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短歌行)
导语设计
身处动乱时代,壮志未酬、抱负不得施展的文人常常会感叹人生的短暂,他们有的便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有的甚至归隐田园山林,消极避世。但是世上还有不惮于客观现实的真的猛士的存在。他们珍惜岁月,发奋努力,拓展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试看,身处动乱时代的曹操是怎样奋发图强、拓展人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作《短歌行》。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
2.背景简介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这首《短歌行》。
信息筛选
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分析鉴赏
l.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合作探究
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历史上的曹操能文善武,文章风格清俊,简约严明。诗歌方面,既吸收了民歌的营养.又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擅长四言诗。《短歌行》虽有感慨时光易逝、去日苦多的消极。但全诗洋溢的更多是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时代主旋律。
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第二课时(归园田居 其一)
情景导入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诗的语言上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以致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感受他独特的魅力的同时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故事导入
公元405年,陶渊明来到江西彭泽当县令。适时,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祖父、父亲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字词解析
少:指少年时代。
适:适应,迎合。
俗:世俗。
韵:气质,情致。
性本爱丘山:天性原本热爱山林田园(生活)。性,天性、本性。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的种种束缚。
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时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初仕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池中的鱼。
故渊:鱼原来生活的水潭。
守拙归园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这里是谦虚的说法。
暖暖: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世俗的繁杂琐事。
虚室:静室。
余闲:余暇,空闲。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信息筛选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合作探究
一、“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探讨“从哪里返回”这个问题。
(l)“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探讨“为什么要返回”这个问题。
(1)那么,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2)哪一句是点题句?
(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3.探讨“回到哪里去”这个问题。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能力提升
请学生自由阅读全文,按照顺序解读全诗内容。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规律总结
学生讨论并归纳写景的特点。
明确:①诗中的景物普通:草屋、榆柳、鸡鸣、狗吠等。②层次分明:诗中的景有远景有近景,有动景有静景,有图有声。③色彩淡雅、冷色为背景,缀以暖色。
学生讨论并总结诗人是采用何种手法表达感情的。
明确:①叙事抒情,②写景抒情,③言志抒情。
分析鉴赏
分析鉴赏本诗的写作特点。
一、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是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涵了强烈的感彩。
四、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他鄙弃官场,厌恶功名有高洁的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作业设计
1.背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
2.阅读《归园田居(其三)》,并尝试翻译鉴赏。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