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23 10:37:33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箭头④代表的含义(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B.②
C.③ D.④
地膜覆盖是一种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抑制杂草生长,减轻虫害等作用。读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图1)及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完成4~5题。
图1
图2
4.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霜冻的出现最可能与图2中的哪个箭头的变化密切相关(  )
A.①大  B.②小 C.③大  D.④小
5.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太阳辐射
B.减弱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C.增强了大气削弱作用
D.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经研究发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会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下图示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设定来自太阳的辐射是100%。据此完成6~7题。
6.在示意图中,能够反映太阳辐射是地面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吸收 B.地面反射
C.总反射 D.云吸收
7.与晴天相比,受大气削弱作用影响阴雨天(  )
①地面温度低  ②地面温度高 ③近地面气温低
④近地面气温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主要成因是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近地面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该现象出现时,下列各图当中,与绿洲上空气温变化情况相符的是(  )
9.该现象的存在,会使绿洲地区(  )
A.热量交换变缓 B.空气对流增强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
新疆采用黑、白(透明)条带地膜覆盖法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透明塑料薄膜,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和葡萄品质。
图2
(1)新疆繁殖山葡萄使用塑料膜保温的原理是减弱了图2中的________散失(填序号);黑色塑料膜保温作用差的原因是削弱了图2中的________(填序号),所以垄侧铺黑色塑料膜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
A.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湿度
B.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
C.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
D.降低温度,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2)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新疆葡萄品质高的原因。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非洲肯尼亚山位于赤道附近,其海拔超过4 000米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植物甘蓝千里光。为适应当地气候,甘蓝千里光在夜间把叶子闭合成一团,保护中心脆弱的蓓蕾,太阳出来后叶子自动展开。据此完成1~2题。
1.甘蓝千里光叶子夜晚闭合成团是为了(  )
A.防风 B.防水
C.保湿 D.保温
2.甘蓝千里光“昼开夜合”的特性是反映当地(  )
A.风力大 B.温差大
C.降水少 D.光照强
地表反照率是下垫面反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的比值。下图为某年12月巴丹吉林沙漠一次降雪过程前后地表反照率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地面积雪最可能开始于(  )
A.26日18时 B.27日10时
C.27日16时 D.28日12时
4.与降雪前相比,被稳定积雪覆盖地区地温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沙子反射地面辐射较多
B.沙子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C.积雪吸收大气辐射较多
D.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
2020年2月,南极乌克兰维尔纳斯基科考站附近,出现了大面积“西瓜雪”现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西瓜雪”是雪藻在升温时快速生长,使所含雪藻的积雪呈现粉红色的一种现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西瓜雪”现象大面积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6.相比普通的雪,“西瓜雪”的出现,会使图中(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7.“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出现,可能(  )
A.引发降雪增多 B.导致土壤酸化
C.加剧臭氧空洞 D.加剧冰川融化
寒夜灯柱是一种可与极光比肩的冰晕现象,因大气中的冰晶反射灯光而形成。在冰晶的反射机制下,城市的路灯、霓虹灯、汽车大灯等都化作彩色光柱,直上云霄形成寒夜灯柱。如图示意某地寒夜灯柱景观。读图,完成8~9题。
8.寒夜灯柱现象发生时,当地的大气(  )
A.氮氧组成比例低 B.气流运动剧烈
C.污染物质较多 D.水汽多凝结为冰晶
9.寒夜灯柱多发生在我国(  )
A.纬度较低的地区 B.温度偏低月份
C.大气逆辐射强的天气 D.东南沿海城市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一次大气受热过程实验。
实验用品:温度计、塑料薄膜、玻璃容器、沙子、水,每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甲、乙、丙容器同时在室温为20 ℃的房间按照图示安装完毕,保证三个容器初始温度与室温相同。
第二步,将容器迅速移至太阳下(必须保证实验当天天气晴朗,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水平放置3小时。
第三步,3小时后迅速将其搬至阴凉处,测量各容器中的气温(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水和沙,在薄膜上剪一小洞将温度计伸进去测量),并记录。
(1)经测量3小时后三组容器的气温分别为33 ℃、39 ℃和43 ℃,则33 ℃是________容器的气温,39 ℃是________容器的气温,43 ℃是________容器的气温。
(2)说明造成三组容器3小时后气温差别的原因。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1~3.答案:1.A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地面辐射,③代表大气逆辐射,④代表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第2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又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因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①—④—②。第3题,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4~5.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太阳辐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故A错误;②是大气削弱作用,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多,夜晚地面气温相对高,不容易出现霜冻,故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热量也会多,夜晚地面气温相对高,不容易出现霜冻,故C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大,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故D正确。第5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华北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的损失,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膜覆盖不会对其施加影响。
6~7.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示意图显示,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50%被地面直接吸收,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主要、直接的热源。第7题,与晴天比较,阴天云层更厚,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力强,使地面获得热量少,地面温度低,①正确,②错;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近地面大气温度低,③正确,④错。
8~9.答案:8.D 9.A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绿洲上空出现逆温现象,也即海拔越高,气温越高。第9题,逆温层的出现,使上下层大气难以形成对流,热量交换少。
10.答案:(1)③ ② B
(2)新疆地处内陆地区,多晴朗天气,云层较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有利于糖分和有机质的积累;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和有机质的积累。
解析:(1)太阳辐射进入塑料膜给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膜,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由图可知③为地面辐射;黑色塑料膜保温作用差的原因是削弱太阳辐射,图中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垄侧铺黑色塑料膜的作用减少太阳光对垄侧的照射,抑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可减少垄侧的水分蒸发,起到保水的作用,B正确。(2)本题主要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角度分析该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肯尼亚山海拔超过4 000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甘蓝千里光叶子夜晚闭合成团,保护中心脆弱的蓓蕾,是为了保温。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甘蓝千里光叶子夜晚闭合成团是为了保温,所以甘蓝千里光“昼开夜合”的特性是反映当地昼夜温差大。
3~4.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12月27日16时之后地表反照率明显增大,可知此时地面开始出现积雪。第4题,积雪较为疏松,雪片间空气含量较多,空气的导热性能较差,可以减少地表辐射的散失,使地表温度下降较慢。
5~7.答案:5.B 6.C 7.D
解析:第5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西瓜雪”出现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加,即②增强,④代表的大气逆辐射增强。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会出现极昼现象,气温较高,极地雪藻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使积雪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强,③增强,C正确。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西瓜雪”的出现对①没有影响,A错误。②是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③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B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误。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极地雪藻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如果“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频繁发生,会使积雪吸热增强,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上升,加剧冰川融化。
8~9.答案:8.D 9.B
解析: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寒夜灯柱垂直伸向天空,没有出现弯曲现象,说明气流运动弱,且冰晶较多。第9题,寒夜灯柱需要大气中有冰晶,因此温度偏低的月份出现概率高,B正确;纬度低的地方,气温高,大气中不容易出现冰晶,A错误;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近地面气温高,大气中不容易出现冰晶,C错误;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气温较高且海陆风明显,不容易出现冰晶,D错误。
10.答案:(1)甲 丙 乙
(2)甲容器太阳辐射被水体吸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幅度较小,地面辐射使容器内气温缓慢上升,气温最低;丙容器太阳辐射被水体吸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升温幅度较小,地面辐射使容器内气温缓慢上升,再加上薄膜的保温作用,气温居中;乙容器太阳辐射被沙子吸收,由于沙子比热容较小,升温幅度较大,地面辐射增强使容器内气温快速上升,再加上薄膜的保温作用,气温最高。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容器中的水受太阳直射,但是由于水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大气升温幅度最小,因此对应33 ℃;丙容器上有薄膜故丙对应39 ℃;以此类推,乙容器内为沙子,会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使其增温,因此对应43 ℃且容器还有薄膜。(2)根据以上分析,甲容器内是水,太阳辐射被水体吸收,由于水体的比热容大,地面的辐射减弱,因此温度较低;乙容器内为沙子,沙子的比热容小,地面辐射强,使气温上升幅度大,加上容器外侧有薄膜的保温作用,因此气温最高;丙容器内为水,由于有薄膜的保温作用,因此比甲容器的温度高。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和风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我国某高中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个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M(如图所示)。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纸片M的偏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理原理是(  )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大气受热过程 D.水循环过程
2.针对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装置内空气运动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纸片M向左偏
C.若电炉代表谷地,冰块代表山坡,则此时为白天
D.若电炉代表陆地,冰块代表海洋,则此时近地面吹东北风
在较大湖泊和湖岸之间常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风和岸风。8月某日鄱阳湖地区湖风和岸风明显,气象人员测得湖口县7:00~18:00为偏南风,其他时段以偏北风为主。下图为湖口县和鄱阳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该日湖口风向转换的根本原因是(  )
A.天气变化 B.人类活动
C.湖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化
4.该日14:00左右湖口附近气流运动方向是(  )
5.该日夜间鄱阳的主导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为某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  )
A.受①影响谷地可能夜晚有雨
B.②表示夜晚谷风
C.受③影响可能谷地白天晴天
D.④表示夜晚山风
7.图示气流可解释“雪落高山”成因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8~9题。
8.市区和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9.若在图中规划布局某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为2021年11月29日14时我国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图中丁地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绿洲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表面性质,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低,湿度比周边大,在7~8月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出现“绿洲冷岛效应”。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
(1)据下图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判断沙漠(A)和绿洲(B)的位置(将字母标注在相应括号中即可),并在图中补绘出近地面等压面及近地面气流水平运动方向。
(2)推测18~00时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风力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分析沙漠、戈壁夜间地表温度仍高于绿洲的主要原因。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a、b为不同的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丙→乙→甲→丁→丙 B.丁→甲→乙→丙→丁
C.甲→丙→乙→丁→甲 D.甲→乙→丁→丙→甲
2.若a、b为不同的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甲>乙 D.乙>甲>丙>丁
据研究,乌鸦是除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喜群栖,集群性强,能够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传递新知识。近年来,北京市城区每年冬天会有大群的小嘴乌鸦聚集在特定的地方过夜,于是就有了诸如“天屎路”“禽粪路”的地名戏称,它们白天飞到郊区觅食,夜晚又飞回城区的夜栖地休息。专家表示,乌鸦通过交流、学习得知城里舒适,于是年年来此。下图为冬天北京部分城区的乌鸦聚集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乌鸦冬天夜晚在城市聚集的原因是因为城区(  )
A.有人投喂 B.没有天敌
C.更加温暖 D.禁止打鸟
4.下列关于文中乌鸦们空中飞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白天飞到郊区是为了寻找食物
②夜晚回城区是因为郊区工厂污染空气
③白天飞到郊区更费力
④晚上飞回城区更费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据研究,鸟粪会释放大量氨气,与水分子混合形成尘埃,故空气湿度较大的乌鸦聚集地可能(  )
A.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强
C.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D.昼夜温差更大
下图为中纬度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其中a、b、c表示不同数值的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6~8题。
6.沿图中虚线方向,气压的分布状况为(  )
7.该区域位于(  )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
8.若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南北半球位置发生变化但纬度位置等其他因素不变,则变化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B.地转偏向力消失
C.风力大小几乎不变
D.风向保持不变
尘卷风是由地面局部受热不均形成的,也是在近地面大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的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据此完成9~11题。
9.尘卷风发生时,近地面的气压为(  )
A.热低压 B.冷低压
C.热高压 D.冷高压
10.一次尘卷风的生成过程是(  )
①冷空气下沉至近地面 ②近地面热空气汇聚
③近地面受热不均 ④近地面空气受热强烈上升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11.下列区域中,容易发生尘卷风的是(  )
①干燥的河滩 ②荒漠中的湖泊 ③水泥地操场 ④大面积草坪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的垂直剖面图,图中①和②的海拔高度均为6千米。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四地风力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 ③>④ B.①<② ③<④
C.①>② ③<④ D.①>② ③>④
13.①处风向为(  )
A.西南风 B.正西风
C.东北风 D.正东风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数据,绘制了该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的变化(如下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3)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海陆风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该时段为________(白天/黑夜)。请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和风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地区间冷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实验装置模拟的是热力环流,其空气运动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A正确;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电炉一侧气流热上升,冰块一侧气流冷下沉,上空气流会从电炉一侧流向冰块上空,近地面气流会从冰块一侧流向电炉,纸片M向右偏,B错误;若电炉代表谷地,冰块代表山坡,近地面风会从山坡吹向谷地,则此时为夜晚,C错误;若电炉代表陆地,冰块代表海洋,则此时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北半球风向右偏,再结合指向标,近地面吹东南风,D错误。
3~5.答案:3.C 4.C 5.A
解析:第3题,湖陆风形成原理与海陆风形成原理一样,是由于水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第4题,14:00左右为白天,湖泊周围陆地吸热快,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湖泊吸热慢,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与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即陆地高空为高压,湖泊高空为低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近地面风从湖泊吹向陆地,高空风从陆地吹向湖泊。第5题,读图可知,鄱阳位于鄱阳湖的东侧。夜间,鄱阳湖周围陆地放热快,气温低,气压高;湖泊放热慢,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湖泊,由图中指向标可知,主导风向是偏东风。
6~7.答案:6.D 7.B
解析:第6题,图中①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降水,A错误;图中②是气流沿山坡上升,应表示白天的谷风,B错误;③是夜晚谷地内盛行山风,迫使谷地内暖空气抬升,产生的上升气流,不会发生在谷地白天,C错误;④是谷地夜间,冷空气从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的山风,D正确。第7题,①和④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降水,A、D错误;②是发生在白天,山坡处由于升温快,产生较强上升气流,气压降低,导致谷地内的空气顺山坡向山顶爬升,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成云致雨,可能形成降雪,因此有雪落高山之说,B正确;③是夜晚谷地内盛行山风,迫使谷地内暖空气抬升,产生的上升气流,不会很强,上升高度也不会很高,可能谷地内仅仅能够形成雾或云,不一定有降水,且形成于谷地上空,而不是在高山,C错误。
8~9.答案:8.B 9.C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市区和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第9题,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热力环流,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甲、乙、丁三地在热力环流内,丙在环流圈外,化工厂大气污染严重,丙地可以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的污染。
10~11.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根据所学,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乙处等压线最密集,所以风力最大。第11题,丁地位于近地面,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首先丁地向东南气压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丁处等压线并指向低压(东南方向),然后考虑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偏北风。
12.答案:(1)绘图如下:
(2)风力变小。绿洲和沙漠间地表温差变小,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因此风力变小。
(3)沙漠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较绿洲多很多,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绿洲地表的蒸发(蒸腾)消耗热量多,温度低。
解析:(1)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分析,高空等压面左侧等压线向上弯曲,应该是高压,等压面右侧向下弯曲,应该是低压。一般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则左侧近地面应该是低压,右侧近地面应该是高压。据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可知,沙漠气温高、绿洲气温低,则近地面沙漠是低压,近地面绿洲是高压,沙漠(A)位于左侧近地面,绿洲(B)位于右侧近地面。近地面气流水平运动方向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绿洲流向沙漠。(2)据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18~00时绿洲和沙漠间温差变小,则会导致近地面绿洲和沙漠之间气压差变小,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因此风力变小。(3)读图可知,绿洲白天的温度较沙漠低很多,因为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沙漠少很多;夜间沙漠和绿洲都降温的,但是绿洲地表的蒸发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都消耗热量,使绿洲温度更低。白天沙漠温度高,积累热量多;沙漠中植物少,夜间蒸发(腾)少,消耗热量少,导致夜间沙漠地表温度高于绿洲。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读图,若a、b为不同的气压值,根据等压面“凸高凹低”可判断,丁处为高压,丙处为低压,高空的甲处为低压;高空乙处为高压。因此气流运动是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气流由低压指向高压。甲、乙、丙、丁四点的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丙→乙→甲→丁→丙。第2题,若a、b为不同的温度值,对流层大气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根据近地面等温面b的分布状态,丁处等温面向海拔高处凸出,弯向于低值方向,近地面气温偏高,丙处的等温面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丙处的气温偏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气温偏高的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即丁为低压,甲为高压;近地面气温偏低的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即丙为高压,乙为低压;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四地的气压值大小依次为丙>丁>甲>乙。
3~5.答案:3.C 4.C 5.A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北京冬天较寒冷,乌鸦白天飞到郊区觅食,夜晚又飞回城区的夜栖地休息,主要是由于夜晚城区较郊区气温高,有利于乌鸦的安全过夜栖息。第4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分析,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由城市吹向郊区,因此乌鸦在空中飞行时,由郊区飞向城区更为费力,所以晚上飞回城区更费力,而白天飞到郊区省力(注意城郊热力环流的方向无昼夜差异),④正确,③错误;而白天飞到郊区主要是为了寻找食物,①正确;夜晚飞回城区是由于冬天气温低,飞回城区为了过夜栖息,②错误。第5题,鸟粪会释放大量氨气,与水分子混合形成尘埃,增加空气中的尘埃和杂质,降低了空气的能见度,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得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降低白天的气温;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夜晚气温相对较高,降低了昼夜温差。
6~8.答案:6.A 7.B 8.C
解析:第6题,由图中箭头可判断出,气压外高里低,沿虚线的气压分布是由甲到乙逐渐下降。第7题,由图中的风向可知,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近地面的风,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风向可知,风向右偏,为北半球,故为北半球的近地面。第8题,如果只是南北半球的位置发生变化,等压线的疏密不变,水平气压梯度力基本不变,大小不变,所受地转偏向力方向改变,即风向改变。
9~11.答案:9.A 10.B 11.D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尘卷风发生时,近地面为热空气,热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为热低压。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一次尘卷风的生成过程是:近地面受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受热强烈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热空气汇集加速了热空气的上升,同时周围冷空气下沉至近地面,加速了热空气的汇集,从而形成了近地面的热空气进一步强烈旋转上升。顺序为③④②①。第11题,容易发生尘卷风的地区存在强烈的局部受热不均的状况,且需一定数量的尘土。干燥的河滩,在河滩和周边区之间形成局部的冷热不均,河滩上的沙石吸热快,与周边区形成局部小环流,而且尘土和细沙较多容易形成尘卷风,①正确。荒漠中的湖泊,虽湖泊和周边区之间形成局部的冷热不均,但没有尘土和沙石,②错误。水泥地操场吸热快,与周边形成强烈的局部受热不均现象,容易发生龙卷风,③正确。大面积草坪相对受热均匀,且尘土较少,④错误。
12~13.答案:12.D 13.B
解析:第12题,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但比较时要使比较地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据此判断即可。由“①和②的海拔高度均为6千米”可知,①②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该水平面上,①处附近气压变化较大,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②处附近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变化较小,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因此①>②。同样的分析可知,③>④。第13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图中等压面越靠上,气压值越低,据此可知,①地附近左侧气压高,右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左侧指向右侧,即由南指向北;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由于①位于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综合以上分析可知,①处风向为正西风。
14.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气温降幅较小。
(3)白天 白天受海风影响,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解析:(1)结合材料并读图可知,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大于0,说明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判断出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而7时热岛强度大于17时,故7时风速大于17时风速。(2)主要从分析降雪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异来分析对两者之间热力环流的影响。(3)海陆风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理是凉爽的海风对城区的降温作用,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判断即可。