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明白作者提出论点的意图。
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设计意图:领会本文论述逻辑的严密性,品析议论文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参考答案: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本文所述观点,以使学生能更深地领悟文意,并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积累。
参考答案:[示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共27张PPT)
19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导入新课
哲学家的对话
罗素:“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
穆尔:“维特根斯坦。”
罗素:“为什么?”
穆尔:“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
维特根斯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猜: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个人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资料链接
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20-1077),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他以唯物主义理性观阐明义理,有力地抨击了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文体常识
证明
或
补充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喻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
三要素
学习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难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重点)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难点)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动手标记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
提示: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课文朗读
字词疏通
凶险 视察 轻信 虚妄( )
盲从( )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不攻自破
程颐( ) 譬如( ) 腐草为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zhé
mò
zhì
yí
pì
yínɡ
duò
shú
rú
wànɡ
mánɡ
sú
注意不要误写成“荧”
词语连线
察看,审察。
不攻自破
腐草化为萤火虫。
腐草为萤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流俗
视察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间是何关系?
做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递进关系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次(1、2):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论证分论点1
第二层次(3~5):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论证分论点2
第三层次(6):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读文本
一、学习第一、二段
1.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 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其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②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
③举例说明。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别人的传说。
因果
(1)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举例论证法
一、学习第三、四段
(2)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①指出怀疑精神的必要性。
②用“三皇五帝”的事例说明。
③用“腐草为萤”的事例说明。
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举例论证
四、理解第五段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
“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正反对比: “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理解第六段
1.第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2.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3.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第(12)句从正面论述,第(13)句从反面论述。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六、明确论据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 (3)听说“腐草为萤”;(4)戴震善问;
(5)笛卡尔的哲学。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
①“学者先要会疑问。”——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体会文章语言的严密、准确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合作探究
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意,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2.事理分析透辟周密。
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4.语言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文章结构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拓展延伸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示例: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做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