山冰川融水量大,径流较大。故C项正确。第(2)题,对比甲、乙两站气温,甲站各月气温大多低于乙站,说明甲站海拔高,位于上游,A项正确;甲站春、夏径流较大,其补给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为高山冰川融水,B项错误;甲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站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C项错误;乙站径流量春季占比最高,其主要补给为季节性积雪融水,D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A
-43-
例4:(2016·全国Ⅲ卷)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答案
解析
B
解析
关闭
第5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被破坏导致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弱,植被、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雨季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流速加快,致使河流径流量增大;旱季时因植被、土壤涵蓄的水源大为减少,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减少,因此河流的径流量年内波动变大。
答案
解析
关闭
B
-45-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
解析
C
D
解析
关闭
第6题,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②错,③④对。植被恢复,蒸发(腾)作用增强,空气湿度增加,但不一定在当地的小区域内形成更多的降水,①错。第7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河流补给减少,径流总量减少(地下径流增多且有一部分不会汇入河流,从而导致径流总量减少),排除A、B两项。图示岩层向乙河一侧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甲河径流量减少,C项错,D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6.C 7.D
-47-
(2016·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第8~9题。
8.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9.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D
B
-48-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故选D项;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B项错误;从1951年到2010年,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C项错误。第9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导致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B项正确,A、C两项错误;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D项错误。
-49-
6.(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50-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  个月。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51-
答案:(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解析:第(1)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注意表格中的数据为“累计旅客发送量”。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前四个月累计旅客发送量为0,说明河流结冰不能通航;10月到12月的累计旅客发送量没有变化,可以判断11月、12月两个月河流结冰不能通航。因此河流结冰期约为6个月。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等特征,从水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